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运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2022年5月25日运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柴彐苗1,王高婵2

(1.山西省闻喜县气象局,山西 运城 043800;2.山西省新绛县气象局,山西 运城 043100)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降雨资料、模式探空资料和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22年5月25日下午16-20时出现在运城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冷涡后部西北气流控制的环流背景条件下;高空冷涡,低层切变线、暖中心,地面暖低压,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水汽条件较好,地面辐合线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导致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探空图上存在不稳定能量,湿层深厚,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产生;下喇叭口形态,有利于发生雷暴大风天气。

关键词:运城市;强对流;冷涡

引言

强对流天气一般是指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短时强降水等天气,具有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尺度小、预报难度较大、灾害严重等特点[1],一直是气象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重点。探讨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对提高预报准确率和保障人民财产有重要意义。对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机理,许多气象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2-5]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降雨资料和雷达产品等资料,对发生在运城市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今后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提供有益参考。

1.天气实况

2022年5月25日下午,运城市发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14时到20时,此次降雨性质为对流性降水,具有雨强大,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的特点。全市有11个国家站出现降水,最大降水量28.8mm,出现在夏县;165个区域站出现降水,有1站达到暴雨69.0mm,出现在临猗左家庄,7个区域站出现短时强降水,最大雨强30.7mm/h,出现在临猗左家庄(17时)。全市平均风力5-6级,9个区域站出现8级以上大风,最大瞬时风速21.2m/s,出现在闻喜上峪口村(17时)。

C:\Users\dell\Desktop\CXM\2508-2608降水.png

图1  25日08时-26日08时降水量实况图

2 天气成因分析

2.1环流背景分析

25日08时500hPa,河套地区南部存在一高空槽,槽前西南气流与东北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在运城交汇,20时槽东移到运城东侧,运城受槽后西北、偏北气流控制,强对流天气趋于结束;08时700hPa运城位于暖切北部、8℃的暖中心;08时850hPa运城上空暖中心达到了20℃以上,850hPa与500hPa温差≥25℃,槽后西北气流携带的冷空气与850hPa上暖空气在山西南部叠加,;14时地面为暖低压控制,这种上冷下暖的形势造成了潜在不稳定,易在午后形成对流性天气。

C:\Users\dell\Desktop\CXM\25日08时500hpa.png

C:\Users\dell\Desktop\CXM\850.png

图2  25日08时500hPa(a)、08时700hPa(b)、08时700hPa(c)、14时地面形势场(d)

2.2环境场分析

(1)水汽条件

25日08时850hPa,山西南部比湿大于8g/kg,整层可降水量大于25mm,水汽条件较好,为此次对流天气提供了一定的水汽条件。

(2)不稳定条件

25日14时700hPa垂直速度图上,运城地区垂直速度小于0,有上升运动,易产生对流;从08时订正后的泾河探空图上可以看到,CAPE值为587.1J/Kg,K指数为35.7℃,存在不稳定能量,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湿层深厚,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产生;露点曲线和温度层结曲线在700hPa以下有个下喇叭口形状,有利于发生雷暴大风天气。

图3    25日08时订正后泾河探空图

(3)地面辐合线

16时山西南部有气旋性辐合及东北风与西南风的辐合,17时有东北风与西北风的辐合,起到了触发强对流的作用

2.3卫星云图

15时左右运城西部有对流云团生成、发展并东移,云顶亮温-59.9℃,导致午后出现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2.4雷达资料

12时42分开始运城市夏县、盐湖、万荣、芮城、永济、临猗等地不断有对流云团生成、合并、发展,期间最强反射率因子达到50dBz以上,并维持了5个体扫,直至18时12分强度减弱。

图4  25日13时18分、14时48分、15时36分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

3 模式偏差及其成因分析

(1)降水实况与模式预报24小时降水量对比,降雨落区基本准确,但是量级偏小,中雨及以上没有报出,短时强降水没有报出。

(2)500hPa高度场,东北冷涡位置实况比预报的偏北;模式预报位于甘肃的低压,实况偏南位于河套地区。

4 小结

(1)这是一次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影响的强对流天气。

(2)高空冷涡,低层切变线、暖中心,地面暖低压,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水汽条件较好,地面辐合线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了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

(3)探空图上可以看到,CAPE=587.1J/Kg,K=35.7℃,存在不稳定能量;湿层深厚,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产生;下喇叭口形态,有利于发生雷暴大风天气。

(4)卫星云图上,午后运城不断有对流云团生成、发展并东移。雷达回波上有多个雷暴单体生成、合并、发展,期间最强反射率因子达到50dBz以上,并维持了5个体扫,直至18时12分强度减弱,导致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丁一汇.高等天气学(第二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3]丁一汇.天气动力学中的诊断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31-232.

[4]章国材.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5]朱乾根.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