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心育课程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心育课程实践研究

孟子明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  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心育课程是直接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显性实践路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心育工作不仅应重视学生的积极自我认知,更应激发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与发掘自我潜能的内在动力,并授予学生相应的探索方法,使学生在终身发展的过程中能一直幸福前行。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认识;课程评价;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等积极心理学家在20世纪末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关注如何发挥人类的优势和能力,帮助人们扩大和建立积极情绪,促进人们收获幸福体验。因此积极心理学着重研究人的积极情绪、积极个人优势和积极组织。

积极心理品质属于积极个人优势。马丁·塞里格曼等积极心理学家提出,积极心理品质是决定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源泉,包括24个类别。与天赋相比,积极心理品质更多源自后天的养成,且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由于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也是一种有道德意味的人格特质,所以24类积极心理品质上位概念是美德。24类积极心理品质可被归属于6大类美德,包括智慧、勇气、人道、正义、节制、卓越。

积极心理品质除了使个体拥有频率更高、层次更深的主观幸福体验以外,还可以给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使得个体在面临逆境时能更具复原力,提升自身的自尊和自信,因此对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认知—探索—运用”层级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育任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切入点。在谈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时,塞里格曼等积极心理学家设计了基于个人积极优势的“认识—探索—运用”心理干预模型,包括了个体的认知形成或重构、方法与技巧的掌握及促进行为改变的过程。因此,基于此模型,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该包含个体的知、情、意、行。

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系列心育课程总体目标是以24类积极心理品质为载体,帮助学生挖掘其积极自我。学生在课程中将通过自我觉察、探索,建构与发掘自己的积极人格特质,从而进一步自主激发内在潜能与积极力量,进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我们看一下心理干预模型的三个方面:“认识”,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知”这一方面旨在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现有的品质,并认识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探索”,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深入发掘自己首要的积极心理品质或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并由此产生积极情绪和体验,重点体现在个体的“情”和“行”上;“运用”,是指帮助学生制定在生活中运用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和计划,并推动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去运用自己的品质。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个体自主地、有意识地去强化自己已有的积极品质,另一方面是能够对自己“想有”却还“没有”的部分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其重点在于“意”和“行”。已有研究发现,如果个体能经常使用自己的优势,就能够极大地促进个体的参与感和意义感,进而激发他的行为。

三、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实施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系列课程以心理课为主要阵地,以心理教师为实施主体,课程教学方法以心理剧演绎、雕塑技术、小组讨论及小组分享展示为主,辅以教师讲授。该课程立足于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识、探索和运用,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发现并运用自己的优势,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所以,基于“认识—探索—运用”心理干预模型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内容。

认识积极心理品质:该主题分为两次课,分别是初识积极心理品质及其作用、辨别积极心理品质及其运用。两次课程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使学生了解,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积极心理品质,且积极心理品质会指引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探索积极心理品质:东西南北风和积极放大镜两次课程旨在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存在或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探索积极心理品质的成因,巩固自己已经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品质:该主题的两节课程围绕积极心理品质的应用,探讨如何培养积极品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规划。

表1 积极心理品质系列心理课程内容体系

单元

主题

课程主题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认识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知多少?

1.通过游戏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步认识六大美德24类积极心理品质。3.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由学生自主探索24类积极心理品质的含义及其作用。

教师讲授、小组讨论

勇气OR正义

1.通过游戏问答形式结合国内外名家名人的经历,教师分析其积极心理品质。2.以小组讨论形式,从学生熟知的电影人物入手,结合电影场景和同学们共同深入探讨人物内在的典型特征。3.以头脑风暴形式,师生共同探讨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的含义和作用。

教师讲授、头脑风暴

探索积极心理品质

“东南西北”风

1.通过视频导入引出主题,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人物角色的积极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以折纸游戏“东南西北”为课堂活动载体,在游戏过程中,彼此分享证明自己拥有某一积极心理品质的生活小事。

小组讨论、小组展示

积极放大镜

以上节课探索的生活小事为基础,采用心理剧的形式,学生演绎“生活中的那些小事”,进一步探索积极心理品质的成因,巩固并明确自己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剧场、小组讨论

运用积极心理品质

静观其变

1.以视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心理品质在自己遇到困难时的作用。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分享如何培养某一类积极心理品质。课后作业:记录执行的场景、遇到的困难及自己的积极感受,基于这一轮记录又产生新的计划。

小组讨论

我想对你说

1.以上节课的课后作业为基础,重新思考与记录新的计划。2.建构学习生活场景,小组讨论在各种场景下如何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积极心理品质)的我想对高三的我说”。3.采用雕塑技术,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

实践运用雕塑技术、小组讨论

四、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课程评价

(一)他人观察法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对学生直接或间接的行为表现观察来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例如,有同学互评:“遇到问题,总是用积极地态度去面对,在同学间也能起到带头作用。”“在班级中她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监督其他同学上课纪律。”也有班主任提及“他最近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主动找学科教师问问题,调解同学之间的矛盾”。

(二)自我评定法

利用空余时间,通过题单挑战、谈话等形式,对学生的行为、态度及自我认识等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心理题单中呈现了学生关于自我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解:“我认为的自制是:对自己的行为正误有分辨,可以控制自己或即将找上自己的‘恶习’。”“我认为的勇敢是:首先承认自己的平凡,然后努力让自己变得不平凡。”在交谈中,发现学生在参与了该课程后,学习与生活上也有了一些改观:“我要爱生活,感恩每件快乐的事;我要爱亲友,真诚交流;我更要爱自己,欣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五、结语

积极心理品质是决定一个人幸福体验的重要源泉,学校心育课程应帮助学生充分地认识、探索和运用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而循序渐进地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助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冉,夏翠翠,蒋索.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4):49-52.

[2]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