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5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分析

刘建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014030

摘要: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体现在英语专业就表现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可避免要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和思想,所以他们极其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偏离主流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认为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英语专业课应当以发挥英语教学的德育作用、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使命,从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打造本土化英语教材、开展第二课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视角

引言: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格局的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互相争奇斗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一个民族只有保持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才能够存活下来并且不断壮大。另一方面,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对于我国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势必会不自觉地渗透英语文化以及西方思维。即是说英语专业学生身处在英语文化侵蚀的一线。这些学生不仅肩负着翻译、理解英语文化的任务,而且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将我国文化船舶向世界的任务,所以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应该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展现出英语教学的使命和担当。

一、课程思政

育人先育德,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而言,德育一直是首要目标和基础内容。在新的时代中,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深,西方的思想、文化等在我国社会上的渗透也逐步严峻起来,这些与我国意识形态相互斥的内容必定会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因此思政教育的作用也就愈发凸显了出来。而传统的思政课模式虽然能够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但是弊端也非常明显,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校有必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课程教学中,即形成一种课程思政的思维。在英语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思维能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出监督和教育,有效抵御西方不良是抄的侵蚀,提升学生的爱国感和文化使命意识。

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出各个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学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我国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接班人,正处于从中小学教育到社会的过渡时期,学生们普遍开始独立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大学生能够从网络上接触到多种多样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非都是有益的,其中的有害信息并不在少数,但是由于缺乏准确的判断和坚定的意志,大学生们极其容易被一些新鲜的思想和观点所吸引,从而落入西方意识形态战争的陷阱中。因此在高校中开展思政教育、熏陶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结合之后能够充分体现出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从近处看,课程思政能够帮助大学生抵御诱惑,准确辨别各种错误的思潮,保证自身前进方向的正确性;从远处看,课程思政帮助大学生形成的价值观能够对学生步入社会之后一生的发展做出指导,使其意志、心理、情感、性格等方方面面都能够符合社会价值观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出人格健全完善、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人才[1]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使命分析

(一)充分发挥英语专业教育的德育作用

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府,高校应该承担的任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教学,更应该包括对学生人格品性方面的教学,教导学生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固然在英语专业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这门语言,让学生能够掌握它,并且使用它与国际友人进行交流。但是英语本身背后是有丰富的文化作为支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授作为语言的英语,还应该教授作为文化的英语,从文化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这一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容是不谋而合、有很大的重叠之处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方面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一方面联系时代和现实,让英语专业教学时刻紧跟时代,对学生的德行发展做出规范性引导[2]

(二)引导学生采取批判性的眼观学习西方文化

东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比较大的差别,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的工业革命以及文艺复兴等运动,导致西方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科学发展上都大大领先东方,这一变化导致了东方各国对西方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学习和引进,我国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我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和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西方的许多文化和意识形态并不适合我国国情,甚至为了影响我国、遏制我国,西方不断在意识形态上对我国社会做出干扰和感染。由于大学生对于各种不同文化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自身又缺乏鉴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大学生是极其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侵蚀的一个群体,而这一现象在英语专业中又极为明显。所以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应当认识到这一现象并做出积极的应对,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甄别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引导学生能够自觉采取批判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接受积极向上的文化、拒绝堕落片面甚至迷信的文化

[3]

(三)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才能拥有长足的底气与自信,中华民族作为唯一存在了五千年而不朽的民族,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中国想要发展、实现复兴就必定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找出路。因此拥有文化自信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拥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互相冲突的,相反学生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应当将其与我国的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在鉴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程度。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这一内容为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学习和认识西方文化。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开展大学英语专业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同时受到我国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对我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认同感受,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4]

三、在英语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是非常热门的专业,从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也几乎遍布各行各业,包括教学、管理、文秘、翻译等等,当这些学生在学习或者工作中使用英语时往往会无意识地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印象概念股。如果高校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时依旧专注于听说读写等技能,而不考虑思想教育,那么迟早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由于英语的特殊性,该专业学生所接受到的思政教育相较于其它专业无疑处于劣势。

