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科学 实施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3

基于生命科学 实施有效教学

瞿晋博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摘要小学科学课中的生命科学内容是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实体,到树林田野、湖泊山川,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生命科学相关单元的探究活动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入手,以显浅的容易感知的有关生命问题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珍爱生命。融“知识方法态度”于一体,力求在灵活与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生命体的基本特征,获得在学习上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基于生命科学,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命科学;有效教学;教材;总体架构;策略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该领域的教学与其他领域相比,有着独特的教学个性,教学过程指向于“体验探究科学的乐趣,感悟生命科学的奥秘与精彩”。“生命世界”的一般教学方式,都应尽可能把学生真正地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真实的观察与如实的记录描述,使学生具有真实体验。可是有许多关于生命科学探究实验是需要一个长周期的,有的在课堂上难以马上完成或看到实验结果。这样就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基于科学教材,架构生命科学内容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该领域的教学与其他领域相比,有着独特的教学个性,教学过程指向于“体验探究科学的乐趣,感悟生命科学的奥秘与精彩”。“生命世界”的一般教学方式,都应尽可能把学生真正地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真实的观察与如实的记录描述,使学生具有真实体验。这样就需要我们基于科学教材,整体架构生命科学内容,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1.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科学概念体系我们的学生对身边的生命科学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也应该是我们进行生命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要好好地加以呵护和进一步的激发,因此对于这块内容的科学概念体系通过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来建构。

而对于问题也必须进行精心地筛选和打磨,问题的确定以“科学性、探索性、趣味性、实用性”为特点,尽可能以小学生的生活与成长为基点,体现科学启蒙原则,旨在拓宽小学生眼界。选择的问题可以是宽泛的、综合的,也可以是深入的、独立的。

2.要找准知识、情感和方法三维目标的结合点一般地说,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的最容易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和已有经验,做为科学教师就应该寻找那些有探究价值的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探究性因素,设计出一个个探究性的活动以此来建构科学概念、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建立科学概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在生命科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来设计。一般的生命现象所发生的变化都是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发现,让学生以尊重生命的态度进行科学学习,并用假设、观察记录、分类比较,从而初步形成某些概念,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科学态度与方法的整合,能让学生从常见的生命现象延伸拓展到生命科学,认识也可以从现象深入到实质,从而产生对生命现象新的认识,使新的认识蕴含着美感。

3.在多元化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生命科学”中各单元的学习内容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种养、实验、实践活动、分组观察、系统观察、大组汇报交流、科学记录、数据分析等等。保证给予充足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去直接体验与生命相关的生物现象。目的是从科学教育着眼,通过观察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感知、激发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有所发现。

人类的价值观是以创新和开拓为标志。我们追求科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活动必须提供学生进行实践的条件,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常识性的与探究性等关系。特别需要让学生在群体中融合、沟通与互补,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获取,在多元化活动中体现价值。

4.探究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要突出自主性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的确定应遵循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必须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选择贴近环境、贴近学生和得以表现自我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从教师的具体指导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的个性,给予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有效地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二、基于生命科学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一定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文化视野下的课程应以此为内核,再从课程的价值认识来看,生命科学的内容比起其他教学内容,更加具有人文教育价值。我们都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而设计教学,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1.把握学习起点,即关注和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对于生命世界的初始概念,有些问题和年龄特点没有必然关系,而取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取决于学生通过电视媒体获得的现代信息。城市的孩子与农村的孩子经历不同,表现也不同。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好学生的前概念调查,开展基于学生的经验与误解基础上进行教学。例如,儿童通常认为“会飞的是鸟”,他们会为“蝙蝠是鸟”理直气壮,会为“鸭也是鸟”迷惑不解;他们会认为“蜘蛛是昆虫”理所当然。我们强调教学时不要低估学生的学识与能力,要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误解有一个允分的认识。

2.引起学习心向。如果教学所提供的新情境能使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冲突,就会很好地引发学习心向。比如在《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一课中,教师出示一张显微镜下的细胞图,问:“当我们把洋葱表皮放在显微镜下面,你看到的洋葱会是怎样?”学生根据对放大镜的认识基础和平时对显微镜的作用的了解,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将看到比在放大镜下看到更清楚、更清晰的图案”。“哦,不,你们其实什么也看不到,是黑乎乎的一片。”此时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他最关注应该是对自己的想法的验证。如果教师让学生“眼见为实”,即让学生将洋葱放在显微镜下看一看是否如大家所说的更清楚呢?当学生在这样一种自然状态下,发现显微镜下面真的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有意义学习将会在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下展开。

