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志气思想及其德育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1
/ 2

孟子志气思想及其德育启示

王正彩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358

摘要: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少年明确提出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新要求。作为“三气”的排头兵,“志气”自古以来就深深凝聚在中华人民的骨髓中。孟子作为第一位将“志”和“气”联系在一起的圣人,他的志气思想为我们当下加强德育提供了智慧力量,对于为什么要培养志气以及如何去培养志气的问题,亦可以从孟子志气思想的宝贵经验中获得答案,并给我们当下生活带来许多德育启示。

关键词孟子;志气思想;德育启示

养浩然之气,立仁义之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存有志气,但是当今社会,在一些“佛系”和“躺赢”等思想的冲击下,人们的志气有所消逝,而孟子的志气思想能够为当下志气培养、恢弘志气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

孟子志气培育的内容

“仁”是孟子一生所贯穿的思想核心,“道”也是孟子一生所探求和努力的方向,无论是求“仁”还是得“道”,都要落实到志于彀的至善的标准和追求上来。

(一)志于仁

孟子的思想几乎都贯穿着“仁”这一主线,他的一大主张就是推行仁政,这也彰显了孟子志气的主要内容。对于为什么要志于仁,孟子曰:“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在孟子看来,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便将终身沉溺与忧患和屈辱之中,直到陷入或死去的深渊。无论是“仁义礼智信”还是孟子提出的“四端说”,都强调了仁的重要性,恻隐之心乃仁之端也,没有恻隐之心,便会受到内心的质疑和自我怀疑当中,最终在屈辱当中死亡。孟子的志就是要做一名引其君以当道的君子,在孟子看来,君子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君王走正道,趋于正路。

(二)志于道

对于道,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在于孟子对话中,公孙丑提出:“道则高矣,美矣。”在公孙丑眼里,道是非常高、也是非常美好的。就好像是像登天一样,高不可攀。于是他问孟子:“为什么不让人有希望攀登上而每天努力呢?”在孟子看来,君子在正确的道路上站住,有能力的便会跟随上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道,每个人对于道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孟子认为道是不会因为迁就于某些低标准的人而做出改变。

(三)志于彀

所谓“彀”,乃张满弓,所谓志于彀,就是要努力达到彀的标准。孟子提出羿在教人射箭时一定要拉满弓,那么学习的人也一定要求努力拉满弓。无论是教人射箭还是在于治学态度上,孟子追求的是“彀”的标准,更是至善至美的志向。孟子的志于彀亦体现在志于学上,孔子曾提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此基础上而达到不惑乃至不逾矩,孟子在提出要志于彀之后,又说学者亦必以规矩,即学习的人也要讲求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志气修养的方式

孟子非常注重志气的修养方式,对此,他主要提及了立乎其大、动心忍性、持志养气以及专心致志等四种修养方式。

(一)立乎其大

孟子在回答公都子的“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之问时,提出“先立乎其大者”的修养方法。即当公都子疑惑为什么有些人是君子,而有些人是小人,孟子认为成为君子就要先把重要的器官树立起来,次要的器官不能够喧宾夺主。比如说像耳朵一类的器官他们不会思考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迷惑,而像心这样的器官是可以思考,从而可以求得事物的真谛而不会被外界事物所轻易蒙蔽。恰恰成为君子就要有保大舍小,先立乎其大者的聪慧和睿智。立志也是如此,成为一个有志向和勇气的君子,就要懂得立大志。

(二)动心忍性

孟子非常注重磨炼的修养功夫,他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从而最终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境界。对此,孟子非常强调磨炼心志、坚韧意志、增强能力的重要性。在实现志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的波折,凡立大志者,成大事者,必然能够抵挡一切挫折和困难,一个人只有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够改正,心中困苦才能够崛起。虽然说外界有利的环境和利器可以在践志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孟子更加强调逆境对人心志的磨炼。

(三)持志养气

谈到志气,孟子非常注重“志”与“气”的关系,在孟子看来,志主气从,志乃是气之帅,志到了哪儿,气也会随之而到;孟子认为:“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志”和“气”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内心意志有所闭塞,则气也将会随之逝去;气有所闭塞,那么心中意志也一定会有所影响。相反,内心意志坚定,气就会服从辅佐内心意志;气专一、稳定,也会反作用于意志的走向。所以,孟子既强调持志又追求养气。持志就要养气,就是要有浩然之气,这种气充塞于天地,配道与义,集义而生。

孟子志气思想的德育启示

孟子的志气贯穿其一生,蕴含在其伟大思想中。孟子志气思想及其方法途径的提出为后天开展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源,也给现代德育带来了许多启示。

(一)重视德育的地位

孟子认为志气的培养是后天形成的,譬如“气”的养成就需要集道和义,内心是无法自然的产生志气。所以要有后天的滋养,这种滋仅仅要靠自身的克制与努力,或者致良知来获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人并不是能够很好的处理内心所存在的一些价值选择,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蒙蔽自己的良知,失去的自己的初心,从而不能很好的培养自身的志气。因此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人们的“志”需要有人指引,“气”需要有人激发,进行道德教育则是“求放心”“养志气”的最好的方式。                                                                                                                                                                                        

(二)发挥人的主体性

     志气的培养,外界的教育虽然必不可少,但是更要注重人自身的努力,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体性。正如孟子所言,本体之心并不是外物所给予的,而是自身所拥有的,持志就是要正心,正心就是要养气,而气的养成也是配道与义,集义而生,只有能够做到持志养气,不断的端正自己的内心意志,减少自身的欲望和贪念,才能够达到“正心”的境界,才能够使“志”和“气”充分的结合,达到合一的境地。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存在,引导受教育者不断的思考和提升,尊重受教育者的思想,以正面回应来积极引导受教育者,让其认识到志气培育的重要性,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强调志气培养的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志气培育资源,指明前进的方向。

(三)营造好的教育环境

孟子借用播种的力量来向世人证实外界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人们的“志”和“气”无时无刻不收到外界环境的熏陶,志气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些“佛系”和“躺赢”等思想的出现更是磨灭了本就不高的志气。学校应该时刻注重学生的内心,及时为学生的志气“充充电” “打打气”;在家庭中,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注重对孩子的磨炼和教导,建设充满志气的家风家训;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是要大力恢弘志气,加强道德建设,把中华人民骨子里的志气充分通过文艺等形式展现出来,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弘扬正道,成风化人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 《孟子·尽心章句上》

[2] 《孟子·尽心章句下》

[3] 《孟子·离娄章句上》

[4] 《孟子·离娄章句下》

[5]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6] 《孟子·告子章句下》

[7] 《论语·子罕》

[8] 《老子·道德经》

[9] 张勇.儒家“尚志”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交流,2012(S1):8-9.

[10] 余新华.论孟子以心证性的修养方法——兼解“养浩然之气”[J].东北师大学报,2001(05):85-90.

[11] 周乾溁.孟子“不动心”论剖解[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48-5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