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叩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3

梅花针叩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临床观察

刘彬,龚保柱,陈艳,汪俊

湖北省广水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湖北广水 432700

【摘要】 目的:比较梅花针叩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每日一次,连续两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梅花针循经叩刺,每日一次,连续两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统计及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FMA、MBI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有效率%,观察组%,二组患者在治疗后MAS、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t>6.5,p<0.001),其中观察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t>6.5,p<0.001),治疗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梅花针;脑卒中;肢体痉挛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与多发病,有着较高的致死及致残率,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死亡率逐渐降低,但致残率却居高不下。脑卒中偏瘫后1个月,痉挛发生率42.7%,3个月和6个月分别达到63.7%和65.7%;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肌肉痉挛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1],而运动障碍限制了患肢的随意、协调运动,严重阻碍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缓解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成为偏瘫康复的核心问题。

目前针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西医以药物干预和运动疗法为主。运动疗法起效慢且作用时间不持久,药物干预毒副作用多。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逐渐形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治疗方案,众多研究表明[2],二者的结合疗效优于单一治疗,临床可操作性强。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等各种功能障碍,在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方面显示独特的优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入选病例来自本院2020年4月-2021年9月脑病科门诊及住院卒中伴有肢体痉挛患者,入选患者12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0.5±6.8)岁,平均病程(1.2±0.3)月,NIHSS评分(7.6±1.4)分;观察组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59.2±7.8)岁,平均病程(1.1±0.4)月,NIHSS评分(7.3±1.8)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年龄、平均病程、NIHS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年龄(岁) 病程(月) NIHSS(分)

对照组 60例 38 22 (60.5±6.8) (1.2±0.3) (7.6±1.4)

观察组 60例 34 26 (59.2±7.8) (1.1±0.4) (7.3±1.8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风病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16年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的标准[4]

1.3纳入标准

①所有纳入病例都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都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②临床表现为偏瘫肢体侧瘫痪、肌张力增高 ③病情基本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④近一月未使用抗痉挛药物者 ⑤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①非脑卒中所致肢体痉挛者 ②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血液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及出血倾向 ③精神病、意识障碍及不能配合治疗者 ④有针刺等禁忌症者

  1. 治疗方法

2.1观察组

(1)内科基础治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感染等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者另行抗栓及调脂等治疗)。

(2)康复训练治疗:①Bobath手法关键点控制及反射性抑制等。②上肢训练引发上肢前伸的肌肉活动和运动控制,训练前臂旋后、对掌对指等动作;下肢训练屈膝、屈踝、屈髋,引发下肢屈肌活动和运动控制。③日常生活训练:训练患者穿脱衣、进餐、移乘、如厕等。④床上训练:患者在床上做主动及被动肢体活动,活动时肢体应放松,先做大关节,顺序到小关节,包括肩关节外展、外旋,前臂旋后等。⑤坐和坐位平衡训练:练习重心转移的姿势调整。⑥站及站位平衡训练:训练躯干在髋前倾站起及站立时重心转移。⑦迈步及步行训练:患者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训练等。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两周为一疗程。

(3)梅花针叩刺:患者取仰卧位,首先患者拟叩刺部位局部皮肤消毒,医者左手固定患肢,右手持梅花针,利用腕力,使针尖垂直于皮肤,叩刺部位为手足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自远端至近端,匀速地叩刺在皮肤上,频率控制在90~120 次/min,力量由轻至重均匀叩刺,以局部皮肤轻微出血为度。治疗结束后用消毒棉球擦拭,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每次约20 min,每天1次,连续两周为一疗程。

2.2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操作及疗程同观察组。

  1. 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①采用MAS 评价患者肌张力,将 MAS 分级 0、Ⅰ、Ⅰ+、Ⅱ、Ⅲ、Ⅳ级记为0、1、2、3、4、5分。②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定患者运动功能。③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观察、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晕针、血肿、神经损伤等。

3.2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痉挛基本消失,肢体功能明显恢复,肌张力完全恢复至正常,生活基本自理;有效,痉挛减轻,肢体功能明显改善,肌张力下降2级或以上,但未恢复至正常,生活不能自理;无效,治疗后痉挛、肢体功能及肌张力无明显变化,甚至肌张力升高。

3.3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1.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采用均数±标准差( x s )表示,计数资料用 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无脱落。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两组患者MAS、FMA及MBI评分均较前有改善(P<0.01)(见表3-表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60例 7 36 17 71.7%

观察组 60例 12 41 7 88.3%

注: χ2 =8.78,P=0.009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60例 2.98±0.68 2.25±0.61 6.883 <0.001

观察组 60例 2.90±0.62 1.78±0.45 9.772 <0.001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60例 60.78±6.74 71.36±7.36 -7.392 <0.001

观察组 60例 59.55±7.07 78.02±6.78 -10.851 <0.001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60例 48.77±4.34 61.19±4.42 -6.393 <0.001

观察组 60例 49.25±4.52 68.63±4.61 -10.851 <0.001


  1. 讨论

卒中后肢体痉挛是临床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该病的西医治疗以药物干预和运动疗法为主,药物干预毒副作用多,运动疗法起效慢且作用时间不持久。针刺疗法作为一种简、便、验、廉的传统康复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各种功能障碍的治疗,在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方面独显优势。梅花针作为针灸医学的一部分,以经络学说的“十二皮部”为重点,通过叩刺皮肤以规律调节相关区域的经脉之气循行,调节气血阴阳,疏通经络,从而改善症状。

中医认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在中医经典书籍中多有描述,《灵枢.终始》云:“手曲而不伸者,其病在筋”;《素问.长刺节论》提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中医将其归为“筋痹”“痉证”范畴,《医贯.中风要旨》云:“偏枯拘急、萎弱之类,本由阴虚言之详矣,然气血本不相离,故阴中有气亦有血,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综合认为,此病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不通,邪气瘀血阻滞经络所致。

本研究采用梅花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梅花针属于丛针浅刺法、放血疗法,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祖国针灸医学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梅花针疗法以经络学说的十二皮部理论[5],最早文献出现在《五十二病方》和《脉法》,《内经》阐述其理论体系及实践方法,本法具有调节阴阳,活血去瘀的作用。西医认为此法的治病机制有神经反射学说[6],利用“痛觉反射”来治病,也通过经络感传,整体上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以致阴阳平和,经络通畅,从而缓解肢体痉挛状态。

此次临床研究显示,梅花针叩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总有效率及MAS 、FMA、MBI评分均优于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安全性高,值得推广运用,但此次研究仍有不足之处,首先样本较小,后期希望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另外针对患者个体耐受梅花针存在差异,应根据对患者体质强弱、年龄、痛觉耐受有所区别,其具体量化标准有待进一步改进;其作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未艾,岳增辉等.经筋刺法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3(03)323-327.

[2]秦思、朱天民.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03:310-31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4-35.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2.

[5]巩小丽.梅花针扣刺的临床应用[J].甘肃医药,2014,33(6):450-451.

[6]孙霈.孙惠卿与梅花针疗法[J].中国针灸,1997,17(3):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