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之眼 东坡水月——四川大学眉山新校区概念性规划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古蜀之眼 东坡水月——四川大学眉山新校区概念性规划设计

李兆年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0

摘要:基于我国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同质化的问题,结合地域性建筑设计研究,探讨了四川大学眉山新校区的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以解决校园内部功能与用地实际矛盾作为设计出发点,结合巴蜀地域文化,探索性的提出基于功能理性及巴蜀地域性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关键词:功能理性;地域性;巴蜀文化;校园规划设计;

1项目背景

四川大学眉山新校区位于四川眉山,眉山校区地处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学校选址被山水包围景观优势强,建设产学研一体的大学校区,是落实成眉同城化的重要举措。在地域特色十分鲜明的新校园规划设计中,方案设计主要思考如何功能上满足任务书的理性思考同时,注重地域文化上的精神表达,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2基于功能理性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四川大学眉山校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00公顷(3000亩),其中一期建设用地约1000亩,远期建设约2000亩。规划校舍总建筑面积约为123.58万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08.41万平方米,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面积约15.17万平方米。将满足20000名学生使用需求。建筑密度小于30%,限高60米。用地范围内容积率约为0.8,而一般大学的容积率控制在0.5~0.6。基地地形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基地内有丘陵地貌特点,水塘农田纵横交错,微地形丰富,生态宜人。基地内一期用地范围无现状建筑构筑物、二期用地范围尚有部分养殖农舍、农具辅房待拆。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和基地的踏勘,校园用地土地资源紧张,容积率大,基地规整,地域文化十分浓厚,最高效最经济的空间布局彰显巴蜀文化,川大精神是本次设计考虑的重点。

2.1总体构思

“古蜀之眼,东坡水月”——校园总体构思旨在融合蜀地、东坡、山水文化精神,体现四川大学海纳百川的总体校园空间格局。蜀魂古蜀文化,巴山蜀水孕育出璨烂开放、兼容并蓄的古蜀文明。综合学习及公共教学中心为古蜀之眼。校园规划在充分挖掘优秀巴蜀文化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实现分区科学、布局合理。

C:\Users\ZY\AppData\Local\Temp\1654670991(1).png

2.2根据使用要求确定规划结构

基于校园北侧已规划生态三宜组团,南侧规划高质创新组团的功能定位,确定了四川大学新校区 “北学南研”的总体布局,即:北区以学生学习、生活为主体,对接都市田园观光区,南区以产研创新平台的主体,对接东部中央创新区,实现校城功能高度衔接。

为保证校园内部功能联系的均好性,布局采用“核心放射型”空间构成,形成一核、一带、一环、两片区、六轴线的整体格局。

其中“一核”是指——综合学习及公共教学中心核,它是整个校园的功能核心,设计通过对川蜀文化的探究,赋予一核“古蜀之眼”的文化内涵,将其打造成整个校园的人文之眼、学术之眼,是统领川大功能空间的中枢神经元。

“一带”是指——环核心岛学院集群带,是北区重要的综合研学群落。规划采用文理交替布置,实现学科交叉的空间组合。

“一环”是指——校园共享活力环,是串联学、住、研三大板块的校园大动脉。

“两片区”中,北区师生生活组团,为20000名在校师生提供住宿、餐饮、健身等配套;南区产研组团,是为校内外来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办公、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研综合体。两个片区功能独立,互不干扰。

“六轴线”是指西、南、北三条校园礼仪轴线,以及串联生活区与学研中心的三条公共通廊。

3基于巴蜀地域性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大学是核心的文化机构,附着于校园空间的文化特性是大学发挥其教化功能的根本保障”[1],浓郁的历史文脉底蕴和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校园空间的互动影响,建筑地域性的空间设计中,基于地域性是另外一重要设计策略。

3.1核心放射式组团布局

在“北学南研”的总体功能布局基础上,细化校园功能分区。校园中心以综合学习中心为核心,汇集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数字文化展厅、数据中心、公共教学楼及实验室、大型仪器技术平台等校园公共建筑功能。

往西侧校园主入口延伸,分别布置行政办公楼及具有对外交流、社会共享属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体育馆。

