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卢丽英

广西南宁师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  530000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更是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大型惠民工程。但是,随着全球范围内温室效应导致的各种恶劣天气等,整体的生态环境处于非常恶劣状态,且随之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也越发严重,严重影响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基于此,在保障人民生活环境的基础下,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解决水利工程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成为水利工程水土保护的重要策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水土流失情况的原因,阐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及特性,并针对性讲解具体的应用措施,以期为治理和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做出贡献。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策略

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民生的同时,积极保护水利项目,阻止并修复水土流失,对保护自然环境和土地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水土流失不仅是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更会引发各种自然灾害,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给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利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利工程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具有非常理想的效果,还能有效促进生态发展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1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1破坏植被

植被破坏是引发水土流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根据施工计划,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必要的改造,确保水利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因此,部分植被、绿化等都必须实施铲除工作,再经过一定的挖掘、固定,才能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稳定性。但是,一旦在后期的加固中遭遇暴雨等天气,被改造或开采的土壤则会随着大量雨水冲刷而出现流失,整体的水土稳定性遭到破坏,出现水土流失情况。

1.2临时占地

水利工程属于大型建设项目,从施工内容、体量到施工周期,都具有繁杂、长期性。在工程施工期内,各项大型设备都参与到其中,还要建设必要的临时生活场所等,这些具体的作业,都要开展必要的改造工作,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随着项目施工的完工,部分设备及临时住房等需要不断拆除或转移,期间造成的环境影响和土壤层破坏都会对地质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果不能有效加固,在雨水较多或恶劣天气的影响下,就会引发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因此,由于施工等造成的环境改造和土壤破坏,要及时进行加固或修复,才能有效提高环境的恢复,土壤的稳定。

1.3水利工程设计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在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在诸多水利工程项目中,考虑到地理环境、施工目的、建筑需求等多方面的要求,会开展多样化的建设,特别在遇到农田、港口,考虑到环境、防洪等指标时,都会呈现多样化的水利工程项目。多样化的工程,带给环境和土壤的破坏也不一样,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也会日益严重,特别是山区中引发塌方、滑坡、泥石流等,都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生命财产威胁。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2.1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分析我国水土流失原因的情况则不难发现,导致水土流失问题最重要的因素为自然生态退化,也正是生态退化造成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水土流失情况发生并越发严重。因此,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就要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和治理、修复计划,结合当地环境状况的不同,开展因地制宜的治理、保护措施,减少或避免生态退化的出现。在常用的治理方法中,用稻草进行围栏封育的方式,不仅效果理想,成本低,还具有非常安全及无害化的特点。通过用稻草围栏方格,能够有效改善盐碱地的水土流失,再种植容易成活,受环境土壤等影响较小的植物物种,能够有效保持当地的水土情况。在固化土壤的同时,有效开展水利工程施工,植被率不减,从而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并起到良好的修复作用。

2.2针对频繁开垦土地的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水利工程建设引发的生态问题,相关部门需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出退耕还林的准备工作。首先,小于25°的坡地,要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通过改种生态林草种类,保护生态环境,并对农田耕种做出科学规划和制度规范。其次,低于15°的坡地,要开展因地制宜的改造,特别是与农户住行等相连接的部分,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基础上,开展科学耕种。再次,对于林区而言,要避免因为树木的过度采伐导致的生态破坏,应根据当地种植树木种类,积极开展3年、5年等不同时限的封山育林活动。而开放时间,则需要调查研究周围的环境数据和生态数据后再制定开放计划。另外,对于种植密度过小的地区,需要开展补种措施,辅助封山期间的生态修复。

2.3针对稀缺植被的生态修复技术

我国的林业资源较为丰富,但森林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却非常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森林植被破坏而导致。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开展科学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大林业资源保护力度,避免林业用地的开采或流失。同时,要加强护林宣传和森林保护政策的宣传,强化相关人员的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对于农耕用地的保护,要从过度使用肥料等错误作业中进行改变,增加有机肥、农家肥的使用;将传统的柴火取暖改变为节能灶或沼气形式供暖取暖,使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环保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化推进,从而有效保护土地稳定性和自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情况。

2.4经济林生态修复技术

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生态化、环保化和可持续发展化理念,不仅开展水利工程的建设,还要通过配套植被、树木等的绿化建设,实现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水土稳定性,提高水利工程的应用效率,对于树木的选择,以经济林为主,不仅提高种植率,还能增加经济效益。

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应用

3.1合理布置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主要依据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要根据区域划分,设定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域,开展不同措施的保护工作。第一,对于一级保护区,退耕还林之后要积极种植涵养水源的林木或果树,提高水土的稳固性。第二,对于二级保护区,在退耕还林后,以牧草种植或果树种植为主,提高土地植被覆盖率和整体经济收益率。第三,对于完成退耕但没有水土保护效益的地区,在封禁区域内森林的同时,减少水库水体的含沙量,避免堵塞水库。

3.2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完善的水土监测体系,是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通过实施水土监测,能够及时发现不良情况,积极采取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水土保护状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率。特别是对于河流主干的各项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水质变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在实施生态修复后,不仅提高水利工程、河流等的有效率用,还能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效减少或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率。

3.3隔离措施建设

在开展水利工程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对于水库水源地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例如在水源周围修建铁丝围栏、绑扎刺铁等,还可通过防护围栏的设置等,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地区的隔离防护力度。同时,在配备人员定期检查巡逻的同时,对于出现破损的情况,要及时进行修复,不给不法分子等制造机会,严格杜绝生态破坏事件的发生。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不断开展经济建设、农业建设的同时,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的保护,利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利用效率,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苗德志.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海河水利,2022,(02):34-37.

[2]王刚,田路. 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J]. 长江技术经济,2022,6(S1):20-22.

[3]李道进.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探析[J]. 珠江水运,2021,(21):37-38.

[4]芮茂刚. 探讨水利施工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 居舍,2021,(3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