3.指向科学的本质。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它有学科独特的价值,这种独特的价值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对于科学课而言,对于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而言,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就是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时应符合生命世界的基本研究程序:观察一问题一假设一证据一结论一评价,从科学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出发进行探究学习。需要指出的是,探究不一定就是做观察与实验,探究计划可以有实验探究、调查探究、数据信息探究、手工制作探究等不同形式,探究计划可以是其中的一项,也可以是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另外,探究也不一定是每个环节都要具备、进行模式化操作,探究学习可以是包含全部环节的全程探究也可以是重点几个环节的部分探究。但是,作为小学科学老师,要努力为学生的亲历探究活动创造条件。比如,种植养殖活动是研究生命世界的重要途径,很多老师抱怨条件不够,种植养殖活动难以开展。其实,尽管有的学校基地建设确实有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校内种植养殖空间有限,就租用学校周边土地开展种植养殖活动,或指导学生利用当地生物资源开展课前课后实践活动。我们坚信,只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小学科学生命领域的教学资源终将不是个问题。

4.发展学生持续做细微观察、记录和推测的品质。生命世界的精彩在于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很多时候是稍逊即逝的世界。因而,需要做持续的观察、需要做及时的记录、需要做一定的推测。这些能力和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繁殖”教学中,可以截取一些法国摄影师雅克·贝汉拍摄的电影《微观世界》镜头,强调这是他花了长达20年的时间用他的镜头语言,记录了生命世界的真实故事;在课的结束时,可以呈现法布尔《昆虫记》中关于蟋蟀繁殖的一段美妙绝伦的文字,强调这段文字出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的“蟋蟀出世记”。法布尔是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花了长达10年的时间,用美妙的文学表达了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了传世之作《昆虫记》。这两个环节的处理,可以渗透一种人们持续对事物进行细微观察的科学精神,渗透一种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记录和表达过程的方法、渗透一种教育蕴含在细节中的理念。在《动物的卵》教学中,学生要研究卵的各部分在繁殖过程中承担怎样的作用,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做出充分推测,然后观看视频,寻找真正的答案,让学生与自己的推测做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地方你找到了答案,哪些还没有找到”。这种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推测能力和证据意识的教学,正是生命世界领域要发展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表现。

5.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在生命世界的科学课堂上,发现学生在交流汇报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名词”代替观察,忽略对事实的描述;另一种是发散性的推测,难以概括。针对第一种倾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证据的重视

如在《动物的卵》一课中,学生说,鸡蛋里面有胚,此时教师不能直接肯定,而是要追问:“你看到的胚是怎样的,在哪里呢?”,要指向对事实的关注和描述;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指向对概念的“聚合”,比如学生说“假如动物没有繁殖,就会绝种”教师此时要追问 “你说的绝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繁殖是为了延续后代,所有的动物都一样。这样就可以建构起科学概念。

还有生命科学教学的语言表达一定要强调科学性。教师表达“生命世界”科学现象、科学事实时应尽量避免拟人化的文学处理和将科学术语不恰当的文学化,对儿童不合理的拟人化、泛灵化语言不应附和,而应尽量设法纠正。例如“鱼儿欢快地游着”、用“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代替“多样性”,将“植物”称为“花和草”等等都是应该纠正的。但是,语言的科学性应用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学语言的人文性处理,例如关于昆虫的一般特征,可以用“体分头胸腹,三对足两对翅”的口诀来呈现,这样的口诀既具有人文性,又不失科学性;既易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牢记。又如,以“司令部”来比喻人脑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这其实是一种建立解释模型;此外,科学诗、科学日记等都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渗透的较好语言形式。

6.尝试整合教学,使教学更厚实。生命世界的内容因其具有丰富性、情感性、人文性,更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而进行学科整合教学是可行也是有效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科学课程都极力提倡与阅读、写作、数学、艺术等课程的整合。从善待自己的角度,还可以同体育课程结合。还有,生命世界领域含有大量环境教育的内容,需要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去审视教学、指导教学,使教学显得更为厚实。这是对生命世界的探究活动植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实践,也是我们的追求。

总之,生命科学领域的的教学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从事科学教学的教师们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教材基本内涵,站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角度制定计划,统筹备课,根据学科的特点,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李晶.科学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l9.

[2]王凌诗.小学阶段生命科学领域核心概念的提炼和表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

[3]张颖之,刘恩山.科学教育中科学内容知识的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