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之我见

陈丽汾

怀集县幸福街道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交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一一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缺少家庭教育和父母监管的特殊成长环境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造成了不利影响。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得找到产生问题的源头,方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留守儿童 平等对待 家校合作

关爱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一个比较常见的话题,的确,小小的孩子本应该是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的,但是由于家庭的各种原因,儿童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们只能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管,这些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使得一部分孩子在学习或行为习惯上出现偏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全社会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帮助和服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进一步营造关心、重视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一、平等对待,教师不戴“有色”眼镜看待

教师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天,又听到办公室的黄老师在埋怨了:“气死我了,上课不认真,作业不按时完成,现在还学会偷东西了……”看着黄老师气呼呼的样子,忍不住就问了一下是怎么回事。“还能是怎么回事,还不是那个小伟,不好好学习就算了,还学会拿同学的东西了!这些留守儿童太不像话了!”“你怎么知道是他拿的?调查清楚啦?”黄老师气恼地说:“还用调查的吗?同学们都说是他了,他爸妈常年不在家,由外公外婆带,都宠得他无法无天了,不是他还能是谁?那是缺乏家长管教的留守儿童呀!”

小伟这个男孩我们都认识,黑黑瘦瘦的,不大爱说话,常被黄老师带来办公室补作业。那天下午,小伟又被带到办公室补作业了,黄老师有事得出去一下,就交代我帮忙看一下。办公室里就剩下了我和小伟,看着他瘦弱的身影,也许是因为已做了母亲的缘故吧,我忍不住把小伟拉到了身边,问起了早上的事情。小伟嗫嚅地应了一声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叹了口气说。也许是我真诚又满是痛惜的目光让小伟感到可信任和依赖,只听小伟说:“老师,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做的,我是故意气黄老师和同学们的!”小伟的话让我非常惊讶,脱口而出:“为什么呢?”“爸爸妈妈一年才回来一两次看我,有时甚至一次都没有,同学们都笑话我没有爸爸妈妈,总是欺负我,班里一有不好的事情,他们全都是推到我头上……我不爱学习,学习成绩不好,老师们都不喜欢我,也就认为那些坏事都是我干的。老师,你知道吗?我就是故意不好好学习的,故意让老师跟我的爸爸妈妈投诉,这样爸爸妈妈就会多点时间回来看我了。我这次拿同学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冤枉我,既然是这样,我就真拿一次给他们看看,或许爸爸妈妈听到我变得那么坏了,就会回到家乡工作,就可以经常陪我了……”

第一次听到小伟一口气说了那么多的话,看着孩子脸上充满难过和憧憬的表情,我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原本想着的批评、指责的话一句都说不出来。

也许留守儿童会有性格孤僻怪异的;会有爱逞凶斗狠的;会有集体意识较差,不喜欢与同学交流、沟通的;会有成绩较差,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度的……但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留守儿童,先入为主地给所有留守儿童贴上“不良儿童”的标签。问题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其深刻的心理动机。学生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有他的心理需求,作为教师,我们要读懂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敞开心扉接纳这种行为,不能因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就理所当然地把所有的留守儿童都看成是有行为问题的孩子。

二、家校合作,“大目标,小步走”

学生的性格特点千差万别,尤其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是“00后”,集家中长辈的万千宠爱于一身,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比较突出,就更需要教师多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嘉诚是一个四年级的小男孩,他聪明,反应也很快,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爸爸和妈妈到大城市打拼了,他和奶奶、妹妹一起住。一天,嘉诚的爸爸妈妈满脸忧色和愧疚地走进了学校办公室。事情回到两天前,嘉诚在上数学课时睡觉,老师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敲了一下桌子,嘉诚竟然腾地站起来骂了老师一句。下课时,老师想带他去办公室,结果他反手打了老师一拳,还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把数学老师气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面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我只好把家长请到学校了。

看着眼前一副无所谓的表情的儿子,爸爸气不打一处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通骂:“你这小兔崽子,我和你妈辛苦赚钱供你读书,让你吃好、喝好,你倒好,都敢打老师了,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嘉诚也不示弱,扯着喉咙就在喊“那你就打死好啦,反正又不是第一次打了,有了妹妹以后你们就都不喜欢我了,经常骂我、打我!”看着激动的两父子,我只好先让爸爸暂时离开办公室,让科任老师把嘉诚带回教室,留下妈妈了解情况。

在与妈妈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在外打拼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苦,经常挨别人的白眼。 他爸爸对他抱很大的希望,可是儿子越大越不争气。一天到晚惹事生非,我们不在家的时候,他还会打妹妹。

我理清了男孩的问题所在,从家庭关系、个人性格方面找到了攻击行为的发源之处。嘉诚好胜心强,性格倔强,情绪不稳定,行事冲动。他父母总是打骂他,疼爱妹妹,导致他在心理上产生了很严重的挫折感和自卑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失衡感、失落感越来越强烈。他通过和父母对着干,通过不断实施攻击行为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和嘉诚妈妈就家庭教育理念做了交流,希望她能调整育儿观,拒绝家庭暴力,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建设一个平等、关爱的家庭环境。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有获得平等和尊重的权利,歧视、挖苦、打骂等言行都将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打上扭曲的烙印,关心、关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和重要的心理需要,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打骂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成为孩子攻击行为不断发展的催化剂。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针对嘉诚活泼、学习能力强的特点,我特意在班级的口算比赛、跑步接力赛和成语接龙等活动中让他当小组长,努力让他融入平等、友好、互助的班集体中,以帮助他重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小步走”的方法,多给予他鼓励,让他不断地获得肯定,帮助他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观。

经过半年的辅导,在各方的努力下,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大大减少,能做到与他人和平共处了,有时还能为别人提供他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显示我们的努力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育。对孩子问题行为的矫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过程需要我们老师足够的爱心与耐心,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读懂小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咨询手记/杨敏毅,吴权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

[2]陶行知文集/陶行知著.—修订本.—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4(2018.10重印)ISBN978-7-5343-8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