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

田加升

大田县建设中心小学 

摘  要:文章留白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文本的空白点或发生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为文本补白,使学生的思想与文本产生思想的火花,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题补白    文中补白    结尾补白

    文学,音乐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留白,这些留白,都有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精妙作用。文章留白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因此,我们应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文本补白,使学生的思想与文本产生思想的火花,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日常中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环节入手,培养学生补白的能力。

一、课题补白,捕捉灵魂

话说好题文一半,可见,课题的重要性。课题,犹如人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窗口。透过这小小的窗口,常能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因此,在开课之初,我充分利用课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质疑碰撞时留白。我在执教《触摸春天》一文时,让学生就题质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1)谁触摸春天?(2)春天怎么可以触摸?(3)春天触摸的感觉是怎样的体验?(4)学生紧扣题目,抓住了触摸这个灵魂,提出了一系列的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我顺势利导,紧接着启发学生,让学生自主学文,围绕这几个问题与文本对话。在课堂上表现了学生蓬勃的生命活力和智慧风采。

二、文中补白,把握精彩

    1、推敲词句补白,倾听人物心声

小学语文教材以写人叙事文章为主,这些课文对人物的描写往往存在着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包括:心理描写、动物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教学中如能进行扎实到位的补白训练,就能让丰满的人物形象树立在心中。例如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中, 在教学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时,我出示了这样的说话练习: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如果不抱过来(            ),与其(            ),不如(            ),宁可(            ),也要(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桑娜的心理,从而感受到她有着一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善良的心灵。

2、揣摩标点补白

标点符号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表情达意功能。许多标点符号,往往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容,细加品味,韵味无穷。例如《盘古开天地》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省略号部分,我让学生充分想象:同学们,盘古的变化仅仅只有课文中所写的吗?再想想,他的其他身体部位,又会变成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学生们各抒己见:他的手指变成了山脉;他的牙齿变成了玉石;他的头发变成了草丛;他的肌肉变成了肥沃的土地……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留有空白,而省略号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传达。常常让人意犹未尽。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让学生进行补白,效果不错。

    3、在文章的细节处补白

    每篇文章中的细微之处恰恰是蕴含了作者深深的情感,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挖掘这些细节。可以利用媒体播放精彩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补白,会深深吸引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求知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时,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我抛开抽象的解说壮观的意思,而是让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的壮观场面图片,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强烈共鸣时,去北京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就成了许多孩子的心愿,热爱北京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4、在朗读时恰当补白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采用范读,引领着学生去口味文本,更好地把握作品内容,入情入境,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愉悦。有一次,我在自己教学《风筝》时,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这一环节,我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听毕,问孩子们: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孩子们在我朗读的声音、语气、表情中捕捉到了许多信息,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有些小朋友急得直跺脚。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有人在喊:风筝,回来!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他们跟着风筝,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凭往右……朗读后的 留白”“补白,让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仅唤起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又仿佛置身文中,

三、文章结尾补白,升华中心

当教学接近尾声时,许多人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往往就会草草收场。殊不知,悟透文本的同时,让课堂延伸,最终才能达到更为圆满的教学效果。

1、角色转换,为思想补白

角色转换,能够让学生跳出课本中的故事,让自己成为故事中的主人公,临其境,感其受。如教学《中彩那天》,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对主人公的品质了然于胸中时,我就问: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假如你的做法与文中的主人公相反,把车留给了自己,这样行吗?这样,让学生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并且能够明晰做个有道德的人。

再比如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我这样引导孩子: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3、让我们看的人——通过这样留白引导让孩子用一段话把你想象的景色写下来。这样想象练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迁移写作能力。

在教学《伯牙绝弦》这一课时,我这样给学生留白:你想伯牙和钟子期相遇,什么感觉?他会说些什么?在课堂中,文本、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是多向流动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主人公的灵魂,想他所想,思他所思,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而教材中的留白之处就是读者和文本交流的衔接点。教师要善于把握。

2、交流读后感,为情感补白

读后感就是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感悟。这个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让学生的思维由课文辐射到生活,进而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教育。当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让学生写读后感,许多学生都写到了小女孩的生活是如此悲惨,而我们的生活却是这么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给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补白艺术,为孩子留下了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能让孩子拥有更多时间、空间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语文老师不妨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激励学生再创造的花絮。让孩子去着墨,去补白,不让留白成空白。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

[2]小学语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