第一,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为了更加还原真实的情景,教材中选取的素材往往来自于真实的西方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而这些素材中通常会大量蕴含西方的文化元素,相对应的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则基本处于缺失状态。例如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教材中通常会对西方的历史、社会、文化、习俗、政治、经济、教育等进行或多或少的教育,诚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英语和西方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但是这种做法造成的西方文化大量充斥学生的眼球、中国文化则几乎无表现之地必然会造成我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产生[5]。第二,思政教育需要教师拥有比较强烈的意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扎实的教育知识储备,但是很显然我国高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一方面,英语教师本身就处在不断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比较的夹缝中,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没有掌握好分寸,则势必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偏颇,造成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和真实。另一方面,现阶段高校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机制往往将目光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上,而并不关心教师的德育能力,这种评价机制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实践,导致教师表现出不重视德育的态度[6]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无论是为了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效果,还是为了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高度,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专业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如何建设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

(一)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

大学英语教师要明确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绘制“路线图”,确定“任务书”,列出“时间表”,将文化安全建设看做大事要事来办,提升重视程度才行。尽管相比较于中小学教学,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教师的带领和师范依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英语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势必要求教师首先引起重视,从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开始,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为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思想教育是上流的,知识技能教育反而处在次要地位。如果教师缺乏立德树人的恒心,无论教师的知识储备多么丰富、教师的课堂多么热闹风趣,学生依旧学不到获取知识的核心与方法;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在思想上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让学生意识到英语专业的意义、学习英语的意义、乃至人生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学生自然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莫大的兴趣,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学习,而且会在课外展开充分的自主探索,并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7]

(二)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甚至是冲突的,而历史与理论已经证明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相较于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是具有优越性的,所以教师应当以这一差别为立足点,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并且进行适当的拓展,通过对课本中出现的关于西方制度等方面内容的剖析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进行对比,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发光点,这一点是无可辩驳的。教师在教授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客观的立场,既阐释西方各种风俗文化的意义和背景,又让学生能够以中国文化为荣[8]。例如在中国对于“6”或“8”表示吉利,是“六六大顺”的表示,人们常用“666”来作为口头禅,是在称赞对方,但是在西方文化中,“6”却被认为是一个不完美的数字,甚至说“666”是一个非常邪恶的数字,因为圣经中对“7”很是赞赏,是上帝的节日,在圣经中666是撒旦的代号,666是基督教中的恶魔数字,圣经的启示录第13章18节中说到:“this calls for wisdom,I fan yone has sinsight,let him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the beast,foritis man'snumber.His number is 666.”,这就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任何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形成都是在磨练中成型的,任何意识形态都有着基础事件和文化,不是要去歧视某一个文化,而是要去尊重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了解差异,具有判断性思维去看待。再例如接受到了被人的夸奖,中国人很很谦逊的表达“哪里哪里”,这代表着国人思想中的谦让、礼貌、不狂妄自大的精神文化,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文化,而西方人用英文回应则通常会用“thanks”,直截了当的接受夸奖,两者是不同的处事之道,两者各自有文化差异所造成,难分对错,任何事情不辨不明,只有辨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是最好的文化安全措施。

(三)组织建设本土化英语教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世界影响力的提升,我国已经开始了逐步推进“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作为国际交流使用的主要语言,英语将在这一战略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势必需要承担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推动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深度和广度。为了培育出能够满足新时代需求的英语人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应当从教材着手开始改革,设计出更加本土化的英语教材,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让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我国本土文化的熏陶下学习英语、应用英语,并借此教材提升英语专业人才的传统文化素养,让他们对我国的历史、典故、地理、文学、制度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从而改变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多于中国文化的怪象,并且使学生能够在向世界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时能够游刃有余,用英语这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9]。例如开发“中华文化英语说”板块,用英语来说一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卧冰求鲤”、“田忌赛马”、“孔融让梨”等用英语翻译,用英语来讲中国故事,再例如引进《中国日报》英文版,它是非常好的既能够学习英语,又能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

