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影像增强检查中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影像增强检查中的效果评价

曾秀丽  ,朱富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  福建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影像增强检查中的效果评价。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10-2021.10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影像增强检查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其实施分组,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前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后者采取无缝隙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检查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将两组检查依从性评分进行对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将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结论:放射科影像增强检查过程中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效果确切,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影像增强检查;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效果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方式,为了确保诊断准确率,部分影像学检查方式需要采用增强检查技术,但是增强检查的操作相对复杂,同时检查前需要使用造影剂,患者对相关操作较为陌生,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导致检查前准备工作不完善,难以确保检查质量[1]。因此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无缝隙护理模式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实现对常规护理模式的优化与改进,更为注重护理工作的针对性与连贯性[2]。基于此,本研究对影像增强检查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放射科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0.10-2021.10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影像增强检查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其实施分组,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男、女例数为23例和17例,年龄区间22-75岁,平均(52.14±7.53)岁;检查部位:胸部21例、下腹部8例、头颅7例、其他4例;观察组男、女例数为24例和16例,年龄区间23-76岁,平均(52.97±7.84)岁;检查部位:胸部22例、下腹部7例、头颅7例、其他4例。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用于比较分析。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对照组,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口头宣教,了解其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情况,嘱咐患者保持正确体位及姿势,详细告知其检查配合要点,同时给予其相应的心理疏导,缓解其负面情绪,如呼吸训练、注意力转移法等。

  观察组采取无缝隙护理模式,主要内容:(1)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预约检查过程中,为患者作口头宣教、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制作相关检查视频循环播放帮助其了解增强检查内容、目的、注意事项、合理水化的重要性。部分患者对CT检查扫描技术欠了解,对机器设备陌生、担心CT辐射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对影像学检查存在一定的恐惧、抵触心理,需要为其详细介绍科室环境、相关设备信息等,帮助其认识到影像学增强检查的重要性与安全性。介绍注射对比剂后可能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口腔金属异味、全身发热、有尿意等)和轻、中、重对比剂不良反应,进行针对性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对高危外渗患者告知对比剂外渗发生后出现的症状(肿胀、疼痛)及正确的处理方法,解除病人顾虑。(2)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体现人文关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清洁,空气流通,温湿度合适。安排专职导诊人员迎接患者,帮助其登记个人信息,积极与焦虑患者沟通,了解其诉求,耐心解答其疑问,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安全辅助用具,满足患者护理需求。(3)合理安排,有序分检:护理人员引导患者至相应地点等待检查,在候诊厅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并指导合理的水化,帮助检查需要屏气呼吸配合的患者掌握呼吸训练方法。动态掌握就诊人数及候诊时间,合理安排就诊顺序。(4)评估与个性化护理: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巡查,评估患者对影像检查的了解程度、有何需求及存在问题,采取个性化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于个别存在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的患者作好说明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的适应程度。邀请已完成检查的患者分享自身经历,帮助患者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5)精心护理,严密观察:根据检查部位指导、协助患者至机床上,调整合理体位,注意保暖,对敏感器官进行X射线防护。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协助患者进检查室、上检查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制动,避免坠床或跌倒等不良事件。注意病人管道护理,妥善放置管道,预防计划外拔管发生。正确安装高压注射器管路,排尽管路内空气,确保患者静脉通路与高压注射器管路连接的紧密性,进行预注射(生理盐水),将手放在留置针尖近心端,感觉液体在血管中明显的冲击力。做到“一看二摸三感觉四询问”。再次告知患者检查注意事项以及注射对比剂时的身体感受,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注射对比剂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局部和全身症状,防止不良反应发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应对。(6)定时巡视,合理水化:护士定时巡视观察区,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指导患者饮水(不少于100ml/小时)以利于对比剂排泄,预防对比剂肾病。观察30分钟后如无不适可拔除留置针,指导正确按压穿刺点无出血方可离开观察区。

观察指标

  通过本院自制依从性问卷评估两组护理依从性,满分为80分,分数越高表示依从性越高。通过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包括满意(≥80分)、一般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60分)。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对本次研究收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使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

  1. 结果
    1. 两组依从性评分比较

  观察组依从性评分为(72.45±3.02)分,对照组为(62.71±3.27)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13.839,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 [n(%)]

组别

例数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40

25

14

1

39(97.50)

对照组

40

15

17

8

32(80.00)

x2

6.135

P

<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恶心呕吐

发热

面色潮红

心悸

发生率

观察组

40

1

0

0

1

2(5.00)

对照组

40

2

2

1

2

7(17.50)

x2

3.123

P

<0.05

  1.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影像学手段的丰富,影像学检查已成为临床诊治疾病的主要方式,具有非常高的应用率,主要包括X线片、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增强检查是提高影像学检查效果的一种方式,能够得到清晰影像图像,丰富病灶信息,为疾病的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但是增强影像检查操作复杂,易导致造影剂外渗、肿胀等不良情况。同时患者认知首先存在抵触情绪,依从性较差,所以对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而常规护理缺乏和患者的沟通,内容单一、机械,护理连续性较差,无法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无缝隙护理能够使整个护理工作一体化、连续性,提高整体护理管理水平,确保每名患者具有固定医生、护理人员对其全程动态监测,保证各项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3]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依从性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确保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检查阶段严密观察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检查后做好相关护理措施,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4]。通过连续性的护理满足患者护理需求,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影像增强检查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采纳。

参考文献:

[1] 邴玉峰. 危机护理干预对影像学检查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4):248-249.

[2] 石亚娜,任丽,朱英,等. 影像增强检查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放射科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7,23(5):474-476.

[3] 唐莉,刘慧. 观察B超检查急性消化内镜治疗中 应用无缝隙对接护理的效率[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2):249-250.

[4] 王艳敏,钱伟军. 无缝隙护理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7):156-158.

第一作者简介:曾秀丽,出生1973年07月26日,女,汉族 ,平和,放射科,副主任护师,本科,研究方向:影像护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九一北路105号(龙岩市第一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