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结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浅析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结合

张召兴

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安庆 246000

【摘要】在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土地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个性独特各不相同民族服饰,舞蹈服饰文化也源远流长,而民族性服饰是最能体现中国服饰文化精髓的。本论文体现的是民族民间舞蹈丰富多样,舞蹈服饰也千姿百态,而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舞蹈服饰,既与舞蹈交相辉映,又成为中华服饰最宝贵的财富。民族舞蹈服饰是民族服饰艺术的再现,它反映出不同地域特色、民俗习情、宗教信仰等。

【关键字】舞蹈服饰,民族舞蹈,艺术结合

第1章 舞蹈服饰的概念

1.1舞蹈服饰的定义

“舞蹈服饰”--是一个具有一定限定性的名词,它将服饰界定在舞蹈这门艺术的范畴之下,这也就决定了舞蹈服饰的独特性。无论舞台服饰如何变化,都离不开民族民间传统服饰的基本形态、装扮观念和搭配习俗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总之,舞蹈服饰是民间服饰艺术的再创造。

1.2舞蹈服饰的组成

舞蹈服饰是服饰中的一个特殊部分。舞蹈服饰是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舞蹈表演时所穿的经过艺术设计、修改、加工的服装、鞋帽和配饰等。舞蹈服饰不单指舞蹈表演者的身体着装,它还包括多式多样的辅助性手持道具,如剑、鼓、手绢、灯笼等。

舞蹈服饰若要细分,可分为头部服饰:巾、冠、帽等;脚上服饰:鞋、靴、履等;躯体服饰:群、裤、坎肩、长衫等,同时还包含了对舞蹈表演者从头部、面部到整个躯体所进行的修饰和装扮,比如发饰、化妆、配饰、颜色和图案纹样的装饰等。

第2章 舞蹈服饰的起源

2.1原始舞蹈配饰的来由

最早的舞蹈服饰并不像现在的民族舞蹈服饰那样复杂,多层次。原始时期的“舞蹈服饰”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舞蹈服饰,而是是原始人类人体的装饰和有实用性的身体保护。原始人类多用油和灰图在身上以御寒,或用牛粪和灰涂在身上防蚊患。人类在与野兽进行殊死搏杀时,他们模仿野兽的摸样进行简单化妆,身披羽毛或兽皮,用此迷惑鸟兽,近距离捕捉。在经过惨烈的战争打败禽兽,掠取到食物、工具、领地等更多的战利品时,为庆祝胜利,边叫边跳。在这种实用性得到满足的同时原始人类会出于审美或图腾崇拜祭祀的需要,来进行一种自己认为美观的装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和配饰。

2.2舞蹈服饰萌芽于宗教舞蹈

最初的舞蹈服饰造型特征产生于原始宗教舞蹈活动。原始宗教舞蹈中,由原始人类自己装扮成鸟兽形象用巫术形态舞动,为庆祝或为膜拜,从而形成简单、原始的舞蹈服饰造型,这种最初的舞蹈服饰造型具有简单、模拟、写实等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思想、智商的提高,审美观也在随之提高,对于装扮、用具、服饰同样有了更高要求,舞蹈服饰也随之美化。在原始舞蹈服饰的特征上演变升华服饰造型,形成了现在的拟装舞蹈服饰、抽象舞蹈服饰、写实舞蹈服饰、民族舞蹈服饰等服饰造型。


第3章 舞蹈服饰在民族舞蹈中的作用

3.1舞蹈服饰凸显民族特色反应生活

在少数民族中,将现实中的服饰直接或稍微加以修改便运用于舞蹈的民族有很多,例如傣族。傣族女子常穿筒裙,其色彩鲜艳斑斓,犹如碧水、蓝天、彩虹等。筒裙空间狭窄制约了膝部的动作,所以傣女步态内八字,行走时出现优美的“三道弯”。傣族筒裙服饰入戏,既表现浓郁的民族特色,也对舞蹈风格起了直接影响。

傣族舞蹈《竹舞》中的舞蹈服饰最接近于生活服饰。一身翠绿,筒裙下稍加裙摆,裙摆从小腿到脚踝,上身是简单的小背心装饰少些亮片。

3.3舞蹈服饰提高舞蹈表现力

畲族舞蹈大多由畲族祭祀性舞蹈和习俗性舞蹈进行继承改创形成,畲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是“踏、步、蹲”,舞蹈主要由手势、独脚、抖肩、翻滚、旋转等基本动律组成,平稳矫健、庄重大方、温馨、灵活是畲族舞蹈的主要风格。在畲族舞蹈中道具的使用也多采用它特有的物品,如庆祝丰收的《踏米筛》则运用了日常生活用具筛子,筛子是专用于筛选粮食谷米的过滤容器。该舞中筛子周边镶有黄色亮片和铃铛,随舞蹈动作的震动,铃铛会发出富有节奏而悦耳的响声;亮片在灯光的照耀下也变换颜色闪烁,加强舞台表现力的同时也加强了舞蹈的活跃性、灵巧性。还有《龙伞舞》是在《龙头舞》中伴随鼓点配合龙头左右自由穿梭的跳跃的舞蹈,动作轻快,手持道具。

