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联合视角的高校心理育人模式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基于家校联合视角的高校心理育人模式优化

万冬华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存在重要的影响。国家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的同时,要求高校提升心理育人教育质量,培养新时期具备全面素养人才。从家校联合的角度,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有效教育沟通,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优化心理育人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下阐述了家校联合机制对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探索了从家校联合角度优化高校心理育人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家校联合;心理育人

引言:

在当前愈发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不良思想观念的冲击下,三观意识尚未完全确定的大学生群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学生,抑郁、焦躁、心理障碍、行为失控等心理问题压抑在部分学生的心里,得不到有效重视和关注,使问题愈发严重,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也为学校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是学校的心理育人职责的重要体现,也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家庭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度缺失的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缺乏正确认知,将学生完全推给学校就不再进行教育关注,大大影响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家校联合促进心理育人模式是通过建立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促进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交流,帮助家庭树立教育观念,从多角度与学校共同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高校心理育人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1、家校联合机制对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国家和教育部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的教育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的心理育人教育提出了重要思想指示,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环境因素,从多角度拓展心理育人手段,充分展开对学生心理健康、行为模式、思想品质、精神意志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和问题解决,不断加强对学生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等优良心理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道德、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校联合机制是促进高校心理育人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加强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和质量,促进多方协同共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质量提升,是对国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健康发展重要指示的有效落实,也是培养新时期具备全面素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方向。

对学生而言,家校联合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从家庭和学校中获得的关注感和重视感,缓解学生本身的心理压力,很多问题能够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帮助下得到完美解决,以家庭和学校为坚实后盾建设的优异成长环境和美好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让学生在正能量的环境中进行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精神品格和行为规范的良好养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对家庭和学校而言,心理问题学生导致的突发事件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力和实际破坏力,会造成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激烈冲突,不利于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平稳发展。通过家校联合机制,共同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帮助家庭和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有助于促进家庭和学校的和谐氛围建设,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2.1缺乏沟通意识

在应试教育以及我国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学校和家庭往往更重视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学校和家庭的威严属性对学生的影响更加严重,缺失了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家长通常只会命令、指责和奖惩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学校缺乏有效的了解渠道和时间,无法进行充分沟通,学生由于惧怕或难为情不愿意主动沟通,导致三方面都缺乏沟通意识,学校和家庭不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充分深入的了解,让学生独自承担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出现突发事件后产生激烈冲突,更加不会进行有效沟通,导致问题愈发严重,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2.2缺乏法制观念

部分家庭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念,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怎么管教别人都管不着,通常使用斥责、打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管教,导致学生从小产生了自卑、暴力、逆反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部分家庭对存在心理疾病或肢体残疾的孩子不管不问,直接丢给学校和社会教育抚养,导致孩子自小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怀和爱护,通常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3缺乏责任意识

部分家庭缺乏对学生的长期责任意识,认为孩子上大学了,长大了,同时也有学校管理,不需要再进行严格的沟通管理,放任学生自流,导致学生在社会环境中逐渐放松了品格管理和行为规范,受到不良思想观念影响,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部分家庭对学生过于保护,缺乏对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的教导责任,不让学生对家庭情况有一个深入了解和认识,导致学生对现实生活缺乏足够的认知,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或欺骗,产生心理问题。

3、家校联合机制优化高校心理育人模式策略

3.1完善家校联合机制

建设完善的家校联合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的沟通模式,要通过政府教育部门、心理医疗机构和相关法律机构的联合指导和深度参与,形成全面的机制建设和方向导引,让学校和家庭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中有明确的定位和职责,让心理育人教育流程公开透明,教育内容科学合理,教育方法规范有度,教育形式丰富详实,教育责任清晰明确,让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依据、有规范、有支撑,对双方的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互相帮助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形成长期有效的家校联合促进心理育人机制,有助于学校心理育人质量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质量提升。

3.2建设家校沟通平台

学校要加强与家庭之间的充分情况调查和深入了解沟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家长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建立各层级的家校沟通聊天群,对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学习成长情况进行充分且实时的关注沟通,不断提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质量,但要注意实时沟通不是频繁沟通,要厘清问题的重要性,保持沟通效率,肃清沟通环境,有助于提升家校沟通质量,提升心理育人教育质量。

学校要通过对融媒体的充分建设发挥育人职能,加强心理育人宣传教育。通过融媒体向家长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法制观念宣传教育、责任意识宣传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通过内容真实、发人深省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媒体模式进行更加直观深入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家庭、学校和学生的充分沟通,促进心理育人质量提升。

学校要加强对家庭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和平台建设,学校组织家访制度建设,定期进行家庭访问和调查沟通,提升家庭对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和方法引导;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和质量,积极鼓励家庭进行活动参与,让家庭和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3.3优化家校沟通手段

对家校沟通手段,教师要注意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平等交流,不断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认识,让家长认识到心理教育的正确性、正常性和必要性,不能将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或“神经病”,缓和家长的抵触心理,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讲解,不断渗透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促进家长对家校联合机制的深入参与,与学校共同进行心理育人的协同管理教育。

对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淡薄的家庭,教师要加强对相关法律的普及和深入分析,从法律角度对家长进行劝说和规导,让其明白学校有义务、有权利、有能力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是独立的自然人,家长必须进行合理合法的关注和对待,否则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辅助进行道德角度的劝说,可以通过其邻居、亲属以及所属地直管政府人员进行联合督导,促进家校联合的有效沟通落实,保障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的优化,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结束语

高校心理育人教育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精品品格、行为规范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家校联合机制建设促进学校的心理育人质量提升,能够充分激发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弥补教育环节缺失,营造温馨和谐的心理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龙.新时代高校开展家校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山西青年,2021(21):52-53.

[2]徐姗姗,许晓梅.基于家校联合视角的高校心理育人模式优化研究——以山东某高校为例[J].才智,2021(28):57-60.

[3]何福全,李赟.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合”育人路径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7):41-42.

作者简介:

万冬华,副教授,1971年2月,男,汉,湖南省永州市人,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