(四)引入多元化西方文化渗透

英语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从小就将学生送进英语补习班,学校要求学生通过四级或六级毕业证才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文化节日受到人们追捧,学生对参与圣诞节、万圣节等更有兴趣,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教材中通常会对西方的历史、社会、文化、习俗、政治、经济、教育等进行或多或少的教育。诸多因素下,都导致学生逐渐变得崇尚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都是好的,都是优秀的,都是优于中国的,开始崇洋媚外,开始让主观情绪左右了自己的思考,甚至发生留学学生杨舒平演讲中说:“I grew up in a city in China, where I had to wear a face mask every time I went outside, otherwise, I might get sick…………the air was so sweet and fresh, and oddly luxurious”(我在中国的一座城市长大,在那里我只要出门就必须戴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美国的空气是多么香甜清新,有种奇异的奢华)。

事实上,任何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形成都是在磨练中成型的,任何文化与意识形态都有着优缺点,引导学生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去看待西方文化,看到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优点,也看到西方文化上的缺点,改变学生一味崇拜的思想认知。要明确的是,这一点并不是抨击西方文化,而是将真实的西方文化样貌去还原。教师为达到这一点,拓展教材,在西方文化渗透方面,可以引入多元化西方文化。例如在讲解英语国家的国情时,教师就可以以英国国情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自行查找资料的方式讨论英国的殖民扩张历史、冷战思维和干涉主义等。在讨论这些西方制度的同时,教师适时为学生介绍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基本制度,从而向学生证明我国制度优越性。例如做一期专题的“种族歧视历史和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弗格森及巴尔的摩地区因种族摩擦而引起的暴乱,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再次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目光,种族歧视在美国其实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文化现象,其前身可追溯到18世纪,文化传播延续至今,劣根仍然存在,带领学生观看有关种族歧视的纪录片资料或者影视资料,比如《八恶人》、《第十三修正罪》等,同时适时给学生介绍我国的民族和谐发展基本制度与现状,我们从小唱到大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中国文化是百花齐放的,是具有非常强包容性的,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五)融入到社会国际热点时事,渗透思政教育

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下,要在课程教学的环节中渗透思政教育,对于高校英语专业来说,国内外热点时事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引导学生从学生视角转变为社会主人翁视角,关注全球发生的热点时事,每一个热点时事都是政治、社会、法律、军事、民生等重大要素的体现,甚至是多个要素的糅合,教师在带领学生关注这些事件的时候,有意识的让学生思考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让学生以一个健康、正确的观念去看待任何事物,学会独立思考,逐渐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政治、社会、法律思维,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社会关系、国际关系,不再“人云亦云”,这样不仅教导了学生健全的英语知识,同时也渗透给学生渗透了思政教育。

可以是阅读与之相关的英语文章,也可以是以此为主题展开英语写作,都是很好的展开途径。例如就西方媒体报道我国新疆棉的文章拿出来读一读,看看西方媒体是如何诋毁我国的,结合正确的资料情况,揭示西方媒体不实报道的丑陋面貌,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例如阅读“中国吊销BBC在中国的落地资格”的官方发表声明,学习官方发文中不卑不亢的语气和精神,例如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让学生写一写疫情下的感受,写一写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事实,既让学生提升了英语写作能力,也让学生提升了家国情怀,感受我国“以人为本”的大爱精神,再例如就最近的“俄乌战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阅读一些有关于俄乌战事的各国发言和媒体声音,让学生从所有的媒体发生中去判断、去分析,对俄乌战事秉持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六)加入中西方文化碰撞教育

