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 集疑定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2

量体裁衣 集疑定需

谢淑琴

福建福州永泰县 闽江师专附属永泰 小学 350700

摘要想要激发、关注、落实、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课堂是最佳平台,我们必须依照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定“教”,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导”。在创设的各种情境激发下,孩子的质疑需求提高了,质疑思维活跃了,孩子们的质疑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到了第二阶段,孩子们会提出很多问题,我们着重要进行自主集疑,引导他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使问题集中指向学习的重难点,切实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自主集疑中,把教之重心指向学生学习需要的焦点处。

关键词先易后难 ; 以一代众 ; 分类疏导 ; 集疑定需

引言:量体裁衣是为了使设计出的衣服穿得更得体漂亮。与此同理,在自主集疑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量“疑”裁“需”,也就是说根据孩子们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集疑:比如可以先易后难,也可以以一代众,还可以分类疏导等等。只要方法对了,那么集出的疑就更贴近学习的重难点,贴近孩子们学习的需要。

一、先易后难 集疑定需

在数学课上,有时一节课要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知识点,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对所有新知识点进行质疑问难,他们会提出很多问题,对集疑定需产生极大的困难。我们知道新知识点往往有易有难,那么,是不是可以把相对容易的、孩子可以自行掌握的新知识点移到课前预习和课上检查予以解决,剩下一个相对较难的新知识点让学生展开质疑问难?这样提出的问题相对集中,可以把它作为本课的重点进行解决。这其实就是一个无形的集疑定需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的学习重心指向重难点。现在就说说我们在学习《垂直与平行》时的做法。

这节课有两个新知识点——垂直、平行,相对而言,垂直较容易,平行比较难。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并在一张纸上画出两条直线。课始,老师先检查预习情况,选择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张贴展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分类(相交与不相交)。接着请孩子说说分类的依据,进行质疑问难。老师将相交中的2张作品贴在“垂直”下,“请大家看这几张相交的两条直线,仔细观察它们所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像这样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什么?”“真棒!我们来看看课本里是怎么描述的。”(课件出示)板书:成直角、互相垂直。“垂足在哪里?”一个学生上台找出后,老师演示课件。小结出:我们就说直线a、b互相垂直,a垂直于b,记作a | b,板书:a | b;b也垂直于a。老师把不相交的作品贴在“平行”下,“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我们再来看看课本里是怎么描述平行的?” 出示板书,学生齐读后,提问:“关于平行,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呢?”

上面这个案例分两步走:首先引导学生把较易的知识点——垂直放在课前预习。孩子先读数学书,划出描述互相垂直的定义的文字,找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并在图中找出直角,标出垂足,并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自己的发现。课前着重检查垂直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上台找出直角,标出垂足;教师再用课件演示,强化对垂直的认识;最后让孩子说说对垂直的理解,就是要用自己的话语对互相垂直这一新知进行内化。这样用5—10分钟解决相对容易的新知,为学习较难的新知腾出了时空,把孩子的目光更加集中指向相对较难的新知——平行的学习。

二、以一代众 集疑定需

到了这个阶段,孩子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提出许多的问题,也就有了许多的学习需要,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里,都能得到满足吗?显然可能性是不大的,这就必须让孩子们学会集疑,使问题更加精炼、集中,让学习需要更加明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们进行自主集疑,把握需要呢?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我们是这么做的:

课始老师就让孩子们紧扣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1.什么是内角和?2. 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是180度吗?3.是不是全部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4.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5.如果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2个小的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6.将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7.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是多少度?8.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比等腰三角形的小吗?9.在一个等腰三角形里,顶角是60度,底角是多少度?

面对这9个问题,老师请孩子们观察思考:你有没有发现这9个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什么新知识点有关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很快就发现这么多问题都跟今天要学习的“三角形内角和”这个新知有关系。“看来大家不仅会提问题,而且能抓住关键词‘三角形内角和’提出问题,还会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提出的问题都指向今天所学新知。”老师趁热打铁:“看来大家关注的问题是一致的。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9个问题中,哪几个问题可以归为一类呢?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请大家自己先找一找,再与同桌交流。”

有的小组发现,可以把1-4归为一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小组把1-6归为一类,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有的小组把8、9归为一类,是有关等腰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有的小组把7-9归为一类,是从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出发找内角和。通过讨论,最后大家把9个问题归为2个问题。“把9个问题变成2个问题,多么聪明的孩子啊!善于观察发现的孩子是最聪明最有希望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情绪高涨,一个个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请大家继续观察,这2个问题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孩子们积极思考,不难发现就是: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

在这节课中,孩子们通过归纳、总结、分析,形成重要问题,不再提出无关紧要的问题,把课堂上的学习指向最重点处,指向最需要处。孩子们初步掌握了以一代众的集疑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解决,让他们在反复的实践中渐渐提升集疑的能力。

三、分类疏导 集疑定需

在每一节新课伊始,孩子们会围绕新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是过去学过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当堂解决;有的问题与我们今天所学新知关系不大或无关的,我们就可以把它暂时放在一边,或者引领孩子课后各自探究;有的问题与今天所学新知关系密切,是重点的、有价值的、切中孩子学习需要的,就可以作为学习新知的重点,集中精力来研究如何解答;有的问题可能超出今天所学的范畴,就可以待后探究;有的问题与学习资料有关,只有个别孩子感兴趣,可以让他课后查资料、探究。下面就以学习《小数的意义》为例,说说是如何进行分类疏导、自主集疑的。

在课堂上,老师让孩子们紧扣小数的意义这个新知重点进行预习,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是:1.m 指的是什么?2.dm指的是什么?这是属于已学过的知识,可以请相对优秀的孩子来帮助,当堂予以解决。有的孩子提出了:小数该怎么读?怎么写?这些是下节课学习的内容,我们就留待下节课研究。有一个孩子提问:刘徽是谁?这与学习资料有关,我们可以请他课后上网查资料,进行个别探究。有的孩子提出:1.生活中如果没有小数会怎样呢?2. 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吗?这与本课重点关系不大,可以暂时把它们放在一边。有些孩子提出了:1.一千分之一可以表示什么?2.小数的有什么意义?3.小数的计数单位只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吗?4.小数的计数单位是无限的吗?5.每个小数表达的意义都相同吗?6.用米做单位,不够数怎么办呢?最后剩下的这一类问题与今天学习的新知有密切的关系,是大多数孩子都特别关注的,属于孩子们的学习内需,我们就把它们确定为今天要重点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