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亮出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自主合作亮出精彩

胡小兰

重庆市垫江县高安小学校

摘要: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生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本文是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学习,小组交流法学习数学的案例及课后分析[1]。

关键词: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每一节高效的课堂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备课,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是实施教学目标的第一步,课堂组织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活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得到最佳的发挥。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不经意的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能够激发其他学生学习顿悟、灵感萌发、瞬间的收获。

案例

教学内容: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3页《问题解决》例1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运动会入场式的画面,同时播放运动员进行曲。

师:片区校际运动会开幕了,大家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首先我们来到团体操比赛现场。

学生活动:随着团队操音乐的响起,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大屏幕上,看得津津有味。此时教师提问:孩子们,这些孩子的队形整齐吗?

生:整齐。

师:那同学们知道他们是怎么站的吗?

学生活动:眼睛仔细看着大屏幕,手指一边指着,嘴巴一边数着。

师:数出来了吗?

生:每列18人,都站了4列。

2、提出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师:谁能列出算式?

生:18× 4=□    

师:这是一所学校的同学,22所学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你会做吗?

生:会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师:请孩子们自学数学书13页例1,并完成导学单上的几个问题。

  1. 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 数学问题是什么?
  3. 你算的步骤是什么?先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算式是————————-。

再算——————————————,算式是———————————。

完成后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学生自学并思考(大约5 分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生1:我知道的数学信息是:每所学校都站了4列,每列18人,参加训练的有22所学校。数学问题是参加训练的22所学校一共有多少人?

师:其他孩子能说说解决问题的步骤吗?

生2:先算一所学校参加训练的人数,算式是18×4=72(人)再算22所学校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72×22=1584(人)

师:还有哪些孩子和这位孩子的方法是一样的?请把手举起来(多数举手)其他同学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3:每所的同学都站了4列,每列18人中的列是什么意思?和排一样吗?

生2:竖着就叫列,横着叫排。

师:这位孩子解答得很棒,还有和他不同的解题步骤吗?(有2位孩子举手)。

生4:还可以先算22所学校共站了多少列?算式是22×4=88(列),再算88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88×18=1584(人)

师:其他孩子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5:22×4=88后面的单位为什么带列不是人呢?

生4:因为先算的是22所学校一共有多少列。

师:你的算法很有新意,孩子们都听明白了吗?(有些孩子表示没听明白)你能不能做小老师,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你的好方法吗?

生4:(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算式)。

师:孩子们,这位同学的表现棒不棒?棒在哪里?

生6:解题思路清晰。

生7:计算准确。

生8:带了单位。

师:掌声送给他。

……

教室内响起一片掌声。

师:刚才大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在交流和探讨中学会了解决这道数学问题。有的孩子不懂就问,虚心请教,有点孩子善于解答,乐于助人,还有的孩子认真思考,善于倾听。你们如此的学习氛围让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大家在合作中丰收了数学知识。那么在这些解题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你轻轻地告诉同桌。

三、激励评价  巩固新知

师:孩子们都非常欣赏自己的方法,说明大家都很自信!但是我们还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勇于学习你没有掌握的方法,这样你才能学到很多东西,才会不断进步,在你没有掌握的方法中,你最想学谁的方法?请你选择你最想学的一种方法学一学,有困难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学生合作交流大约3分钟)

师:现在请孩子们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数学书15页练习三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情绪高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中……

教学反思:

一、课前导入注重趣味性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素材,选择性的运用具有吸引力,具有趣味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数学素材,课前导入一旦赋予了生动的情节,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新知的探究欲望。

学校运动会入场式的情境设计,改变了普通的静的教学式模,以“动”取胜,动感的画面吸引了学生求知的目光;以“动”激情,优美的音乐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情感的心弦;以“问”引思,“你会解吗?”引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让学生的思维状态进入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中,在“生活化”和“经验化”之后巧妙的进行了“数学化”,拉近了数学知识生活和学生的距离,趣味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课中探索注重个性与合作性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解题思路多样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关照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他们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问题解决,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学习分享到集体,正是个性与合作性的有效统一,共同发展。

在教学“22所学校一共有多少人”时,教师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解题步骤,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如:生2生4的思维角度各不相同,                                                                                                                                                                                                                          生2是先算1所学校参加训练的人数,再算22所学校的人数;生4是先算22所学校一共站了多少列,再算88列一共有多少人。他们对学习成果的分享让同学们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而生3的提问也提出了多数孩子的心声,生4的及时解答正是对他的学习成果的分享,这样一问一答正是个性与合作性的有效统一。

这些不同的解题方法,是个体的多样化,而不是集体的多样化,更不是教师绞尽脑汁地启发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而是在群体中展现出学生不同的认知和个性,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个性化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人文情怀。

三、教师引导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课堂上,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了导学单,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成空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获得不同的生成。在生成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导学单上第一个问题“你知道了哪些数学问题”是引导孩子认真读题,从题目中获取数学信息。第二个问题“问题是什么”是引导学生找到自己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第三个问题“你算的步骤是什么”是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第一步算是什么,算式是什么,第二步算什么,算式是什么。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课后评价注重及时性和激励性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及时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肯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以及引导表现不好的学生积极学习,建立信心。

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不但促进了学生发展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其他孩子找到自己不足,通过提问与解答,使优秀的孩子感觉到挑战学习新知成功的喜悦,也使后进的孩子获取知识,建立学习信心。对数学来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能运用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创造性能力是能开展想象、提出新观点、能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片段中老师通过提问生4的表现棒不棒,让学生找出他棒的理由,学生的积极回答以及他们激烈的掌声证明,人人都有想要获取成功的欲望,这样及时的评价,成功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只有这样,课堂中才可能有智慧与激情的生成,个性与合作性的统一,促进教学大丰收。

[1]参考文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