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2

抗滑桩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肖缔,朱远杰,马燚,杨鑫,刘原

(中建八局西南分公司  成都  610043)

摘要:利用 ABAQUS 软件对边坡进行模拟,运用强度折减法,分析抗滑桩不同桩长、桩位、桩径及桩土模量比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满足抗滑桩平面布置要求时,桩长越长,对边坡抗滑作用越好;将抗滑桩设置于边坡底部比设置在边坡中部或坡顶抗滑效果好;增大桩径可以非常有效的增加边坡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随抗滑桩的弹性模量增加成线性增加趋势。

关键词:抗滑桩;安全系数;边坡稳定;

1引言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提升,坡地建筑以其独有的环境优势,被更多的人所偏爱。坡地建筑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抗滑桩以抗滑能力强、支挡效果好、桩位灵活和对滑体扰动小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实际工程中。目前对抗滑桩已做了很多研究,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一些研究尚存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影响边坡安全系数的因数有很多,抗滑桩本身的桩径、间距、位置、桩长、桩体材料等都会影响边坡的安全系数[1~2]。此外,两个桩之间土拱效应、降雨、渗流,土体内摩擦角φ、粘聚力c、土压力作用形式等也对边坡安全系数影响很大。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寻找最佳桩位布设位置、间距、深度等参数,在满足边坡稳定性的同时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

2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山城重庆,建筑面积5070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6层,建筑高度24m。本项目为坡地建筑,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高程358m,位于场地北侧;最低点高程318m,位于西南侧,最大高差约40m。据地面调查和钻探,场地内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素填土(Q4ml)、残坡积层粉质粘土(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J2S-Ms)、砂岩(J2S-Ss)。建筑分为上下两台阶,最大高差为10米,采用抗滑桩支护。

3. 模型建立

3.1 计算模型 

本文基于有限元软件 ABAQUS 建立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边坡在抗滑桩支护作用下的安全系数。本文选用 Mohr-Coulomb 模型和线弹性模型作为本构模型。模型边坡高度为20m,宽度为30m,坡比为 2:3,坡底厚度为 10m,土体泊松比μ为0.25,黏聚力c为15,内摩擦角𝝋为30°。抗滑桩弹性模量 Es为30000000,泊松比μ为0.2,抗滑桩密度为2400kg/m³。土体模型尺寸为60m×30m×1.6m,详细见图3.1。

图3.1  土体与抗滑桩模型图

3.2 数据分析

(1)不同桩长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桩径为0.8m、桩土模量比为300的情况下,计算得出桩长分别为18m、20m和22m时边坡的位移云图、塑性应变云图和安全系数图,如图3.2.1 所示。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边坡的滑动面,坡顶与抗滑桩间滑体位移比坡底与抗滑桩的位移小。随着桩长的增加,滑体的最大位移分别为5.77mm、5.30mm 和 3.55mm,最大位移逐渐减小。滑体塑性区均没有绕过抗滑桩,塑性区从坡底贯通到抗滑桩一侧,说明桩长设置在18-22m对上侧滑体抗滑效果好,设置抗滑桩对边坡安全系数有明显提升;桩长在 18m 增加到 20m 安全系数Fs 增长较快,桩长从 20m 增加到22m安全系数增长变缓,说明抗滑桩从没贯穿坡底层到贯穿坡底层安全系数 Fs 增加迅速,抗滑桩在贯穿边坡底部后继续增加桩长对安全系数 Fs的增加效果不明显。

图3.2.1不同桩长位移图

图3.2.2不同桩长塑性应变云图

3.2.3  不同桩长安全系数Fs

(2)不同桩径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在桩长为20m、桩土模量比为300的情况下,对不同桩径安全系数进行研究。计算结果得出桩径分别为0.8m,1.0m和1.2m时边坡的位移云图、塑性应变云图和安全系数图,如图 3.2.4、3.2.5所示。 图中清晰地显示出边坡的滑动面,坡顶与抗滑桩间滑体位移比抗滑桩与坡底的位移小。随着桩径的增加,滑体的最大位移分别为3.55mm,4.29mm 和 4.63mm,最大位移逐渐增大,说明增大桩径可以增加边坡破坏前土体的位移值。随着桩径的增大抗滑桩底部土体的塑性区也逐渐增大,说明桩径若太大可能会在抗滑桩后形成一个更大的滑体。滑体塑性区均没有绕过抗滑桩,说明桩径设置在 0.8-1.2m 对上侧滑体抗滑效果好。桩径在 0.8m 增加到 1.0m 安全系数 Fs 增长快速,桩长从 20m 增加到22m 安全系数增长也很迅速,随着桩径的增加,安全系数Fs 数值增加的效果明显。

3.2.4不同桩径位移图

3.2.5不同桩径塑性应变云图

3.2.6不同桩长安全系数Fs

(3)不同桩位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桩长为20m、桩径为 0.8m、桩土模量比为300 的情况下,对不同桩位边坡安全系数Fs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桩靠近桩前土一侧到坡趾距离 Lx的不同定义桩位。由于研究的桩长为 20m,原先设置的坡底厚度 10m 不够深,故增加坡底厚度为 20m以便分析。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可知,抗滑桩 Lx 分别为 3m,15m 和 27m 时边坡的位移云图和塑性应变云图,如图 3.2.7,3.2.8 所示。图中清晰地看见边坡的滑动面。当抗滑桩位于坡趾附近时,土体的最大位移位于坡顶顶面至坡顶深度一定范围处,位移最大值圆弧分布,若产生滑坡则滑体位于边坡上侧,说明抗滑桩设置于坡趾处边坡加固效果最好。由土体塑性应变云图可知,土的塑性区位于坡体深处,几乎不可能出现滑坡;当抗滑桩位于滑坡中部时,土体最大位移只传递到抗滑桩附近,但没有加固坡体下部的土体,从塑性应变云图可知,土体塑性区主要分布与坡体深处,但滑坡附近也有数值较小的塑性区,坡体上部土体的塑性区被设置在中部的抗滑桩隔断,坡体下部土地沿着坡趾底部贯通到抗滑桩一侧,抗滑效果不佳;当抗滑桩设置与坡顶附近时,土体的最大位移位于坡顶处附近,从塑性应变云图可知,土体塑性区大部分位于坡体深处,也有较小数值的塑性区绕过了坡顶设置的抗滑桩,说明当发生滑坡破坏时,会形成很大的滑坡体。

图 3.2.7  不同桩长安全系数Fs

图 3.2.8  不同桩位塑性应变云图

4.结束语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桩长增加,边坡的安全系数 Fs 逐渐增加,抗滑桩在贯穿边坡底部后继续增加桩长对安全系数 Fs 的增加效果不明显。

2)增加桩径可以显著的增加边坡的安全系数Fs,但桩底土体的塑性区也会逐渐增大。

3)抗滑桩设置在坡趾附近效果较好,坡趾附近的土体位移量较大,塑性区也较大。

4)增大桩土模量比对边坡土体的位移影响很小,对土体塑性区影响较大,随着桩土模量比的增加,土体塑性区从贯穿抗滑桩并延后一段距离到逐渐向坡趾方向缩小。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抗滑桩的桩径、桩长、位置等参数,同时结合具体的地质条件、施工难度、经济效益、支护效果等因素综合考虑, 得出兼顾边坡稳定性及经济性,又便于施工的抗滑桩参数。

参考文献

[1]周德培,肖世国,夏雄.边坡工程中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1):133-135.

[2]雷文杰,郑颖人,冯夏庭.滑坡治理中抗滑桩桩位分析[J].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7(6):95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