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钠治疗小儿发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钠治疗小儿发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

姜晓梅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63515)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发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患者疾病治疗具备临床依据。方法:研究于2018年2月-2020年5月选择入院就诊的95例小儿发热性惊厥患者作为客观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随访为两年,复发例数为25例,复发一次患者为22例,两次以上为10例,确诊为癫痫患者为3例,所有患儿出院体温恢复正常。结论:小儿发热性惊厥发作与高热因素存在联系,主要基础疾病为感染性疾病,针对疾病进行综合性治疗,预后效果较好,部分极少数发展为癫痫的高危热性惊厥患儿,可以适当的采取干预措施,但不能盲目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关键词:小儿;发热性惊厥;地西泮;苯巴比妥钠

小儿热性惊厥属于小儿阶段由于体温升高疾病诱发的特殊性癫痫综合征,属于儿科常见急症之一,疾病产生是非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造成的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造成的全身或者是局部肌肉产生暂时性的不随意收缩,出现意识障碍问题。结合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表明,大多数小儿发热性惊厥患儿其近期预后效果以及远期预后效果较好,但患者并不都是良性的,其起病比较突然,抢救不及时或者是处理不合理情况下,会造成脑损伤,伴随患者出现智力低下以及行为异常等问题。通常情况下,在发病时患儿会表现出双球凝视、斜视与意识丧失等症状,并且发病时间持续在几分至几十分钟不等。目前,临床主要以惊厥控制、降温和病因治疗等原则来治疗该疾病患儿。本研究通过对2018年2月-2020年5月选择入院就诊的95例小儿发热性惊厥患者进行客观性研究,探讨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现将研究结果公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于2018年2月-2020年5月选择入院就诊的95例小儿发热性惊厥患者,患者中男性人数为42例,女性人数为43例,年龄最大值为68个月,最小值为6个月,平均年龄值为(37.0±10.3)个月,患者疾病诊断与《关于高热惊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的相关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向符合。

1.2方法

所有患者预防性治疗方式:首先是间歇用药预防治疗,患儿在出现发热性疾病阶段使用,立即使用地西泮静脉注射药物,每公斤体重0.3-0.5mg,患者使用的最大剂量需要小于10mg。患者发热持续8小时可以重复使用,通常地西泮限制使用需要2次,在临床特殊情况下在首次使用地西泮24小时后使用第三次,退热过程治疗原发病;长期连续用药治疗,口服苯巴比妥,使用剂量为3-5mg.kg-1.d-1,划分为两次使用,口入摄入,或者是使用丙戊酸钠,使用剂量为3-5mg.kg-1.d-1,划分为2-3次口服。

1.3观察指标

患儿连续两次或者是一次没有热惊厥发作伴随脑电图癫痫样放电,确诊患者转变为癫痫。

2结果

患者在治疗后,没有出现惊厥情况,其中30例患儿首次剂量使用地西泮20分钟后惊厥没有得到完全控制,使用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钠联合治疗方式,治疗效果满意。其中2例患者成功实施气管插管以及人工辅助呼吸。患者原发病治疗情况,支气管炎15例,感染性腹泻14例,支气管肺炎15例,患者均治愈,惊厥缓解后患儿家长自动申请出院。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随访为两年,复发例数为25例,复发一次患者为22例,两次以上为10例,确诊为癫痫患者为3例,所有患儿出院体温恢复正常。

3讨论

小儿发热性惊厥属于婴幼儿阶段比较常见的惊厥发作形式,疾病主要发生在六岁以及以下儿童,疾病发病机制并不清晰,主要原因是小儿脑发育不成熟,患儿神经细胞结构以及功能缺乏完善性,惊厥阈值较低,在发热情况下会造成惊厥出现[1]。疾病主要发病季节为冬季以及春季,导致外界环境气温较低,与患儿的抵抗力较差存在联系[2]。小儿发热性惊厥疾病原因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与感染性腹泻也存在一定联系。地西泮由于药效快,临床药物已经列入疾病首选止惊药物,使用过程中由于难以完全控制惊厥,需要连续使用2-3次,但极易造成呼吸抑制。苯巴比妥钠并不是首选的止惊药物,但药物作用时间长,产生的不良反应少,将其与地西泮联用安全性优越[3]。控制惊厥后,患儿需要继续口服苯巴比妥钠,使用剂量为(3-5)mg/kg,3次/天,连续使用三天巩固治疗[4]。

综上所述,小儿发热性惊厥发作与高热因素存在联系,主要基础疾病为感染性疾病,针对疾病进行综合性治疗,预后效果较好,部分极少数发展为癫痫的高危热性惊厥患儿,可以适当的采取干预措施,但不能盲目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参考文献:

[1]徐小蓉.研究循证护理在小儿热性惊厥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5,v.10(S1):45-45.

[2]陈高莉,熊大迁,江泽友,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小儿高热惊厥分型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004):576-578,587.

[3]王萍.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627-628.

[4]李爱月,张巧丽,赵燕芳,etal.616例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0,027(004):29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