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2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马玉香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  730000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把“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作为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而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实现初心使命的重要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共同”意在强调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一个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世界局势的变化和时代发展及社会进步潮流,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只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求得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当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收入分配与一些发达地区的城乡差距拉大,并且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参差不齐,更不可能与发达地区的城乡齐头并进。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我们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脚步,扎实稳步地朝着“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迈进。

    一、制约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与内地一样,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民族地区也如期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但由于历史原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气候以及资金、人才等因素影响,使得民族地区的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较为突出,民族地区要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依然任重而道远,存在许多问题、困难,究其缘由,有以下几点:

   1、劳动力不足,制约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许多年轻劳动力,为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条件,放弃在家务农,都奔向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生活,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看家,老人们只能从事房前屋后简单劳作,年轻劳动力外流成为民族地区的普遍现象。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由原来受资金、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外,又加上劳动力不足等影响,使当地经济很难发展起来,更不可能形成产业链,产生规模效应。所以说,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民族地区。

   2、收入差距拉大,家庭经济负担增大

    进城务工的年轻人,随着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眼界开阔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为了改变家庭和子女未来命运,即便增大开支,也要在城市租房,方便孩子就学,享受较为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大部分节衣缩食,加大教育支出,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一方面,家乡逐渐年迈的老人,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日渐衰弱,养老治病,都有子女负担,即便有政府的帮扶,也无法完全解决老人在生活和医疗需求中的高额支出,结果导致小家庭经济负担增大。另一方面,在城市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普遍低,他们的工作充满了灵活性,导致收入的不稳定,维持小家庭的温饱尚可,再加上老人支出,其结果困难重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不升反降,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贫穷面貌。

    3、政府的扶持政策,导致一些人产生懒惰思想   

    随着我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民族地区在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下,也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政府的好政策,使民族地区群众的吃穿住得到了改善、相对富裕起来。同时,也导致一些人产生了“等、靠、要”的负面思想。他们对以后的生活没有明确的规划,也不想勤奋努力改变自身状况,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一切找政府解决”成了民族地区一些人的普遍认识。还有一些相对富裕的人,靠着政府的好政策,创了业、发了财,他们的思想认识并没有得到提升,出现了炫富、享受、铺张浪费、甚至腐败等现象的产生。这些消极的思想状态,也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径

    我们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种全方位的 “共同富裕”,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内容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缺少任何一个要素,“共同富裕”便不可能成立。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只有加快经济脚步,让它快速高质量发展。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

   1、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机制

    共同富裕,前提是发展,关键靠改革。总书记始终强调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就民族地区而言,各个地方实际情况各异、发展水平不同,需要政府统筹考虑现实需要和可行性,因时因势因地制宜制定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政策设计,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并且统筹好目标的长远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既要有共性目标,也要有个性路径。还要促进民族地区始终坚持市场化导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整顿重组当地特色产业,在学习、借鉴、模仿其它地区先进思想、技术的基础上,创新

丰富产业形态,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走出自己的产业发展道路。

    2、加大文化教育事业投入,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

    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是它的社会经济基础落后的直接反映。民族地区的经济要发展,就必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这是世界性的共同经验和认识。改变这种落后现状,政府要下大力气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注重教育实效性、延续性,切实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还要改变民族群众对教育不重视的态度,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文化教育带来的好处。可改变现状、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增强民族群众的幸福感;并且让独特的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增强他们的自豪感。繁荣和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切实提升民族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3、政府合理引导,增强民族群众的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办好共同富裕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何谓“等不得”,是指要实现共同富裕不能指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躺平,因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何谓“急不得”,是指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休想“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并不是仅仅指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富裕,它包括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态环境等。也就是说:促进共同富裕,我们要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因此,政府要合理引导民族群众迫切想“共同富裕”的心理,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宣传,让民族群众了解中央对民族地区一些更特殊、更优惠的扶持政策,感受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帮扶;还要及时做好安抚工作,不做兑现不了的承诺,不画大饼吊胃口,量力而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建立在当地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民族群众的实际需求与困难,让他们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民族地区群众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总之,民族地区的政府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民族群众,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只有在兼顾效率和公平,在快速、高质量发展中,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所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