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孩子迈出第一步 ——托班幼儿同伴交往挫折事件中的师幼互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带领孩子迈出第一步 ——托班幼儿同伴交往挫折事件中的师幼互动策略

项亚梅

 萧山区瓜沥镇幼儿园  311241

一、有效互动——幼儿交往意识形成交往方式优化的有效途径

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交往在社会化过程中有两条基本路线:一是与家人交往关系,即亲子关系;二是与年龄相仿的儿童之间的交往关系,即同伴关系。亲子交往关系是儿童交往的初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其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家庭以外,同伴逐渐成为幼儿交往的主要对象。幼儿能不能顺利地与同伴交往,和睦友善地与伙伴相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师和家长作为儿童幼年时期的重要他人,怎样与孩子互动,采用有效的互动策略,能够在孩子的交往初期给孩子积极地示范和按时,给孩子建立乐于交往的心态,和善于交往的方式。

二、事例再现——托班幼儿交往意愿和交往行为的现实状况

事例1:“我喜欢依依妹妹呀!”

大型玩具上,孩子们玩得尽兴。这时一阵急促的哭声打破了这份快乐。抬眼望去,平日里性格随和的宁宁不知怎的,使劲拽着依依的手朝滑梯的方向费力拉着,嘴里还喃喃说着什么。依依弱小的身体已经跌倒,惊吓使她的小脸显得很白,哇哇的哭声是她传出来的!

“宁宁,快停下,你干什么?”宁宁被老师突如其来的制止怔住了,很疑惑的站在那里。看着老师安慰依依,宁宁也很快的加入了其中:“哦,依依妹妹不要哭,姐姐在,姐姐在!”俨然忘记了刚才大人眼中不恰当的行为。

“宁宁为什么要拽依依,依依妹妹都害怕了,以后就不和宁宁玩了!”为了防止这样的事再一次的发生,老师提醒宁宁。宁宁露出很费解的表情:“我跟依依妹妹轻轻说过的,我喜欢依依妹妹,我叫她跟我一起玩呀!”

事例2:“玩具是要大家一起玩的!”

 餐后活动,孩子们在走廊上四散的玩着玩具,这些玩具有的是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有的则是幼儿园里准备的。

“我的!我的!是我先拿到的……”“是我的,是我的,我家里拿来的……”一阵争执声传来,是南南和鑫鑫。两人争拉扯着一只玩具恐龙各不相让。最后,眼疾手快的鑫鑫一拳打在南南的肩上。“哇” 南南委屈地哭了。而鑫鑫呢?乘着南南松手的机会,一下拽过了恐龙。

当老师赶到的时候,我们的鑫鑫还悠然自得的顾自玩着。“鑫鑫道歉!你抢了南南的恐龙,还把他打哭了,我们不喜欢这样的小朋友!”老师有些生气。鑫鑫抬眼看看老师,撅着小嘴不高兴的说:“玩具要大家一起玩的,南南小气!”

以自我为中心,交往意识和能力缺乏,在托班阶段孩子身上尤为常见,但是幼儿园作为一个生活集体,会随时发生很多孩子之间主动产生的交往交互行为。而这些行为结果,对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以及其内心等,都会造成影响。托班阶段立足孩子的交往挫败事件,有效利用成人的影响和诱导,培养孩子的交往意识和基本的交往行为,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策略搜寻——提供支架,带领孩子迈出第一步

(一)以爱包容,为交往行为构建温馨的心理环境

以包容接纳的心态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不良交往方式,理解孩子行为的背后不是成人眼中的使坏和捣乱,而是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状态。

1.缓——“绕开问题

面对孩子交往中的争执、抢夺、推搡甚至身体伤害行为,老师会很焦虑甚至生气,但突如其来的批评往往会对孩子的理解造成干扰,孩子不仅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而且会对老师产生惧怕。如宁宁的拽拉行为很可能造成依依脱臼、扭伤,但是直率的批评事必会给宁宁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挫伤孩子与小伙伴交往的热情。冷静下来,先赞赏宁宁,“喜欢依依妹妹,想和依依妹妹玩老师喜欢”,让宁宁在老师的肯定中理解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是对的。再对宁宁提出要求:“依依妹妹为什么哭?想什么办法让依依妹妹不哭。谈话过程中教师不必太期待孩子的回答,可以用自己的而语言诱导孩子的思维:依依妹妹现在不玩,等下也可以一起玩。让孩子懂得怎样处理是妹妹喜欢的。

