呼吸功能训练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呼吸功能训练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的效果分析

邵美霞

武汉市武昌医院  湖北武汉  430063

摘要:目的:探究呼吸功能训练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试验组采用则在此基础上联合呼吸功能训练,采用洼田饮水试验、VFS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肺功能(FVC、FEV1、PEF)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均有改善,试验组洼田饮水试验、VF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功能训练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提高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肺功能,其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

关键词:呼吸功能训练;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会对正常饮食带来不良影响,还会使东西因不慎掉落到气管内而形成吸入性肺炎,更有甚者会对生命健康带来影响。适当的康复训练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帮助,呼吸功能训练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灵活的呼吸训练方案,它可以充分地去除支气管中的异物,且可以强化肺功能,而不加重低氧情况,从而缓解吞咽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本文探究分析呼吸功能训练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吞咽功能障碍者60例,根据入院的时间顺序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人数都是30例。两组病人的性别、学历、过往病史等普通信息的出入没有统计学价值(P>0.05),可加以比较。

1.2  诊断标准

进食或喝水过程中,喝水后有咳嗽(因不慎吸入引起)的症状;在摄取食物时能听到水泡音;吸收食物或喝水时颈胸部有十分严重的充血现象;进食变慢;一口食物无法一次吞咽完毕;咀嚼或吞咽时出现十分困难(吞咽哽咽感、不畅感);食物进入到鼻腔;进食时呼吸不易或气短。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满足以上诊断标准;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总体稳定未开展过呼吸功能方面的练习

1.3.2  排除标准  其他器官功能不全的问题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其他脑部障碍过去存在吞咽方面的问题或食管结构方面的疾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实施一般的吞咽锻炼,具体如下:进食训练,对于不能坐稳的患者,通常采取仰卧位至少30°,头部屈曲,食物应放在最适宜的进食位置,促进食物在口腔中保持及输送。按照病人的饮食习性与详细状况使用色、香、味等兼顾的食物,食物需密度及性状均一,具有适当的黏度,不易松动,经过咽部和食道易于变形,不易留在黏膜上。一般先以流质3~5mL,后酌情加量,为促进吞咽和防止误吸,要求环境安静避免分心,吞咽防止受到言语动作上的不良影响。咽部冷刺激,冷冻棉棒浸入少量水中刺激咽后壁、软腭和舌根,并指导患者进行空吞咽动作练习。舌肌活动,引导患者练习卷舌、收缩舌、前伸舌和左右摆动。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电极放 置在下颌和颈部,选用双向波,每次30min。以上练习轮流进行,每个动作6次,2次/天,共训练2周。

1.4.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功能训练,具体如下:呼气肌训练,先训练吹气球、吹泡泡等3~5min /次,1~2次/天,后循序渐进增加到10~15min /次,3次/天,吸气肌训练,予以抗阻呼吸器,先训练3~5min /次,1~2次/天,记录数值,逐步增加到10~15min /次,3次/天。主动循环呼吸训练,先行呼吸控制,然后扩胸运动,之后用力吐气,每次做3~5 个循环。持续训练2周。

1.5  观察指标

1.5.1疗效标准  结合洼田饮水测试确定分数,即病人安静地坐着摄取30mL温开水,关注病人的咳嗽与时间,分5个级别:一次饮完不存在噎呛I级;分若干次饮完不存在噎呛II级;一次饮完存在噎呛III级;分若干饮完同时存在噎呛IV级;多次噎呛,无法完全饮完是V级。且结合这些设置疗效标准:吞咽问题彻底解决,吞咽等级超过1级是彻底康复;吞咽问题缓解2-4级显效;吞咽问题有显著好转,等级缓解1级有效;治疗前后的变化较小是无效。

1.5.2吞咽功能  参照VFSS评分,将患者吞咽功能分为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口腔和咽喉期吞咽症状有4个级别和0-3分,食管期分5级与0-4分,评分吞咽功能呈正比例关系

1.5.3  肺功能  肺功能仪器对病人肺功能(FVC、FEV1、PEF)加以检测且开展统计研究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中以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信息以百分比的方式来代表,采用x

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综合有效率分别约87%、60%,差异拥有统计学价值(P<0.05),前组超过了后组,具体情况参考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

人数

康复

显效

有效

无效

R

有效率

试验组

30

8

9

9

4

0.4053

86.67%

对照组

30

2

8

8

12

0.5879

60%

2.2  吞咽功能

治疗前,两组病人VFSS评分出入无统计学价值(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在该评分上超过了治疗前(P<0.05),同时试验组超过了对照组(P<0.05),参考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FSS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

30

4.78±1.25

8.90±0.97

对照组

30

4.82±1.09

7.35±1.49

2.3  肺功能

治疗前,两组病人FVC、FEV1、PEF的不同都不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三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都获得了改善(P<0.05),对照组的差异则没有统计学价值(P>0.05);试验组在诊治后FVC、FEV1、PEF都超过了对照组(P<0.05),具体参考表3。

表3: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肺功能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时间

PEF(L/s)

FVC(L)

FEV1(L)

试验组

30

治疗前

4.08±0.95

2.39±0.65

1.97±0.48

治疗后

5.42±1.04

3.58±0.52

2.82±0.49

对照组

30

治疗前

4.07±0.92

2.58±0.62

2.16±0.53

治疗后

4.63±1.02

2.67±0.53

2.49±0.50

3  讨论

如上所述,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有效率(约87%)超过了对照组(60%)。试验组治疗后的VFSS评分高过对照组,这就意味着试验组在开展呼吸功能训练后吞咽方面的问题的确获得了改善,在两组病人都开展一种吞咽功能锻炼时,呼吸功能锻炼经提升病人的呼吸能力,并驱动吞咽功能更快痊愈。试验组在诊治后FVC、FEV1、PEF指数获得了改善,对照组的变化较少,这就意味着呼吸功能训练可以充分地优化吞咽障碍问题的呼吸能力,这也就说明,呼吸功能锻炼与一般的吞咽功能锻炼相互结合,比单纯只使用后者的效果更佳,能较好地痊愈吞咽能力,优化呼吸功能。由此可见,呼吸功能训练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效果明显,可恢复吞咽功能,改善呼吸功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欢欢.呼吸功能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继发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J].慢性病学杂志,2021,22(09):1387-1389.

[2]粟贝.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0):167-168.

[3]陆善恒,江文宇,吴娟,薛丽,高敏,庞杏菲,吴圣婕.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两种治疗效果比较[J].武警医学,2020,31(10):834-838+842.

[4]薛静.强化呼吸训练联合吞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在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中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2):136-137+140.

[5]吴日科,李朗莉,雷东梅,王文琪.呼吸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0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