上面第二点说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学会辨析着看,这一点更加深入,当中西方文化出现碰撞的情况,怎么去看待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呢?学生在价值观的思考中、思政元素的渗透中、自我价值的追寻中,会产生对中西方文化矛盾进行思考,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正视并且有效思考中西方文化的矛盾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少不了以美剧、英剧等为载体来学习,美剧英剧中动辄出现轰炸白宫、讨论人性、讽刺政治等镜头,更容易出现血腥、暴力、色情的镜头,而中国电视剧对于血腥、死亡场景、性器官暴露等都不会出现,对同性恋、青少年犯罪、政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严格要求,随之产生一种“思想风潮”,一些学生认为美剧英剧是艺术表现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反映,而中国电影电视剧非常保守,就电影本身来说,美剧英剧的镜头更加刺激,更加吸引年轻人。另外再例如美国崇尚自由,可携带枪支,而中国重视安全,严禁携带枪支,这些都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再例如西方对新冠疫情采取逐渐放开的防疫策略,说法是自由最大并且新冠疫情死亡率得到了控制,而中国依旧采取严格防疫的措施,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概念,这都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那么教师可以以此为主题展开一场辩论赛,比如“电影艺术性追求的限度哪里”、“自由是否有代价,当自由和安全矛盾你会选择哪一个”,《防疫是放开还是严控》等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赛或主题演讲,将中西方文化的思考点讲解个给学生。事实上,电影电视剧作为一种影响力深远的教育方式,对国民的三观有较强影响,国家势必要考虑到电影内容对于观影群体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美国电视剧电影动辄出现轰炸白宫、讨论人性、讽刺政治等电影内容,弊端很明显,就是社会引导力缺失,社会不安定现象频繁发生,而我国对电影艺术限度做了严格要求,但社会负面影响较少,社会秩序。另外,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来看,中国结合了疫情现状以及国家状况,新冠疫情对老年人仍有较大威胁,防控措施仍是严防,丧失了一定自由,但是却换来了绝对安全,换来了和父母、爷爷奶奶和睦相处的机会,提问学生如果放开,那是否做好了和长辈至亲分离的准备,是否能感受那种痛苦,让学生理解我国防疫政策,提升家国情怀。

(七)打造建设第二课堂

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中,尤其对于思政教育来说,当把课堂思政融入于高校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为学生们打造出一个第二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将课堂上吸收到的知识转化为行为与活动,从而使思政教育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内容应当牢牢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包括但不限于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例如教师结合英语专业的特点带领学生对高校所在地的一些景区标志语翻译进行调查,将英语知识和我国的地理、景点等结合起来;或者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访问军区等一系列活动,并且利用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开展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英语等,通过实打实的社会实践熏陶学生的品格,锻炼学生的意志[10]

五、结束语

学校要求学生通过四级或六级毕业证才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文化节日受到人们追捧,学生对参与圣诞节、万圣节等更有兴趣,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教材中通常会对西方的历史、社会、文化、习俗、政治、经济、教育等进行或多或少的教育,等等,多种因素下,西方文化对学生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而英语专业学生的素质关系到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对待英语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在开展知识教育的同时严格落实思想教育。同时高校需要意识到仅仅靠传统的思政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新时代的教育目标的,必须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的专业课教育中才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全方位的熏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徐青,鲁亦斐."课程思政"视域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大学:思政教研,2021(3):2.

[2]王晶."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5):2.

[3]朱文佳.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第四单元为例[J].文教资料,2021(23):4.

[4]崔永光,韩春侠.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与实践研究——以专业核心课程"英语精读Ⅲ"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2019,7(2):6.

[5]周蓉蓉,张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8(2):4.

[6]孔宝兰.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课教学中的途径探究[J].校园英语,2020(27):2.

[7]袁晓玲.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渗透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20,033(008):159-160.

[8]张奂奂,张殿恩,张增田,等.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课堂话语分析的视角[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36(1):7.

[9]王卓,杜晓楠.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与课堂实践——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J].文教资料,2021(19):3.

[10]汪剑.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使命与担当[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9):2.

刘建平,1980年生,女,汉族,籍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硕士学位,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美文学 0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