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要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绿色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要点研究

傅邦伟

(广西灵山县陆屋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535416)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绿色生态水稻的含义,之后以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病虫害为例,分析在水稻种植阶段,绿色生态防控要点,最终得出结论:种植技术人员要想使得水稻种植符合国家健康安全生产标准,可以利用农业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和生物防治法,有效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控制,以此实现水稻的安全、绿色、高产,为种植人员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关键字:水稻病虫害;绿色生态;防治

农业农村部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已经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应该依据生态学原理,加快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在实现资源匹配和环境友好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做好生态田埂、化学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生态廊道、生物防治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形成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以此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的。基于此,文章展开以下分析,以生态水稻的绿色种植为例,以病虫害防治为研究对象,总结绿色防治要点,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一、绿色生态水稻的界定

一般来讲,绿色生态水稻是绿色食品的分支之一,具体指种植人员按照特定生产方式,遵循水稻生长规律和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抚育、加工、包装等过程中,通过严格监测与控制,避免有害细菌、放射性物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对水稻产生危害,使得水稻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同时水稻生产基地选择在生态良好的地区安置,最终生产出高品质、无污染、安全营养、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食品。由此可见,绿色生态水稻种植过程中不采用基因工程,也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与生长调节剂,而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协调种养关系,充分利用植保技术,降低除草剂、农药、化学肥料的使用频次,以此提高粮食生产安全。

二、绿色生态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绿色生态技术也被称为绿色植保技术[1]。主要指在有害生物防控措施中,通过绿色、高效、安全、优质的方式,消灭病虫害的同时,维持自然界和农作物生长的平衡关系,避免由于防治措施而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与影响。具体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诱杀、生物防治等方法,因此种植技术人员应该根据水稻病虫害具体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此促进水稻高产稳产。具体措施如下:

(一)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种植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个地区均有可能发生,严重时将导致水稻种植区减产40%~50%,尤其是颈穗瘟和节瘟发生更为严重,近年来,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水稻种植区稻瘟病发生面积逐年增加,甚至出现集中型、大规模、长期性爆发。在发病前期,水稻叶片部位产生暗绿色小斑,之后随着病情的加剧,叶片边缘呈褐色,叶部背面有灰色霉层,经常在水稻抽穗之后,植株易折断,并且在稻节部位出现褐色斑点;如果是谷粒瘟,可以导致稻谷变黑,并且在表面出现不规则斑点。产生稻瘟病的主要原因为:苗木本身带有菌丝体,之后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形成中心病株,之后进行二次浸染,当室外温度维持在25℃到28℃时,出现大规模病害。
此时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农业防治法,加强水肥管理,控制病菌繁殖和蔓延,提高植株抗病性[2]。针对性施加含硅酸的肥料,做到早期追肥、中期看田,或者是施加石灰,可以防止植株腐烂,同时种植技术人员还应该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水稻品种,适度晒田,做好田间管理,避免水稻因为外界温湿度引起分生孢子的大规模传播与蔓延,改善田间种植密度,有利于稻株正常生长,提高田间通透性,避免出现水稻育苗情况,以此提高植株抵抗力,降低浸染风险。

(二)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主要是由立枯丝菌核浸染引起,主要发生在水稻叶片和叶梢部位,在我国南方地区危害更为严重,在发病初期,叶片部位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之后随着病情的中部组织被破坏,呈现灰褐色或黑绿色,边缘呈暗褐色,之后数个病斑融合形成不规则圆纹斑,病斑面积较大,浸染逐渐加重,叶片很快腐烂,同时植株易倒伏、易折断,常不能抽穗,导致水稻千粒重下降。产生该种病害的原因为,植株萌发菌丝,进入叶梢组织之后,菌丝蔓延进行二次浸染,之后出现纹枯病的大规模爆发。

此时,技术人员应该注意到,应该利用农业防治法,为水稻生长营造良好条件,尤其应该控制好田间湿度,在分蘖期间灌潜水,在灌溉管理阶段,种植技术人员应该始终遵循“寸水活棵”、“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原则。在水稻插秧时,一般实行薄水插秧方法,利用浅水缓苗,避免淹死下部叶片,灌水深度在1-1.5寸为宜,必须做到浅水勤灌,以此确保返青成活。在水稻移栽后, 如果田中缺水,直接造成稻根吸收的水分少,可能出现卷叶死苗的现象,导致叶片水分“入不敷出”,因此移栽后必须深水返青,一般3-4cm即可,以防生理失水。分蘖期如果灌水过深,导致稻株基部光照弱,土壤缺氧闭气,对分蘖不利,因此将水层深度控制在1.5cm深即可,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矛盾,避免田间湿度过大,引发纹枯病。

(三)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也被称为苞叶虫或刮青虫,是水稻主产区的主要虫害之一,以幼虫为害水稻植株,尤其影响水稻幼苗生长,如果在分蘖期受害,将导致植株短缩,茎秆易折,分蘖减少,影响后续开花结实,千粒重下降。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南方地区一年可以发生9~11代,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生命潜能强,产卵期长,寿命长,同时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

对于稻纵卷叶螟种植技术人员首先可以选择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同时在田间及时清除杂草,避免虫体寄生到杂草上浸染植株,也可以利用灯光诱杀法,利用稻纵卷叶螟的趋光性,点燃黑光灯或物理杀虫灯,降低虫口数量。也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法,在水稻田间释放茧蜂、赤眼蜂,释放密度为每公顷10万头左右,利用物种天敌优势,减少稻纵卷叶螟危害率,或者采用以菌治虫方式,在田间喷施苏云金杆菌(每克孢子10亿以上),该种药剂属于绿色植保药剂,不会对水稻植株生长造成任何影响,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有效预防水稻虫害问题。

(四)稻飞虱

稻飞虱主要危害水稻茎叶,具有远距离迁飞性,在南方地区1年可以发生8~9代,多发生于背风处、向阳坡,爬上水稻植株寄主取食,繁殖能力较强,在水稻孕穗期吸食量最大。

此时种植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天敌防治法,利用稻田养鸭方式降低稻飞虱虫害[3]。同时科学管理水肥,适当烤田,施肥时做到补磷、增钾、控氮,在水稻生育期,使得田间通风透光性良好,防止水稻贪青徒长。如果出现稻飞虱危害,可以每亩施加1kg轻柴油,按照1:400~1:500的比例施撒到稻田内,通过油水泼浇方法,降低虫害,将稻飞虱阵落到水面触油而死。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绿色水稻种植与栽培过程中,种植人员应该按照特定生产方式,遵循水稻生长规律和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原则,降低化学农药施加量,尽量采用科学的水肥管理方式和物理防治法,结合相应生物天敌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以此实现水稻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金殿玉,谢立勇,赵洪亮,李颖,韩雪,何雨桐,林而达.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稻稗共生系统中稗草对水稻光合生理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22,43(03):204-214.

[2]王强锋,李芹,侯勇,夏中梅,王海涛,陈春,杨云月,杨蕤兰,胡甦.微生物菌剂联合叶面硅、铁对水稻Cd积累分布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22,35(02):405-411.

[3]程文超,李光宁,强胜,左娇,夏爱萍,宋小玲,张瑞萍.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与五氟磺草胺混用对无芒稗和水稻生长的影响[J].植物保护,2022,48(02):94-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