第4章 舞蹈服饰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

4.1颜色在舞蹈服饰中的运用

民族服饰中的式样、图案、纹样、颜色都蕴含着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等信息。不同民族的舞蹈服饰也各不想相同,相差甚远。如凉山、黔西一带,男子在跳民族舞蹈时通常身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窄袖和褶皱都是这一带民族舞蹈服饰所特有的。回族的舞蹈服饰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样式为无檐小圆帽,颜色以白色为主,也有戴黑色的。这种小帽几乎成了回族的一种标志性符号,便频繁地出现在回族舞蹈中,成为回族舞蹈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2舞蹈服饰中图腾的运用

如果在民族舞蹈中要表现对神灵、自然、祖先或英雄的膜拜、崇拜之意的话,民族舞蹈服饰上多会出现动物的纹样,这属于宗教上的信仰信息。这种信息在舞蹈和舞蹈服饰中得到表现和传递。如蒙族崇拜狼、汉族崇拜龙、傣族崇拜孔雀等。在这些民族的舞蹈服饰上,诸如此类的纹样图案是层出不穷的。

牛耕改善了苗族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苗族的农业效率,给苗族农业劳动带来更多财富。苗族把牛角形象作为装饰纹样,大量运用在服装的织绘绣染中为表达苗族对牛的崇拜感激之情。同时根据牛角形状制成“银牛角”作为头部装饰。这种装饰具有宗教祭祀、祈求财富的象征意义。 苗族女子在节日和重大活动中中都会戴银牛角头饰,逐渐演变成苗族的一种节日习俗。

4.3舞蹈服饰的发展与创新

民族服饰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但无论如何创新发展都要遵循一点“万变不离其宗”。

这时的舞蹈服饰为了加强视觉效果,需要将民族盛装原生的配饰穿戴体系打散、重组,其中最具民族服饰特色的元素,例如款式、装饰、图案纹样等,让民族舞蹈服饰成为民族舞蹈的一种新语言。

初版舞蹈剧目《饰韵》中以贞丰地区布依少女的装束为原形,上装为白色带条纹斜襟式宽松上衣,围腰和裤子为黑色发亮棉土布,裤形宽大而厚重,遵循了布依族原生态服装宽大而笨重的形式。同时,裁去衣袖突出手臂动作,上衣修裁为斜肩紧身背心,下装是直筒和体长裤。以简洁、短小、色彩明快的形式表达出布依少女的含蓄和柔美,加强了舞者的形体表现力,同时更艺术化了舞蹈服饰的设计,完成了一场全新的舞台诉说。

剧目《甩手帕》中把苗族女子衣服原型服装做了消减改型,使原本宽而长的衣袖缩减成坎肩,凸显出了舞者手部动作技巧及其表现张力。总的说来这种“化散为整”是在尊重其民族盛装的原有风格特点上进行简化设计的。少数民族中常见的银饰、绣片、蜡染、扎染、皮毛、重彩等各组成不同系列的服饰,这些民族服饰不论是传统工艺还是地域特色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创新于现今舞蹈中,组成了各民族独特风格的民族舞蹈服饰。

结 语

从原始到现在;从创造到创新;从生活到舞台;从服饰到舞蹈服饰;从民族的独特到艺术的升华……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演变与结合,而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就是最完美的艺术结合。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不仅不可分割还要同为一体的延续下去,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民族舞蹈服饰给民族舞蹈带来强烈而又华丽的渲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艺术的体现也是艺术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舞蹈服饰论》 张婉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 《中国舞蹈服装设计师》张婉麟 朝春启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3. 《中国服装史》 华梅 北哀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4. 《服饰与中国文化》华梅 北哀人民出版社 2001

  5. 《中国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李华 东方教育出版社

  6. 《中国舞蹈史》孙景深 北京文艺出版社 1983

  7. 《原始宗教舞蹈与舞蹈服饰萌芽》张碗麟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8. 《中国衣经》杜枉洲 缪良云 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召兴(1990-)男,山东聊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黄梅戏。联系地址;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龙狮桥乡置地皖江府;电话;1785560818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