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视阈下大学德语教学设计——以《新编大学德语1》第4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产出导向法视阈下大学德语教学设计——以《新编大学德语1》第4课为例

申洁

(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本文运用“产出导向法”理论,以高校本科大学德语课程《初级德语(一)》教材《新编大学德语1》中的第4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探究如何在该理论指导下优化大学德语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提高大学德语课程产出效果。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德语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一、引言

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经过8年研究建立起产出导向法这一全新教学法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英文全称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自此,该理论受到国内外业界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以该理论为基础,研究英语专业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科研成果屡见不鲜,但研究非通用语种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成果则相对稀少,尤其有关大学德语课堂教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鉴于此,笔者尝试运用该理论,以《初级德语(一)》课程为例,对其所用教材《当代大学德语1》第4课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二、产出导向法简介

产出导向法主张“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教学理念;倡导“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三种教学假设;认为教学流程应由“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构成;在整个流程中,教师要恰当发挥“中介”作用。

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设计

POA倡导“学用一体说”,本教学设计将贯彻这一主张,在任务设计中将输入性学习和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力图实现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本设计还立足POA理论“输出驱动”假设,将驱动环节的任务置于学习单元之初,力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初级德语(一)》是面向本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全校通选大学外语课,教学对象为本科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人数一般在30-40人,均为零起点学习者,到目前阶段已经完成德语语音阶段及教材1-3课的学习。

(一)教学主题

本课题目《Familie》,内容围绕“家庭”这一主题,课文“Meine Oma hat Geburtstag”包含两部分对话,第一部分是Anna与家人通电话计划给奶奶举办生日派对,第二部分是Anna与朋友见面聊天,借助一张全家福照片介绍自己家人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

根据POA理论,外语课堂教学目标包括交际目标和语言目标。本课交际目标为熟练掌握聚会相关场景中的“邀请”、“建议”、“接受”和“拒绝”、“介绍人物”等的交际手段,了解其中涉及的风俗和社交礼仪。语言目标为掌握相关场景中的适用词汇、习惯用语、固定表达,可分动词、零冠词、否定词nicht和kein的用法,物主代词变格,及含有否定词的一般疑问句的肯定和否定回答等语法。

(三)教学流程

POA理论将课堂教学过程分成“驱动-促成-评价”三阶段,本教学设计遵循该分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内容需8个课时完成,因篇幅限制,这里只截取前两个课时的课程设计,具体步骤和流程请见下表。

教学步骤

具体活动

POA分段

1

教师提出“家庭”主题;

提问:你参加过家人或亲戚举办的宴请吗?中式的,还是西式的?你参与筹办过宴请吗?

提出本课终极目标——与Partner一起为一位同学/室友筹办生日聚会。再现筹备对话。

学生尝试回答教师问题,发现语言积累不足以支撑语言产出,产生学习需求。

学生发现本课终极目标与自己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产生学习热情,明确目标任务,产生配合教学的意愿。

师生合作确定终极目标对话流程,比如:商议聚会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所需物品等等。

驱动+促成

2

教师组织Text Dialog1,词汇、惯用语、固定表达等的学习。特别注意理清对话中“邀请”、“建议”、“接受”和“拒绝”等的表述方式;

指导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中德聚会礼仪的异同;

组织Brainstorming,收集Geburtstag相关词汇和表达。尤其注意列出可分动词einladen, einkaufen,vorhaben等时,口头表述适合场景的例句。

师生共读Text Dialog1,学习和拓展词汇和表达方式;

学生完成练习;

师生共同完成Brainstorming,试着造出符合场景的例句。

驱动+促成

3

教师指导学生试做“终极任务”——与Partner对话筹备同学的生日聚会;

梳理完成任务各步骤,建议画出思维导图;

组织完成补充听力练习“Plano hat Geburtstag”;

引导任务进程;

任务进程中纠正常见错误;

引导展示对话;

召集点评展示。

学生确定对话流程并练习;

请2组进行展示;

师生共同点评;

学生完成补充听力练习“Plano hat Geburtstag”,并与自己组的作品进行对比补充;

各组完善自己的对话;

请2组学生展示最终对话;

教师点评,生生互评。

驱动+促成+评价(师生合作,即时)

4

课后作业——提交视频。

线上提交对话视频,小组间互评,师生共同投票评出优秀作业。

评价(师生合作,延时)

本课程设计严格遵循POA“学用一体说”和“输出驱动假设”,教学单元伊始就抛出“驱动”目标,也即本课最终学习目标——完成生日聚会筹备对话。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因为任务中生日聚会筹备对象是自己身边的同学,又唤起他们的兴趣。“促成环节”中,教师将达到终极目标之前的教学进程又分成课文学习、跨文化内涵梳理、词汇和语法准备3个子任务。各个子任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递进,不断重复“驱动-促成-评价”的过程,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协助学生逐步完成这三个子任务之后,进入终极任务。在“促成环节”各个子任务中,“评价”环节往往是即时评价,主要体现在子任务完成时的师生共同评价,和最终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指导和评价。而终极任务作为课后作业线上提交之后,教师给予的评价和指导则是延时评价,此阶段的生生之间的互评和改善建议也属于这个范畴。

四、教学总结及反思

笔者参与大学德语课程教学已经有几年时间,此前一直是盲目摸索状态,虽然有很多经验积累,但是缺乏理论指导。了解POA理论之后,特别是经过这次教学设计和实践,笔者从POA理论出发对授课流程进行了梳理、实践和观察分析,发现学生学习热情高了很多,师生之间的配合也更加默契,以前课上学生一方明显的怠惰感消失,主要原因在于课程之初就明确了此次课程的终极目标,学生自始至终都很明确自己正在一步步为完成这个目标做出各种准备,一直有驱动力支撑,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目标。课后作业提交情况也反映出此次教学设计和实践是很成功的,达到了既定目标。

但此次教学设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驱动环节”也即终极任务的设定非常重要,既要与当今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又要注意“选题覆盖面”问题,如果选题只能吸引小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那就要果断取舍。这对任课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需要及其熟悉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还要熟悉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2)“驱动环节”终极任务的难易程度设定也需注意,比课文内容稍难一点最为适宜,与课文内容完全重复,学生容易“审美疲劳”,丧失兴趣。稍微提高一点要求,让学生稍加努力即可完成,才能带给学生足够的成就感,而又不至于畏难而退。

五、结语

本教学设计运用POA理论,在实践中展示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驱动”环节中恰当的任务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产出效率。希望更多的语言教师甚至其他学科教师在不断提升学科知识、夯实教学基本功之外,都能了解和学习POA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广大师生共同获益。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2] 毕争.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解读与应用 [J]. 英语学习(教师版),2020(3):6-9.

[3] 施万里,张余辉. 第二外语“产出导向法”课堂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探析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0):38-39

[4] 汪凤.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J]. 林区教学,2022(4):77-81

作者简介:申洁(1981- ),女,辽宁丹东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德语语言、德语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