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系统性创新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3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系统性创新管理

郭林

贵州盘江电投发电有限公司,贵州盘州,553531

摘要:本文介绍了贵州盘江电投发电有限公司(简称“公司”)2×660MW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系统性创新管理”,通过指标对标、小指标竞赛、成本管控、固废物综合利用及自主创新实践等应用,以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及电煤价格高涨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取得显著成效,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提质增效  创新  对标  成效  竞争力

1  引言

   根据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0-2021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20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2.0亿千瓦,同比增长9.5%,局部地区电力供应能力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快速增长,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7167万千瓦和4820万千瓦,新增并网风电装机规模创历史新高,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92小时;同时受煤炭供给侧结构改革去产能政策影响,导致公司所处区域电煤供需紧张,电煤价格大幅上涨,火电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异常困难。

随着国家政策 “双碳”目标的管控要求,对火电厂节能环保要求日益严格、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环保运营成本也不断增加。面对火力发电行业严峻的经营形势,如何系统性创新火电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机组经济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成为摆在企业面前需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面对企业经营困境,结合贵州盘江煤电集团大力开展提质增效及对标管理要求,公司结合当前实际“以提质增效系统性创新管理”为抓手,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价值回报,走出企业困境。

2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系统性创新管理的内涵和做法

系统性创新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管理创新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通过加强设备管理、运行管理、指标管理、燃料管理及技术创新等管控模式,不断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增强管理灵活性,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把责任逐级落实到组织结构的各个层次,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集体智慧,挖掘每一个岗位及设备潜力,全力发挥产能产量,严格管控各类指标,持续提升设备安全、经济可靠性、指标先进性,提升企业竞争力。主要做法如下:

2.1 明确各级目标,狠抓责任落实

强化目标导向,按照企业年度确定的发电任务及利润目标,与各责任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细化各生产经营指标,督促各部门按照责任书要求将目标逐级分解,紧紧围绕安全、节能、环保目标,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固废综合利用目标等制定年度指标承包管控办法,纳入绩效考核,确保指标可控和持续改进,取得实效。

2.2 强化指标对标,创造良好效益

2.2.1 加强指标对标管理,向指标要效益

通过制定“对标管理办法及指标对标实施细则”,完善和落实具体工作,强化重点指标对标管控,创造良好指标效益。一是通过同类型燃煤发电标杆企业调研,收集整理对标标杆,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方式,借鉴行业先进经验,持续提升指标先进性。二是对照标杆企业,优化设备运行方式,改造硬件设备设施,提高现场管理水平。三是深入开展公司#1、#2机组间指标对比,统计分析机组实际与设计指标间差距,对不达标指标分析总结,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和不足,及时调整标杆指标,制定新的对策措施。对#1机组长期再热器温低于设计值20℃,制定增加低温再热器受热面方案,方案实施后再热汽温达到设计值569℃,煤耗比改造前降低1.2 g/kWh,年降低成本约230万元。对机组低压旁路内漏影响机组热耗方面,完成改进型低旁阀芯更换工作,机组运行中未开减温水,阀芯后温度降到正常值40℃左右,基本解决低旁阀芯内漏问题,煤耗较更换前下降3.4 gce/kWh,年节约成本约650万元。

2.2.2 摸索运行方式优化及小指标竞赛,提升指标先进性

为提高单元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挖掘机组运行潜力,增强员工节能意识和竞争意识,降低发电成本,确保机组和设备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公司制定了小指标管理制度,对各单元机组的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并完成给水系统、凝结水系统等21项不同负荷运行方式的方案优化。

一是持续改进,修订完善小指标体系。公司的小指标体系分为安全、经济、环保三部分指标,且安全指标考核力度大于经济和环保指标,一台机组考核期内因部门原因造成一次一类障碍及以上事故的,从考核机组当月总分中扣减50分,从源头上杜绝了“只顾经济,不顾安全”的现象,确保在安全基础上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抓大放小,统筹推进小指标管理。公司对部门设立的考核指标主要15项,包括供电煤耗、厂用电率、主再热蒸汽压力及温度、飞灰含碳量、真空严密性、炉膛氧量、脱硫效率、脱硝效率、N0X排放浓度、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等对经济性影响较大的指标。鉴于厂用电率对全厂经济性影响最大,在设置厂用电率基准值后,按每月完成情况,总分最多可以加至120分,最少可减至80分,鼓励运行人员全盘考虑,精细调整。运行部门又结合单元机组实际情况,对公司指标进行分解细化,增加了脱硫耗电率、高加下端差、氨气逃逸率、炉膛负压、凝汽器端差、排烟温度等10项指标考核。通过加强管理和指导,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运行方式和运行参数,提高机组经济运行水平,保持设备长期运行在最佳经济状态,全面提升指标先进性。

