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体育建筑无障碍疏散设计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2

大型体育建筑无障碍疏散设计策略研究

任钰 靳川

任钰 14010519970309252X 靳川 370212199503311531


摘要:现代社会对无障碍群体包容性渐强,无障碍群体逐渐开始高频出入于体育建筑。但是大型体育建筑火灾与踩踏事件发生几率大,危害性强,为了解决体育建筑无障碍安全疏散,分析了体育建筑事故类型及特点,列举了体育建筑无障碍安全疏散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对应的无障碍疏散设计策略,为体育建筑无障碍安全疏散提供切实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建筑;无障碍;安全疏散


项目名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和冬残奥场所人员疏导技术与残障人群协助系统》

所属项目编号:2020YFF0304900

引言

现代体育建筑规模日渐庞大,功能性也不再单一而是趋于复合化,利用率越来越高。且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残奥会的举办影响着体育建筑对无障碍群体的包容性也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体育建筑一旦发生灾难,无障碍人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因其行动不便在应急状态下的安全疏散中会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从而导致人员伤亡与社会财产的巨大损失,若灾难发生在大型国际体育活动举办的时机,会对国家与政府单位造成不良的国际社会影响。

1.大型体育建筑事故类型特殊性分析

1.1火灾事故分析

火灾是体育建筑事故中危害极大的事故灾难。体育建筑因其内部音响与照明设备线路繁多,用电荷载大,临时性人员密集,观众座椅与运动器材都以易燃材料为主,导致火灾发生的诱因很多,所以极易起火;且常见的体育建筑空间尺度大,屋顶与外立面幕墙大多用钢结构体系,耐火极限相对较低,火势蔓延速度快;如果火灾发生在体育馆观赛中心区域,上升的烟气还会对屋顶结构造成软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屋顶倒塌造成其他事故伤亡,会给救援行动造成极大的困难,无障碍群体在突发状况下不便的行动力就需要更加有效率的安全疏散策略。

1.2踩踏事故分析

体育赛事大多激动人心,部分运动迷因为赛事结果等事件影响了情绪从而发生过激行为会造成人群骚乱,局部骚乱最终有可能导致大范围人群骚乱,进而导致人员踩踏事件。且事故的相关性和灾难的继发是体育建筑事故的重要特点,火灾情况下也极易引起踩踏事件。因为体育建筑内部空间纵横交错,线路循环且空间类似所以人群在其中容易迷失方向,在应急状态下人群容易惊慌,也很容易发生人流疏散交叉,造成疏散通道和节点堵塞、踩踏的事故,进一步影响了安全疏散。由此可见无障碍群体在疏散过程中也很容易影响到其他人群疏散或者被其他人群疏散不畅所影响。

2.大型体育建筑无障碍疏散存在的问题

2.1无障碍疏散流线与标识设计欠缺深化

常见的大型体育建筑缺乏单独的无障碍疏散流线,导致无障碍群体在应急疏散时与其他群体交叉疏散,影响整体疏散进度;部分体育建筑无障碍疏散流线与其他群体疏散流线独立分开,但是没有明确的标识体系来引导人流,导致无障碍群体误入了其他群体疏散线路再折返继续寻找无障碍疏散出口的问题,进而导致疏散人群慌乱与交通空间堵塞;部分体育建筑首层与二层都与室外无路障地直接相连,便于无障碍群体疏散。但是因为缺乏标识系统的引导,且首层部分空间类似地下或半地下空间,首层人群在疏散时会误以为自己在地下所以还会继续逃往二层方向疏散而不是直接从一层疏散出口逃生,二层人群在封闭楼梯间也会被误导为还需要继续通往一层才能找到安全疏散出口,造成人群对冲疏散与心理惊慌,进而导致踩踏事件。

2.2无障碍疏散设施有待精进

部分大型体育建筑在各层看台都设置有无障碍坐席,且首层与二层都有连续的无障碍疏散线路,但是在三层及以上没有设置在应急状态下的无障碍疏散设施。由于我国标准规范的限制,应急状态下除了消防电梯外其他电梯都会因断电而无法使用,导致无障碍群体只能通过消防电梯疏散或者人员辅助疏散,这就会造成消防人员的救援时间被拉长,且人员辅助疏散在类似冬残奥会大规模无障碍群体需要疏导的情况下也会是阻碍其他群体疏散的一大困难。

2.3无障碍疏散的人员辅助管理还需强化

不论是火灾还是踩踏事故都是人为疏忽或者挑衅因素引起,所以加强人员管理把事故诱因扼杀在摇篮里是重中之重,其次在事故发生时不论是事故平息还是人员疏散都需要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和引导。但是大型体育建筑容纳的人员数量庞大,空间跨度大,体育赛事具有临时性所以工作人员大都靠临时调度缺乏解决应急状态的经验等都会给工作人员的救援组织行动造成很大的困难。

