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8
/ 2

针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荣铁成

张家口市第二医院 075031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12月148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对比组,实验组加用针灸干预,对比组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等差异。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4.05%,治疗效果94.59%,对比组不良反应10.81%,治疗效果87.83%,实验组排尿次数、排尿量均高于对比组,失禁次数、住院时间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受到较大的损伤,出现严重的失禁症状,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针灸治疗;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高发,患者多由于外界因素导致其脊髓受到功能结构的破坏,一旦脊髓损伤累及膀胱相关神经,则会造成神经源性膀胱,此时患者的排尿功能受到较大的影响,出现功能紊乱、尿道功能障碍,此时患者尿失禁、尿潴留、遗尿等症状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自理能力下降。药物治疗该症的临床效果相对不足,需要针对患者症状开展康复训练,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康复训练相对缓慢,且对神经刺激的影响较低[1]。本文对所选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开展针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21年1-12月148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对比组,74例/组。实验组男34例,女40例,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60.12±23.88)岁,病程17~38天,平均病程(27.61±10.39)天。对比组男38例,女36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60.11±22.89)岁,病程17~37天,平均病程(27.13±9.87)天。患者均自愿签署同意书,无其他原因导致的膀胱功能损伤,排出患者其他泌尿系统疾病,未见中途死亡、离院,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加用针灸干预,对比组康复训练治疗,共4周。

实验组:选取患者肾俞、膀胱俞、关元、八髎、阳陵泉、阴陵泉穴作为针刺穴位,利用1.5寸毫针进行针刺,采取提插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1次/日。

对比组:对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指导其收缩和松弛盆底肌,跟随呼吸进行干预,收缩与松弛均2-6秒,收缩、松弛1次为1组,10-20组/次,3次/日。导尿前5分钟叮嘱患者放松,可适当播放流水声音、视频帮助患者恢复排尿意识,导尿前30分钟,叮嘱患者平卧位躺在病床上,在患者耻骨上、大腿内侧进行叩击,以刺激会阴部位,使其出现反射性收缩。叮嘱患者进行饮水计划干预,晚8点至早6点范围内禁水,其他时间单次饮水量不可超过400ml,确保患者饮水后的排尿量得到有效控制。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疼痛+失禁+血尿+其他/74*100%。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痊愈+显效/74*100%。痊愈:患者症状消除,膀胱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能力自理;显效:患者症状好转,失禁得到有效控制;无效:患者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对比两组排尿次数、排尿量、失禁次数、住院时间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t检验,计数资料: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实验组不良反应4.05%,治疗效果94.59%,对比组不良反应10.81%,治疗效果87.83%,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组别

例数

疼痛

失禁

血尿

其他

发病率

实验组

74

1(1.35)

1(1.35)

0(0.00)

1(1.35)

3(4.05)

对比组

74

2(2.70)

2(2.70)

2(2.70)

2(2.70)

8(10.81)

X2

-





7.13

P

-





P<0.05

2.2实验组排尿次数、排尿量均高于对比组,失禁次数、住院时间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两组排尿次数、排尿量、失禁次数、住院时间对比(x±s)[n(次/天)]

组别

例数

排尿次数

排尿量(ml)

失禁次数

住院时间(d)

实验组

74

16.18±4.08

186.74±37.52

3.45±1.02

12.62±2.41

对比组

74

13.27±3.45

144.21±43.21

5.37±1.29

15.34±3.47

t

-

10.2713

11.5512

11.0471

12.0624

P

-

P<0.05

P<0.05

P<0.05

P<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无法通过自主修复方式改善膀胱功能,需要通过药物、饮水、康复锻炼等方式进行干预。其中药物干预的效果相对较差,且多以避免尿路感染等为主,使得西医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饮水计划、康复训练等方式干预,具有一定效果,但存在治疗缓慢的问题,饮水计划从患者饮水量方面进行排尿控制,能够减少失禁的发生频率[2]。康复训练能够利用盆底肌训练、排尿刺激训练、排尿功能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的膀胱功能,并对患者的排尿计划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对患者的远期功能修复干预效果较高。但由于患者的病情根本在于脊髓出现损伤,在脊髓神经损伤好转前,患者的膀胱功能锻炼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干预的效果相对缓慢。盆底肌训练通过跟随呼吸方式进行干预,具有较高的干预效果,但由于不同患者的盆底肌功能保留程度不同,使得患者的训练效果也随之受到影响[3]

中医临床则认为,该症属于“癃闭”“遗溺”范畴,发病后患者存在膀胱气化不利症状,使得其出现尿潴留、尿失禁症状。中医针灸通过穴位刺激、针刺等医疗理论,通过对穴位及穴位下部血液进行循环刺激,以此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针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该症患者的症状主要来源于神经功能损伤,通过针灸刺激,能够显著加快膀胱的功能。其中穴位包括肾俞、膀胱俞等,肾俞在患者的腰背部,针刺干预具有调节肾气,调动阳气的作用,对改善经脉通畅程度有较大的帮助,利用阳陵泉穴则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排尿能力,避免尿潴留发作。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中医针灸治疗,能够加快患者的治疗进程,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膀胱排尿功能,避免感染等发病[4]

实验表明,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开展康复训练的效果较为缓慢,加用针灸治疗安全性强,治疗效果更高,实验组不良反应4.05%,治疗效果94.59%,对比组不良反应10.81%,治疗效果87.83%,能够明确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何件根,宋倩,武亮,范维娇,靳沙沙,王茜,张芹,张雪松.针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2,20(02):35-38.

[2]李晓宁,赵玮滢,马静雯,李庆琳.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J/OL].辽宁中医杂志:1-7.

[3]林品嫦,莫光英,周柳红,范旻珍.不同频率重复功能性磁刺激联合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04):135-138.

[4]张卫卫,李瀛,杨阳,郝媛媛,孙振双,蔡西国.骶神经根功能性磁刺激应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22,37(0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