“北学”——以环型布局的五大学科集群为纽带,联系外围学生及教工生活区。“南研”——以东坡文化研究院为龙头,组团式布置各大产研平台。二期南入口礼仪轴线端部,则以生态小岛布局校史陈列馆,作为学校的精神象征。

3.2山水园林式校园环境

整个校园景观格局与眉山山水城市相融相生,和谐统一。保留原有地形,最大限度减少土方作业量,在获得原有山水地势的基础上营造园林式校园。川境四塞之国,地域文化生于山,开放交融依于水。眉山校区景观设计汲取眉山“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的人文精神,融合“东坡水月”的园林意境,营造文化与自然共生的山水校园。核心区整体地势顺应原始地形,依山就势展开,最大化尊重自然风貌,契合与自然相融的山水校园精神。

校园设置中心湖,以水面为中心,借助湖面和水环环绕展开的滨水步道,其形态在几何形和自然曲线之间无缝转换,结合生态休闲绿地和丰富的微地形高差山水处理策略,形成了校园重要的休憩景观步道系统。眉山校区总体景观自水而生,规划设置多维滨水空间。其中,环东坡湖休闲绿带——打造中央开放景观驳岸;环学院人文绿带——形成滨水学术交流空间;环生活活力绿带——布置体育运动场地;环产研生态绿带——营造宁静自然的科研休憩空间。

古蜀之眼广场位于核心区的中心景观地带,广场从平面入手,对古蜀文化的图腾之--古蜀之眼进行了现代化的演绎。使其在符合使用功能的同时,兼顾对于地域文化的表达。

3.3地域建筑空间形态

古蜀之眼,是蜀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图腾,不论是从三星堆中出土的文物,还是“蜀”字的古文写法,都能找到与眼睛相关的元素。古蜀之眼的意向在建筑的立面和平面上都得到了体现。在立面上设计将眼睛这个元素简化成为了弧线。用来区分建筑的虚实部分,通过使用玻璃幕墙,强调出建筑的通透性。平面上学术核心区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眼睛的图形意向,佳得建筑中庭更加具有四川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古蜀道,象征着四川先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这也是四川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对古蜀道进行抽象,使其成为连接综合研学群落的交通走廊,结合“川大红”,表达出川大学于在书山学海中勇于开拓,一往无前的求学精神。

3.4地域建筑色彩与风貌

四川大学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百年历史塑造了杂糅包容的建筑风格。表现在色彩上,最为突出的是红色和灰砖。红色受四川西部藏区建筑色彩影响,是较为深沉的红色;灰砖则是建造技术经过百年沉淀的外在表现。眉山特有的东坡文化的建筑集中体现在三苏祠。三苏祠的建筑风貌旨在恢复古代苏宅生活风貌,故以木色为主,体现古代建筑特征。因此川大眉山校区结合川大和眉山建筑特色,在色彩上提炼红色、灰色、木色三个颜色作为新校区建筑的重要点缀色,代表对川大和眉山精神的传承。同时通过对川大建筑风貌的色彩研究,并将三种色彩按不同比例配置于各环线圈层中,作为点缀色呼应。内圈公共环红色比例较大,灰色和木色比例较小。中圈学院环红色比例减小,灰色比例增加。外圈生活和产研环红色比例最小,灰色和木色比例最大。由此,形成由核心圈层向外逐层辐射变化的色彩层次。核心圈层整体亮度最高,色调较为活跃;外环圈层整体亮度最低,色调较为稳重。

4结语

“大学校园是表达校园生态化、地域化、人文化等特征的理想载体,它有别于普通园林,在功能、形式、尺度上更趋多样化,并注重校园文化氛围和交往环境的塑造”[2]运用地域性的设计策略,最基本的规划与建筑语言,解决任务书功能内容与用地地块本身的各项矛盾,实现追求校园空间本质的目标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传达地域特色,校园规划设计应该解决校园内部功能与用地实际矛盾作为设计出发点,结合地域文化,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环境对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提出更好的要求与期望。

参考文献

[1]刘万里. 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性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8.

[2]朱宇恒,王诚,金晓莹,吴伟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规划概述[J].建筑学报,2004(01).

[3] 何镜堂.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