3.大型体育建筑的无障碍疏散设计策略研究

3.1 无障碍疏散流线与标识结合深化

为了避免疏散过程中人群交叉疏散导致堵塞,无障碍群体疏散路线建议通过标识系统来与其他群体区分。基于建筑中各空间点位到安全疏散出口所用最短时间疏散与不产生层与层、无障碍群体与其他群体交叉疏散的原则,进行标识系统的设计;标识系统需要将无障碍群体与其他群体同时进行设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其他群体疏散不畅影响无障碍群体疏散;标识系统必须具有连贯性,即标识引导必须从建筑内每个无障碍坐席都能完整没有中断与误导地到达安全疏散出口;标识系统需要在地面、墙体与室内顶部空间都设置引导标识,两种群体疏散线路的地面标识优先考虑使用不同颜色大面积平铺与明确表达功能的图案标识加以区分,这样减少占用疏散空间,也满足了在非应急状况下两种群体的共用性原则,利用图案的原因在于部分群体有视力或者文字不通的障碍,如盲人与外国友人;两种群体分别靠墙面的一侧疏散,为了满足轮椅通行,无障碍群体疏散线路颜色平铺的宽度不小于1.8m;由于疏散时人流密集,且部分空间应急情况下由于断电无法识别地面标识,需要在墙面上设置断电时仍可以正常使用的应急灯带,应急灯带也应是连续的,应在两种群体疏散的每一侧墙面均有设置,且颜色与地面标识颜色一致便于引导,应急灯带在其他群体疏散一侧的墙面设置距地面高度宜为1.5-1.7m之间,在无障碍群体疏散一侧的墙面设置距地面高度宜为1-1.2m之间;转角处宜设置顶部应急灯配合明确表达功能的图案进行疏散引导;标识系统在建筑出入口需要设置简洁明确的信息说明,保证人员对建筑内部标识有系统的了解。

3.2 加装/加建无障碍疏散设施

对于二层或三层及以上的观众看台没有设置应急情况下的无障碍疏散设施的情况,还有具备一定行动力可以自主进行疏散的无障碍群体,有以下几种辅助无障碍群体逃生的方法。

  1. 设置避难区域

为了便于救援行动的进行,避难区域需要设置在交通空间附近,且需要采取严格的防烟、防火、防高温的建造措施,还需要在区域内设置必要的通讯设备,便于消防人员营救。

  1. 建构大梯井楼梯间逃生系统

如果建筑内部有足够大尺度的梯井空间,则可以加装梯井间下坠式缓降的逃生器,逃生器一边的扶手需要设计成活动式,以便于翻转到楼梯平台下方进行降落。

  1. 带有逃生扶手的楼梯间逃生系统

如果建筑是已建成或者没有多余的空间设置避难区域或大梯井逃生系统,建议可以在已有楼梯间加装逃生扶手。此设施不会单独占用空间,只是将逃生扶手替代普通扶手即可。

  1. 螺旋滑梯疏散系统

如果建筑有尺度足够大的中庭空间,可以考虑设置螺旋疏散滑梯,这种滑梯会占用很大的空间,但是结合室内各层空间与装饰设计,如果造型美观,也会成为体育建筑的一大景观特色亮点。为了防烟防火,螺旋滑梯除了出入口需要连接室内外平台的其他空间需要封闭,且滑梯上半部分需要透明材料来建造,便于救援人员知晓滑梯内部疏散情况。

  1. 以支撑轴为中心的疏散滑梯

与螺旋疏散滑梯不同,以支撑轴为中心的疏散滑梯占用空间更小。一般设置在建筑已有交通空间附近,在设计建造时,需要保证支撑轴的结构稳定性,支撑轴与地面的连接件需要事先预埋或焊接来保证后期的安全使用。

  1. 坡道

坡道的设置可以使无障碍群体自主地进行疏散,而且可以有效避免与其他群体疏散流线交叉等问题,但是由于体育建筑层高较高,用于疏散的坡道也需要长距离坡道才能满足规范,所以需要占用建筑外部很大的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坡道的设置是否会破坏建筑造型与周边环境。但如果坡道与景观结合还可以为体育建筑附加游弋功能。

3.3人员辅助无障碍疏散

事故发生前的预防辅助和事故发生后辅助引导疏散都是无障碍疏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火灾预防需要在用电荷载大的设备间加强监管力度,这就需要配备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巡回监测是否会有火灾发生的危险信号。对于人员冲突踩踏事件,需要分区设置监管人员观察人群冲突动向,及时解决冲突,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对于事故发生后的人员辅助疏散,需要在人群进场馆前采集到无障碍群体信息,包括无障碍群体病症与坐席位置等详细信息,并与无障碍群体取得联系告知其在应急状态下所需要的配合工作,在观演时要在无障碍群体坐席附近配备针对性辅助疏散的工作人员以备事故发生时紧急疏散。另外,辅助人员雇佣方需要每年都对避难计划进行改进研究,并组织工作人员定期演练,检验效果。

4.结语

大型体育建筑由于事故发生造成的损失巨大,所以不论新旧体育建筑,都需要基于特定建筑的空间特征将无障碍安全疏散纳入到建筑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除此之外,还需要工作人员的持续维护和配合才能保证无障碍安全疏散过程的有序进行,大型体育建筑的无障碍安全疏散将会持续成为建筑界讨论的焦点。


[1]林峰. 体育场馆的安全疏散设计探析[D].重庆大学,2013.

[2]宋波,陈芳,苏经宇.地铁应急疏散标识系统优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05):504-510.

[3]于水军,谢高超,潘荣锟,贾海林.建筑火灾中残疾人安全疏散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04):141-143.

[4]邢烨炯,万杰.兼顾弱势群体疏散的楼梯间无障碍设计研究[J].住宅科技,2017,37(11):21-24.DOI:10.13626/j.cnki.hs.2017.11.006.

[5]蔡山涛.康复医院紧急逃生装置——多层建筑逃生滑梯研究与应用[J].建设科技,2009(2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