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探讨

靳浩

四川省旺苍县 白水镇枣林小学校 628201

摘要:《孟子·公孙丑上》有言:“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自古以来,“德乃立身之本”是中华民族恪守的为人思想,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断审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寻找更加高效的道德与治课教学方法。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不断转变和更新,对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较强促进作用。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当前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课改等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在高效的学习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不断提升学习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的目的

当前我国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明确的指示,各学科要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给学生营造和提供一个丰富、多彩、趣味、多变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重点在于对知识点的形象与细化,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更加强烈和鲜明的视觉以及听觉冲击,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信息技术属于新时代的产物,是对陈旧教学理念的突破,对单一教学方法的创新,其教学方向在于实现学科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根本在于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教师要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契合点以及关联之处,做好课堂的把控,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这部分的知识点。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学生以及学科性质的精准分析工作,从多个角度思考与设计教学活动看,这样才能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信息技术教学分析

教育部印发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导编写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合理等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传统教学方式落后,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课堂交流流于形式。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是课程教学重点。新教材设置探究分享等环节,但与其他科目采用相同授课模式,课程核心素养涵盖的实践创新无法得到突破。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对人文情怀要求更高。教师往往忽视了人文情怀与精神建设,通常按规划完成导入等,忽视应升华的人文情怀等过程。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应注意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但部分教师片面对待课堂活动,选取互动内容与实际教学内容无关,课堂教学中互动内容过多,导致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具有必要可行性,是新媒体时代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新课标教材与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可行性。新时代网络媒体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代小学生伴随信息技术环境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紧跟新媒体时代发展步伐。党中央高度重视优先发展教育,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学习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突破学习难点,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整理相关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完善教学方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例如,“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中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全面反思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了解减少碳排放和绿色生活的重要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难以进行自主反思和总结,难以从生活角度探索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方式为学生构建完善的教学方案,利用生动的视频和图片等,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和反思的过程中总结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元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学习效果。因此,加强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可以有效提高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结合教学展示,构建趣味导入

教学导入是教学的环节构成,从功能上来分析,教学导入环节承担的作用可以被理解为学生导学和学生导趣。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只有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其才能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要想办法做出教学导入的有效设计。信息化教学工具作为多种教学工具的集合,其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上也能发挥出效果。多媒体是常见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之一,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示来实现教学导入的架构。为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利用课前时间作出研究,围绕着实际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现实,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创建合理的教学导入环节。例如,在进行《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来构建趣味教学导入。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围绕着一个小短片的展示来构建和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其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展现公共生活的短视频,而后在学生观看完成后让学生尝试着说出短视频中都讲述了哪些内容,又有哪些内容是自己生活中所亲眼见到的。在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还可以就本课的标题内容作出拓展,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说出什么是公共生活。通过这一教学展现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被调动,其学习兴趣也可以得到激发。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让小学生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对其德行修养的培养,让他们成为“懂法守法”“明德有德”的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全新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中,应加强对信息化教学工具以及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科学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在“自主探究”的状态中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孙雪娇.信息技术融合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J].新课程,2020(48):153.

[2]吴秋雅.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11):55-56.

[3]宋梅,陈美兰.依托信息技术,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共同体[J].江苏教育研究,2020(3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