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视频:观察大学生的特殊窗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3

“土味”视频:观察大学生的特殊窗口

盛嘉莉,徐诗雨,吴爱宁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

“土味视频”是一种发布于快手等视频 APP、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网络亚文化,其内容主要以“土俗”和和“土趣”为主,包括生活小技巧分享、美食制作、风俗介绍等。“土味”视频具有形式多样、内涵直白、具有特殊的语言符号、制作较为粗糙的特点。“土味”视频吸引大学生的原因包括:能够传递生活知识、缓解压力、增强社交、满足审丑心理,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满足大学生在社交互动上的心理需求,实现其对自身价值观的认同,减轻心理上的孤独感和迷茫感,但是无法让大学生解决自我认同同一性的问题。针对“土味”视频的消极影响,社会、高校需要站稳价值立场、传播优质内容、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自身也要做到关注自身健康、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土味视频;大学生心理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短视频的流行,“土味文化”逐渐走近大众的视野,从一开始的边缘文化演变成网络热点。“土味文化”在短视频形式的传播中走红,受众广泛。“土味”短视频成为展现“土味”文化最主要的形式。“土味”视频的受众和创作者从快手等小众平台慢慢扩大到微博、抖音等主流媒体,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其影响也从乡镇青年扩散到城市青少年群体,亦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喜爱。

一、土味视频的起源与发展

(一)土味视频的起源与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土味视频是土味文化的主要传播形式之一。土味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土味”一次最早出现在《白虎通·五行》“土味所以甘何? 中央者,中和也,故甘。犹五味以甘为主也。”由此可以看出,“土味”最原始的含义是“甘味”。但是,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土味”则诞生于2016年,网友在微博、等平台发帖吐槽、调侃网络或者日常生活重点不合潮流、土气的现象和行为,后来有人把这一类话题集合起来设立专门的微博账号并将其命名为“中华土味系列”,“土味”开始在网络上走红。直到2017年“土味文化”成为一个正式的“网红”名词。而“土味”视频依托短视频等平台成为“土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土味”视频作为网络亚文化“土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起初只是在“快手”和农村青年之间流行,其内容主要是土味情话、“摇花手”、社会摇。2017年“土味”视频进入了主流文化视野,在微博、B站等平台介入后,“土味”视频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创作内容也更加丰富。2018年以后,“土味”视频的观众不仅仅局限于乡镇青年,受众规模更加庞大,“土味”视频也融合了“吃播”视频和其他生活类视频。2020年,随着“土味”视频的创作内容更加低俗、血腥、刺激,相关部门对这类视频加以管制,“土味”视频被主流文化所引导。[1]

(二)因内外学者对土味视频的研究与评价

陈亚威[2]在《底层表演与审丑狂欢:土味文化的青年亚文化透视》中阐释了“土味文化”中“土味”的内涵。“土味”从原本意指泥土的气息或质朴的乡土文化演变成不合潮流、粗俗的意味。“土味文化”的流行是乡镇青年的抗争式表演和虚假的阶层想象,也影射了乡镇青年的逃避心态。

王纪春和贺赵松[3]在《浅析网络亚文化的新形式——以“土味视频”为例》中提出,在新媒体时代给边缘人士更多的权利表达,一些地域特色的元素融入“土味”视频。“土味”视频虽然可以带来心情愉悦,但是很难留下经典作品,甚至有低俗化的倾向。

胡凯[4]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土味文化”的流行与思考》中却指出“土味文化”并非是有些人眼中庸俗无趣的文化,反而“土味文化”发展至今正慢慢褪去最初的浮华,回归生活的本真。

就现有的学者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都从“土味”视频的创作者的角度着手研究,且大都把土味文化的主体定位在乡镇青年,是网络亚文化。但文本认为“土味”视频的受众并不局限于乡镇底层青年,也并不局限于抖音、快手的用户。“土味”视频的内容发展至今更加丰富,受众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

二、“土味”视频的内容与特征

(一)“土味”视频的内容

  1. “土俗”类

“土俗”类的短视频是“土味”视频的主体。比如喊麦、“社会摇”、“土味语录”等。“喊麦”、“社会摇”等视频通过刺激眼球的妆容、服装、音乐以及夸张的舞蹈动作等吸引流量。以“嘟嘟妹”“语录哥”为首的“土味语录”博主创作了大量直白的感情鸡汤语录。

“土味”视频也与其他区域的视频交叉。许多“土味”美食博主发布一些极端刺激的视频博人眼球,比如生吃昆虫蛇蚁等猎奇食物,或是以不雅的吃相卖丑。还有一类与生活区视频交叉的视频,如“未成年妈妈”、吞灯泡之类或是其他主流文化不符,充斥着大量自虐、背德的内容。

  1. “土趣”类

“土趣”类的视频以展示农村风貌和分享实用技能这两类视频为主,也是土味短视频的重要类型之一。展示农村风貌类的视频中多呈现农村特有的文化风貌,比如农村的红白喜事、日常生活等。这些视频以地方特色、农村特色展示农村与城市的冲突与不同吸引观众。[5]

(二)“土味”视频的特征

  1. 形式多样

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影响了“土味”视频的选材与创作。“土味”视频的制作者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的需求,学习吸收其他视频的创作特色和元素,内化展现在乡村背景下,表达出乡村特有的“土味”。“土味”视频内容不仅仅有“喊麦”、
“社会摇”,还发展出“土味”短剧、“土味”吃播等等。