三是比学赶超,深入开展小指标竞赛。部门根据公司小指标管理办法,制定了“小指标竞赛”方案,规定了指标项目、竞赛方式和奖惩细则等,通过单元班组小指标评比,每月进行班组积分排名及奖惩考核,牢固树立优化指标、降低成本的理念,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通过竞赛促进指标分析,寻找差距,积累实践经验,提高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及其对指标的敏感性。

2.3 全方位系统性创新管理,降低发电成本

电力是无差异产品,电力交易市场的竞争其本质在于供电成本的竞争,目前机组燃煤成本约占度电成本70%,修理维护费用约占6%,其它费用约占24%。

2.3.1 优化燃煤管理,降低燃煤成本

一是建立燃料采购智能系统,规范燃煤管控。2001年公司完成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燃煤入厂过程中计量及采、制、化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入厂煤的收煤效率,规避采购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公司又建设了“燃料采购管控一体化智能系统”,实现了燃煤入厂数据全过程自动记录、管控及一卡通流程化、规范化运行管理,减少了人员干预,提升了收煤效率,避免了廉洁风险。

二是进行入炉煤掺配优化,降低燃煤成本。为适应电煤供应的长期紧张形式,抢抓发电机遇,公司制定了燃料采购策略、入炉煤掺配管理等办法,明确了中煤、洗混煤及煤泥等煤种堆存及各负荷时段的制粉系统掺配方式,控制入炉煤热值不低于3500大卡/千克(锅炉设计值4000大卡/千克),硫份不高于2%。通过煤场堆、存、卸、取及入炉煤掺配优化,成功实现大比例煤泥掺烧,年掺烧煤泥100万吨,极大降低综合燃煤成本,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2.3.2 开展设备检修精益化管理及修旧利废,降低修理维护成本

根据精打细算、开源节流、修旧利废、全员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保证设备健康水平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着手严格控制各项修理维护费用,发电修理材料单耗同比下降8.4元/兆瓦时。

一是建立费用承包管理制度年初结合发电量目标任务编制维修维护费用的预算,下发年度修理维护费用承包定额,明确各部门承包费用总额,部门制定内部管理细则,将承包费用分解落实到班组或个人,并报公司备案,实行全员控制管理,年终根据部门承包费用,若节余,则按节余部分的20%进行奖励;若超支,按超出部分的20%进行考核,在次年元月份从该部门的工资、月奖中兑现奖惩。二是设备检修精益化管理。以技术监督管理及设备评级管理结果应用,查找设备出力低、经济性差、故障、可靠性低等原因,列出问题清单,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等制定相应治理及改造方案,精准实现设备检修精益化管理,采用计划检修、故障检修、状态检修等不同方式及时准确解决设备问题,并最大限度降低设备的检修维护费用。三是实行备品备件定额管理。做好设备检修统计分析,根据部件易损统计情况对备品备件实行定额管理,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四是鼓励职工“修旧利废”。制定实施“修旧利废”管理办法,激励员工修旧利废,对进行修旧利废的班组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修复的物资价值按照该物资的采购价减去修理费用后的30%计价奖励,当月兑现,极大提升员工积极性;同时按照“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进行监督管理。

2.3.3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技术创新,实现制粉系统整组提效,提升磨煤机出力,降低制粉电耗,抢抓发电负荷,创造良好经济效益