2.宽——留有尺度

同伴的交往会给孩子一个最真实的“镜子”,感觉到自己行为的对与错,尽管孩子还在托班,但是教师与伙伴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面对孩子的交往,教师不能事事干预,样样涉足,要给孩子留一个碰壁余地,尝试解决问题的空间。如孩子想介入伙伴游戏,又徘徊不定的时候,先观望孩子,或者旁敲侧击地给予意见和建议,而不是直接领着孩子要求小伙伴对其的接纳。小摩小擦是孩子行为的添加剂和修复剂。

(二)以物支撑,为交往行为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孩子的许多交往行为都是由物质所引起的,如南南和鑫鑫,就是因为都想玩同一个玩具而产生了交往行为,物品的提供要做到适时、适量。

1.适时:按孩子的年龄特点投放物质材料,切忌投放超出幼儿能力范围的玩具或者其它物品,使孩子在盲目摆弄中缺失交往的机会和条件;有数量充足的成品玩具,食物等尽量雷同,人人有份。

2.适量:对孩子比较偏爱的物品,在数量备足,要了解这一年龄阶段孩子从众的心态,忌“僧多粥少”来激化孩子的交往行为。如对于新颖的操作材料益量多;对于幼儿比较熟悉的操作用具可以适当删减,尝试让幼儿进行小范围的合作。

3.适度:急时观察孩子的表现,动态投放各类物品,尤其是玩具,避免因投放数量偏差给孩子强加的交往挫败行为。

(三)牵手引领,多渠道提升幼儿的交往技能

1.样板和范例——潜移默化

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重复他人(榜样)的行为时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榜样就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可以是行动类的,也可以是态度类的(指南社会领域解读),给孩子提供积极的样板或范例,对孩子正确的交往行为建立有晕染功效。

从生活中来:充分发挥老师和家人的作用。老师和家长作为孩子生活中重要的她人,要充分认识自己行为和态度的导引性,不仅成人之间,如阿姨、教师家长之间要正向交往,而且要积极聆听和采纳孩子的建议,用恰当地方式处理孩子的负面行为,时刻传递积极的交往形象。

从故事中来用孩子喜欢的而动物形象,用虚拟的情景传递有礼貌、有爱心、有耐心的形象,用谈话、讨论,甚至教师夸张的表演来加深孩子的而影响,使孩子产生潜在的向往。也可以把孩子编进故事,发挥同伴的榜样效应。

2.同化和强化——适度塑造

教育活动:结合主题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交往讯息,并创造条件指导幼儿怎样与同伴进行交往。如:语言活动《我的朋友在那里》通过角色扮演来学一些主动邀请别人的对话;音乐活动《碰一碰》做一做邀请同伴加入游戏的动作,尝试与伙伴身体接触,想一想怎样让大家知道我很高兴(生气)等等。通教育过活动促使孩子尝试为同伴思考,学习为他人着想。

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内在需要,是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游戏、自主游戏,抓住这些这些关键阵地培养孩子同伴交往。如:区域游戏中创设“大家一起来叠高”场景,提供不同游戏材料激励孩子在游戏中交往。大件材料的叠放需要通过相互帮助才能取得成功;有比照高度的标识让孩子相互交谈。引导孩子介绍自己的玩具的玩法,鼓励孩子间相互交换玩具等。

3.体验和尝试——逐渐沉淀

生活活动渗透生活是孩子将所接受的各种交往讯息进行实践的主要场所。如洗手、喝水、上厕不抢先、不挤别人;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立足幼儿的生活活动积极观察,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及时肯定,通过一定的方式给孩子正向、积极的回馈,增强幼儿交往的自信心。

分享日活动锻炼:借班级家委会等组织向家长宣传分享活动的目的和配合事项,按照不同需求和时段设立各分享活动:玩具分享日、故事分享日、美食分享日……组织孩子进行分享。如玩具分享日,鼓励孩子带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园,通过简单介绍玩具、交换分享、评价等形式帮助幼儿开启交往的契机,发动积极的交往活动。分享的意图是给孩子搭建各种各样的交往机会,使孩子在真实、感兴趣的前提下,自然地产生各种交往意识和行为,在愉快的体验中固化正确的交往意识和技能。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系列持续坚持的活动,孩子进入托班,就真正的开启了这一活动,无论孩子是否已经准备,是否尚未适应,都必须义无返顾的进入其中。所以,在集体生活的最初阶段,孩子尚在端详、模仿的时期,积极的创造和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来正确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开启平等交往的意识,是现阶段我们必须积极努力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