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地方品种滇东北黑麦品种来源与应用前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1
/ 3

优良地方品种滇东北黑麦品种来源与应用前景

沈蓉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云南巧家654600

云南滇东北地区优良地方黑麦品种具有耐寒、耐旱性突出,生育期短等优点,在滇东北冷凉山区作为粗饲料作物在冬春季旱地广泛种植,在平衡云南干季草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弄清该地方品种的确切来源和栽培历史,完善品种审定相关技术资料,巧家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原巧家县饲草饲料站(现更名为巧家县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相关人员对滇东北黑麦品种来源及栽培历史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结果表明:滇东北黑麦为前苏联引进的耐旱、耐寒型粗饲料作物品种,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引入滇东北地区试种,逐渐为高海拔冷凉山区农民广泛接受,在当地的确切栽培历史已超过50年。目前种植区域集中于滇东北E102°40'以东,N25°以北,海拔2000m以上的高寒山区或高原面。种植面积相对稳定,近10年平均种植面积约2万hm2,以干草利用为主。

关键词:黑麦,粗饲料作物,地方品种,滇东北,来源调查

黑麦(Secale cereale L.)原产中亚及地中海地区,最早在里海周边地区出现栽培,后经巴尔干半岛向西传遍欧洲。黑麦耐寒、抗旱、耐盐及耐铝性极强,为世界寒冷地区重要的饲粮兼用型作物,尤其在极端寒冷、雪覆盖时间超过3个月的地区其栽培重要性尚无可替代[1,2]。黑麦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引入我国[3]。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粗饲料作物品种“冬牧70”黑麦引入我国北方试种成功[4],黑麦在我国黄淮海平原冬闲田资源中的饲用栽培价值及推广利用前景引起了人们重视[5]。云南滇东北高寒地区群众有秋播黑麦用作干季粗饲料生产的传统习惯,目前种植面积相对稳定。通过长期的栽培利用与自发选择,滇东北黑麦已成为当地优秀的饲用作物农家品种。对“滇东北”黑麦进行系统发掘整理,完成品种的审定登记,对于有效保护“滇东北”黑麦地方品种资源,规范和加强“滇东北”黑麦的推广应用,更好地发挥该品种在平衡云南高寒地区草畜季节矛盾中的突出优势,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弄清黑麦的品种来源及栽培历史,完善品种审定相关资料,巧家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原巧家县饲草饲料站(现更名为巧家县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相关人员对滇东北黑麦地方品种栽培现状、确切来源及栽培历史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相关调研结果报告于后:

1东北黑麦在云南种植情况

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滇东北黑麦主要种植区域为昭通、曲靖及昆明部分区域,地理坐标大致位于E102°40'以东,N25°以北,植海拔范围大致在1900-2800m之间的冷凉山区。种植面积相对较大的县(市/区)有昭通的巧家、永善,曲靖的会泽、宣威和马龙,昆明的寻甸等县市。最近10年来滇东北黑麦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年平均种植面积约2万hm2。从区域特点来看:昭通市几乎各县都种植,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种植总面积的一半;曲靖其次,约占全省总面面积的30%;昆明仅靠东北部的寻甸、东川和碌劝等县区种植,平均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种植总面积的20%。

2  滇东北黑麦品种来源

有关滇东北黑麦品种来源及形成历史目前尚无确切的文献资料记载。昭通多数地区当地群众普遍称为“红麦”。走访巧家县年纪较长的农技推广人员了解到 “红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走访调查农技人员刚参加工作时已经在巧家二半山区和高二半山区广泛种植,确切来源他们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当时的老百姓一直称呼为 “红麦”。为进一步追溯,对巧家县1980年以前曾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离退休老职工进行了走访调查。最终联系到3人。对上述人员走访调查结果如下:

朱昌沛先生,1937.12月出生,退休前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根据他的回忆,他并不清楚“红麦”的确切来源,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时,即在1975年前,“红麦”已在巧家高二半山区广泛种植了。向朱昌沛先生展示滇东北黑麦照片后,朱昌沛先生确认照片的滇东北黑麦就是他所说的“红麦”。

王槐先生(现已故),1933年9月出生,退休前在巧家县种子管理站任站长,主要从事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工作。根据他的回忆:“红麦”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种植了,并且农民都是自己留种第二年种植,有的农民曾经还用来人吃,但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引进来的还真记不清了,当时我没有参加引种,但我在二半山区和高二半山区进行了推广工作,肯定地说高寒山区的农民在1975年就广泛种植了。”