为缓解电煤供应紧张形势,降低生产经营压力,公司进行大量掺烧煤泥探索。但由于煤泥热值低(低于设计煤种热值1800大卡左右)、水分大(在20%左右,比设计8.6%高出11.4%),制粉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磨煤机制粉出力不能实现机组满负荷接带,为解决这一难题,公司创造性在磨煤机入口热一次风管道各增加一个煤气燃烧器(共两个),提升热一次风温度,提升磨煤机干燥出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磨煤机动静环改造,静态分离器改为动态分离器等改造,磨煤机通风阻力下降约20%,电耗下降约15%,磨煤机出力提升20%,成功解决磨煤机制粉能力不足问题,为公司煤泥掺烧及抢抓发电打下坚实基础,每年至少创造1000万元的综合经济效益。

2.3.4提高固废物综合利用率,减少灰场库存及运输成本

提高粉煤灰、炉渣、石膏等固废物的利用率,降低灰场存贮费用及运输成本是燃煤发电企业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手段。公司通过完善粉煤灰销售组织结构,成立综合利用部,建立适应市场的销售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稳定和巩固已有市场,开拓发展潜在市场,提高粉煤灰及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2021年固废物综合利用量同比增加25万吨,节省灰坝堆存费用约1000万元。

2.4  加强自主创新实践应用,节约生产成本

2.4.1 自主创新利用循环经济中压供汽系统冲转汽轮机

燃煤发电机组传统的启动方式为:锅炉满足启动条件后点火升温、升压,达到冲转参数后进行汽轮机冲转,完成汽轮机、发电机相关并网前试验工作,这一过程时间长,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大。

公司是贵州省六盘水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2机均向园区对外供应中压蒸汽(4.0MPa,470℃,160t/h),两台机组之间供汽母管相连,利用该蒸汽管道可以实现两台机相互供汽,在不启动锅炉的情况下,实现检修后汽轮机冲转及机组并网前相关试验工作。在#1或#2机组大、小修工作中,只需锅炉再热蒸汽系统具备投运条件,汽轮机及发电机检修完成,即可利用邻机中压供汽开机,检验机组检修情况,提前进行机组并网前试验,锅炉及其辅助系统不需要运行,节约机组的启动成本。

公司超临界机组用邻机中压供汽冲转汽轮发电机组,做并网前试验可减少6kV辅机运行电量约26.5万千瓦时,减少原煤消耗约1660吨,减少煤气消耗约40万立方米,合计减少费用约100万元。按每台机组一年进行一次C修计算,一年可以节省费用约200万元。

2.4.2 泥煤掺烧工艺创新应用

公司所在区域是主焦煤的主产区,区域内洗煤厂众多,每天产生的煤泥8000吨左右,区域内除盘北低热值电厂大量使用煤泥外,由于煤泥综合发热量低(约11 MJ/kg)、水分大(在20%左右),其它电厂基本不具备掺烧煤泥条件。

当前煤泥到厂价约150元/吨,远低于同等热值的中煤价格,为适应电煤供应紧张的外部环境,公司进行了制粉系统、输煤系统、捞渣系统等技术创新改造,成功实现了大比例煤泥掺烧,转变了电煤采购思路,拓展了电煤采购渠道,极大缓解进煤压力,2021年完成煤泥掺烧100万吨,节省燃煤综合成本约3000万元。

3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系统性创新管理效果

3.1 实现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

通过系统性创新管理,公司实现了燃料管控、指标管理、固废物综合利用及成本管控等的全方位提升,综合能耗大幅下降,#1、#2实测供电煤耗为294.97 gce/kwh和295.11gce/kwh,基本达到机组设计值,在贵州火电同类型统调机组排名最优。

3.2 机组利用小时创历史最好水平,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21年公司机组利用小时6082小时,在全省统调火电机组排名第1位,有效支持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自主创新管理节约成本3200万元,指标对标增效约880万元,制粉系统整组提效创造效益月1000万元,粉煤灰利用创效约1000万元,合计增加盈利6080万元。

4 结束语

通过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系统性创新管理”为抓手,深挖内部潜力,提升指标性进行、设备可靠性,降低燃煤、修理、维护等生产成本,充分发挥设备潜力,抢抓一切发电机遇,在电煤价格持续高位情况下企业成功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 马帅,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新路径,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19年第16期。

[2]吕艳春,王建英,李彪等.浅谈精细化管理在设备检修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13(9).

作者简介

郭林,生于1973年12月,男,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火力发电企业生产及运营管理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