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省深度融入京津冀的政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2
/ 2

关于山西省深度融入京津冀的政策建议

马骥

山西省能源革命和区域合作中心

摘要:全面对接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形势下山西省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客观要求。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重点建设太忻经济区,加快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北引擎,打造山西省融入京津冀和服务雄安新区的重要走廊。

关键字:山西省;联动发展;京津冀

近年来,山西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的意见》(发改地区〔2018〕1248号),与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互融互促、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教育医疗联合共建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一、山西省与京津冀联动发展的现状

当前,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在多个方面开展合作:

(一)能源领域方面。精准对接京津冀电力市场需求,扩大跨省区电量交易规模,2021年年全省外送京津唐电网及河北南网电量共75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58%。

(二)科技创新方面。共同部署实施科技重点项目,联合共建国科半导体光电实验室;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吸引京津冀地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申报山西项目;积极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建设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三)数字经济方面。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签署5G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中国电科(山西)电子信息科技创新产业园、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中国长城智能制造(山西)基地、百度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秦淮数据灵丘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山西落地。

(四)教育医疗方面。深入推进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教师交流、人才培养、干部挂职等方面合作;积极对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外迁工作,推动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山西省设立科教融合二级学院等;合作推进山西省第二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

(五)文旅合作方面。共同开发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塑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与京津冀相关机构企业共同开发文旅产品,共同发展康养产业等。

(六)生态建设方面。协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共同推进永定河治理,2020年实现北京段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积极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京津地区沙尘天气发生次数从工程实施初期的年均13次减少到近年来年均2-3次。

   二、山西省与京津冀联动发展的问题

(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难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列出了北京重点疏解的四类非首都功能,其中的第三类“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和第四类“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是山西省希望重点承接的功能。但这两类功能疏解面临着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疏解难度极大,需要中央政府出面协调。

(二)联动发展过程中需克服虹吸效应。由于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弱,导致山西省通过市场机制吸引京津优质资源要素流入有一定难度,而本省的很多优质要素资源却流入到了京津地区,容易形成虹吸效应。

(三)山西省与河北省存在同质化竞争。山西省与河北省经济发展阶段基本相同,产业之间虽有互补关系,但两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产业平台搭建、项目招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且在吸纳京津产业转移中,因河北的区位优势使得山西省处于相对劣势

(四)机制体制还需进一步健全。1248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区域协作,建立省际联席会议、负责同志定期会晤制度等工作协调机制”。目前,山西省与京津冀间的省际联席会议制度仍未完全建立,影响了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深度合作。

    三、其他地区区域联动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安徽对接长三角的情况。安徽全面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将安徽省一批重大项目(工程)、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事项纳入规划纲要。同时,加快落实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G60科创走廊宣芜合段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二)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情况。江西着力打造“五型”政府、建设“四最”营商环境,开展系列经贸合作活动,结合“三请三回”“三企入赣”等重点工作,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金融、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领域全方位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转移,促进江西与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融合发展、联动发展。

    (三)广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情况。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是我国唯一与粤港澳大湾区既有省界接壤又有陆海江三种通道相连的西部省区。广西积极融入大湾区2小时通勤圈,陆续举办了一系列推介活动,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重点在大健康、大数据、大物流、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三大三新”重点产业领域加强与大湾区合作。

 四、政策建议

(一)推动太忻建设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集聚区一是打造太忻-京津冀“飞地经济”共建园区。进一步发挥京津冀地区尤其是北京在资本、人才、创新领域的比较优势,通过推动太忻经济区与京津冀共建合作园区,发展“双向飞地”,积极促进产业转移和承接。 二是建设主导产业的产业承接高端平台。按照“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功能配套”的要求着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的基地建设,打造产业聚集平台,。三是建设太忻-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优先支持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研发中试基地、成果熟化转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等平台,共同打造以对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重点的区域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

(二)突出重点领域产业协作一是推进“津海晋门”工作。抓住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机遇,加快太重(天津)滨海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滨海码头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华远陆港所属中欧班列优势,把天津港打造为山西进出口的主要口岸。二是探索产业“双链长制”合作。按照“一条产业链、两位负责同志、(京津冀和山西各1位)、一个工作方案”模式,筛选一批重点产业链,建立双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三是深化煤炭等传统优势产业合作。山西省煤炭等传统优势产业是稳定经济的压舱石,通过加强与京津冀在能源安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智能化、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的合作,率先实现内涵集约发展。四是加强冰雪产业合作。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运动持续升温,山西省要抓住机遇,将冰雪旅游与地理资源和历史文化相结合,以“同蒲线”的景区景点为轴心,大力发展“冰雪十”消费项目,在文旅领域深化同京津冀合作。

   (三)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一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持续优化“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大力推行“保姆式”工作理念,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投资兴业者提供便利。二是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养老金发放和保障水平,打通政策落实渠道,解决好养老金申领发放“堵点”问题;提升异地就医报销便利性,压缩业务办理时长。三是建立开放共享人才市场。加强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协同管理,探索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支持京津冀晋有关机构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

(四)完善合作体制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继争取国家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列为区域板块和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区。二是整合设立省级对接融入京津冀专项资金。主要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激励机制建设和鼓励类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建设。三是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利用行业研讨会、产品推介会等传播渠道与品牌资源,加大对合作成果、试点示范、标杆案例等的宣传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商会、协会在交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