  1. 内涵直白

“土味”视频的创作者文化水平大多不高,以直接展示农村风貌,传达农村风俗风气为主。视频的语言也相对直白,表演生涩。在内容叙事上也较为简单,不追求深刻的社会意义,大多是以搞笑、猎奇、低俗的方式展示“社会人”的一面。比如,“土味”短剧的大多是“无脑爽剧”,展示农村青年的简单朴素爱情观和江湖兄弟情。

  1. 具有特殊的语言符号

“土味”视频的语言体现出土味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土味”话语包括但不限于方言、自创的发音和“社会化”语言。如“好嗨哟”这样的方言,“giao”“dei”类似的自创发音以及“我的规矩就是规矩”一类的“社会人”语言,虽然粗俗,但简单押韵,便于模仿。“土味”语言折射出底层乡村人民对于生活的态度与社会潜规则的独特理解。[6]

  1. 制作较为粗糙

“土味”视频的创作门槛低,大多制作粗糙。“土味”视频的创作受创作者教育水平、专业能力、收入水平等等限制,大多用手机进行拍摄,道具简单,情节简单,也没有精准的打光与昂贵的服装。

三、“土味”视频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土味”视频吸引大学生的原因

  1. 获取信息,学习知识

一部分“土味”视频借助“土味”的形式与外表,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一些丰富的知识,或是风俗文化,或是生活技巧,或是烹饪方法,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获取信息,锻炼技能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效率并有效地提升了自我价值。

  1. 消遣时间,缓解压力

当下热门的各种“土味”视频大多围绕泛娱乐内容展开,且追求娱乐性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观看“土味”视频的主要动机。在学业压力不堪重负、时间碎片化的情况下,观看“土味”视频可以达到愉悦心情和释放压力的目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土味”短视频抓住了受众的情感需求,较好地与当代人的生活节奏相契合。[7]

  1. 增强社交,跟随潮流

大多数大学生观看“土味”视频都是由朋友推荐看的,为了在与朋友交流时有共同话题,为了不与社会潮流和流行文化脱节,都是他们继续观看“土味”视频的重要原因。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观看过同样的“土味”视频可以迅速拉近彼此距离,能够刺激大学生的分享和互动意愿。在分享和传播“土味”视频的过程中,彰显出其强大的社交基因

  1. 审丑心理,满足好奇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塑造个人意识形态的阶段,且可以拥有自由支配空闲时间的权利,对外界新鲜事物具有猎奇心理,对审丑文化有独特的看法。“土味”短视频填补了大学生对乡村“土味”文化的空白想象,满足了其窥探欲望。

(二)土味视频对大学生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土味是中国乡土意识的延伸,在当代异化成了一种生活趣味的表达、个人气质和文化氛围。当代社会,大学生在巨大的生活与学业压力之下,迫切需要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精英化”已使他们感到厌倦,通过观看“土味”视频,他们接触土根文化来获得一定的自我认同与真实感。“土味”视频可以满足大众多元的审美,尤其对大学生这个接受度普遍比较高的群体来说,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参与“土味”视频的创作活动,从而开阔心胸,扩充眼界;可以丰富聊天时的谈资,从而获得社群认同;可以满足大学生在社交互动上的心理需求,实现其对自身价值观的认同,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孤独感和迷茫感。

  1. 消极影响

由于制作“土味”视频的低门槛和草根化,质量参差不齐,一部分“土味”视频没有实质精神内涵,在价值观养成阶段,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而接触的信息杂乱也不利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专注能力的培养,容易养成分心和拖延的习惯。再有,带有知识授予属性“土味”视频的不断出现,也可能磨灭大学生对于学习探索的兴趣,依赖于唾手可得的知识,产生思维惰性。最重要的是,在流动的社会中,“土味”视频背后的“土味”文化或许对于回答“我是谁”、“我在哪”有一定作用,但却难以回答“我要去何方”,无法让大学生解决自我认同同一性的问题,心理上容易产生迷茫感,难以认清自我,也难以找到真正的集体归属。

四、如何对待“土味”视频的几点思考

(一)社会方面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必须要大力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推进网络文化、社会文化积极健康发展,并且努力消除不良因素,减少消极的网络信息与社会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大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推进其心理健康建设。

(二)高校方面

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积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钢铁般的意志以及顽强的奋斗精神,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免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并且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给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育。高校还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树立优良的学风,让大学生在校园里找到真正的集体归属,使大学生能够从中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自我个性,增强自身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对成熟,自我教育应该是实现其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关心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心理问题与疾病,积极参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自我同一性的认识以及获得良好的集体归属感,从而实现大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缓解来自各方的心理压力。在如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身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我认同,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文帅. “土味文化”传播研究——基于讲好乡村中国故事的视角[J]. 社会科学研究,2021,(06):186-196.

[2] 陈亚威. 底层表演与审丑狂欢:土味文化的青年亚文化透视[J]. 东南传播,2019,(04):75-77.

[3] 王纪春,贺赵松. 浅析网络亚文化的新形式——以“土味视频”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18,9(12):56-57+59.

[4] 胡凯.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土味文化”的流行与思考[J]. 视听,2019,(03):159-161.

[5] 李孟冉. 自媒体语境下的“土味”短视频受众研究[D].安徽大学,2019.

[6] 杨萍. 赋权、审丑与后现代:互联网土味文化之解读与反思[J]. 中国青年研究,2019,(03):24-28. 17.

[7] 李雅澜. 大学生网络短视频的用户行为及其心理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

盛嘉莉,女,生于2001年11月,汉族,江西上饶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徐诗雨,女,生于2002年4月,汉族,江苏盐城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吴爱宁,女,生于2002年8月,汉族,云南红河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20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C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