刘祖华先生,1937年10月出生,先后在巧家县荞麦地乡农科站(现巧家县药山镇农业农村和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原巧家县农业局从事农技推广工作,退休前曾任原巧家县农业局局长。刘祖华先生说他是巧家黑麦种植技术的引进人之一。根据他的口述:“应该是在1967年的时候,当时我在巧家县荞麦地乡农科站(现巧家县药山镇农业农村和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工作,是昭通专区(现昭通市人民政府)组织全专区农技人员到昭通彝良县参观学习引进的,也就是昭通彝良县在1967年前从山西或内蒙(具体地点记不清了,但当时听说的是从苏联那边过来的)引进并开始试种成功。我们当时知道引进的是黑麦,是以耐旱、耐寒的饲草料,我们回来在江边河谷、二半山区、高二半山区种植了试点,最后还是被二半山区、高二半山区的农民接受,但当时是文化大革命特殊年代,在推广中被农民改叫成了‘红麦’,习惯叫法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根据国内相关文献资料,我国饲用黑麦多从前苏联和德国引入,引入时间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综合本次被走访调查老职工的独立回忆,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⑴滇东北黑麦最初来源于前苏联,云南从山西或内蒙引入。引入后经地方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试种推广,逐渐为当地群众接受。⑵受时代背景的影响,黑麦在滇东北地区推广过程中被当地群众改为“红麦”,“红麦”习惯叫法一直延续至今。⑶黑麦引入滇东北地区的时间早于1967年,在滇东北高寒山区广泛种植的时间早于1975年,即黑麦在滇东北地区引种栽培历史已超过50年,大面积栽培历史已超过40年。

3  滇东北黑麦栽培利用现状

3.1播种量

滇东北黑麦实际播种量不同区域间差异较大。昭通巧家、昆明寻甸等地播种量较高,通常为120-150kg/hm2;曲靖马龙等地播种量较低,通常为50-75kg/hm2。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播种量较大时的主要优点有:⑴提高地表早期覆盖速度,从而抑制苗期的杂草生长;⑵多次刈割利用时可显著提高第一茬的饲草产量。主要缺点是茎秆较细弱,生长后期易全倒伏。结合播种时间考虑, 10月份前完成播种,成熟期一次性刈割收干草利用时,播种量对饲草产量无影响。10月中下旬完成播种,播种量较高则有利于提高饲草产量。

3.2 播种方式

滇东北黑麦目前有条播和撒播两种播种方式,两种播种方式在各地均较常见。地块较小的台地条播时,种植户多采用人工或牛犁开沟条播,行距40-50cm,播种后覆土深度6-10cm;面积较大的地块,有时采用机械播种,机械播种的行距40cm左右,播种后覆土深度5cm左右。撒播时通常采用人工或机械将种子撒入翻耕耙平后的地块中,然后再耙一次表土,使种子与土壤混合。根据实际调查结果:10月份以前播种,两种方式对黑麦生长及饲草产量均无明显影响;播种时间较晚时,条播的出苗情况好于撒播。综合考虑种植效果和成本投入两方面因素可得出如下结论:滇东北黑麦饲用栽培时宜采用撒播,播种时间较晚时应适度加大播种量以弥补出苗不足。

3.3 利用方式

滇东北黑麦饲用栽培目前主要用于成熟期一次性刈割晾晒干草,由于刈割时间正值云南雨季,故干草调制质量通常很好。播种时间较早,通常在1月初青刈利用一次,以防止生长后期倒伏。少数养殖企业或合作社,采用全年倒茬模式种植,以提供稳定的粗饲料供应,但总体规模不大。

4 滇东北黑麦推广应用前景

滇东北黑麦耐旱、耐寒性极强,适宜云南水热条件较差的高寒山区旱季种植,该季节可供选择种植的粗饲料作物种类极少,大量土地资源处于季节性闲置状态,因此与其它作物争地现象不明显。另一方面,云南旱季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丰富,滇东北黑麦种植与其它农业产业竞争劳动力资源现象不严重,同时旱季田间作业及运输条件比雨季优越。此外,滇东北黑麦收获季节为云南旱季,光热资源丰富,易调制优质干草,这对于弥补云南草牧业高质量发展中优质干草产品供应不足的短板有重要意义。

云南干季缺草严重,干季草料供应不足是制约云南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据测算,云南旱季闲置耕地资源超过100万hm2。即使利用30%推广种植滇东北黑麦,每年可新增旱季干草供应200万吨。可有效满足200万头肉牛干季100天的饲草需求。因此,在云南高质量发展草牧业背景下,滇东北黑麦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 Geiger H, Miedaner T. Rye (Secale cereale L.)[A]. Carena M. Cereals. Handbook of Plant Breeding[C], New York: Springer, 2009, 3: 157-181.

[2] Mark A N, Twain J B. Forage Rye Improvement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A Review[J]. crop science, 2013, 53:38-47.

[3] 肖文一,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农业出版社,1991,36-41。

[4] 华仁林.冬牧70黑麦引种观察及栽培技术[J].国外畜牧学—草原, 1982, (5): 54-58.

[5] 胡跃高,李志坚.黄淮海区青刈黑麦栽培及发展前景[J].作物杂志, 1997, (6): 26-28.

[6] 韩丰泽,包晓影,朱钦.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以云南、湖北两省为例[J].中国畜牧业,2018(05):55-57.

[7] 钟声.云南省草地肉牛放牧系统中的草畜季节矛盾及对策[J].黄牛杂志,2002(02):45-47.

[8]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农农发〔20163

http://www.gov.cn/xinwen/2016-04/28/content_5068722.htm

[9]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9(3)[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0]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9[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 胡跃高,李志坚.90年代青刈黑麦栽培生产研究进展[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98(03):1-5.

作者简介:沈蓉(1971.10-),云南巧家,汉族,高级畜牧师,本科,主要从事实施动物疫病的监测、疫情报告,指导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杀工作、同时参与饲草饲料的推广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