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3

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刘柳丹

中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委员会党校 广西 罗城 546400


[摘要]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地区。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村民们收入的新增长源。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主要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意识淡薄;公共基础设施薄弱,配套不完善;优秀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较

低;追求短期效益,缺乏科学管理及统一规划等方面制约因素。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遵循突出地域差异,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旅游配套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规划,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引言: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明确提出要在边疆民族地区闯出新路子,促进其高质量发展,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应基于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包括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等,通过产加销、农文旅融合,壮大乡村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大价值。[1]因此,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研究与探讨,对于加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民族地区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调研,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又强调乡村振兴同样不能落下任何一个民族。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脱贫攻坚是重要任务。2020年12月,《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出台,其中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的脱贫攻坚成果的进一步巩固与拓展进行了强调,要促进脱贫地区进一步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度贫困地区持续脱贫占据着重要地位。[2]目前,我国很多深度贫困县都处于民族地区。因此,我国脱贫攻坚战主要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打响。[3]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民族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十四五”规划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进行了重点强调。根据党中央的科学决策部署可以了解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振兴的重要途径

民族地区多处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交通设施也并不完善,现代化规范化的普通产业很难在此立足。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独特民俗、民风,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利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4]民族地区的产业大部分是以农业为主,还有的就是旅游业和手工业。民族要复兴,乡村振兴与产业兴旺是重要的基础与关键。乡村旅游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充分挖掘农业产业价值,有助于民族地区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带动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稳定发展。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十四五”规划提出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主题,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路线,全面推动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目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主要矛盾。[5]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任务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6]旨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其中的关键。比如,在乡村旅游产业中,如果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同质化、单一化,将不能满足旅游群体对高品质旅游的实际需求,影响旅游群体的旅游体验。[7]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让旅游群体具备较好的旅游体验,实现高质量的旅游供给,实现对供需矛盾的有效解决,并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求相一致。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应在特色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将民族地区的优势充分发挥,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民俗、文化、历史等供给产品,有效避免同质化、低端化,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前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欠缺品牌意识

产品定位在乡村旅游建设中至关重要,但很多乡村旅游项目都并未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8]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有景区景点,有种植养殖,有餐饮住宿,有休闲度假,有吹拉弹唱,有吃喝玩乐,品类众多,但是形成品牌的却是微乎其微。千村一面的农家乐居多,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都是提供游泳、烧烤、垂钓、采摘等为主的基本服务项目。这种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游客的重游率低,会造成“农家乐”彼此间竞争更加激烈,增大了市场风险,不仅制约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还会导致有些地区效益下降。

(二)公共基础设施薄弱,配套不完善

一是道路狭窄,较多民族地区乡村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位置偏僻,通不进大巴车,甚至自驾游的小车都难会车。二是接待能力不足。乡村景区能接待容纳的游客住宿数量不多,严重缩短了旅游者在景区的逗留时间,无法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是旅游景区(点)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旅游厕所”,在日常管理、清扫、维护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卫生状况糟糕。此外,停车场、观景台、旅游标识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的建设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滞后,相对混乱,距离智慧乡村旅游的建设还有很大差距。交通设施的不完善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旅游者难以进来,虽有优质资源但是无法更好地向游客展示,制约活动的开展。另外配套接待设施的缺乏,游客的住宿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因此留不下游客,导致游客逗留的时间被缩短,无法完成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达不到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

(三)优秀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较低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是一些个体老板,缺乏专业系统的旅游管理知识。而且从业人员的主体多是依靠当地在家的老百姓,此外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比较多,在家的村民多是文化水平不高,都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服务培训,旅游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另外一方面,有关部门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不足,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以及规律等欠缺全面的认识,不能给予旅游经营者更多更好地指导,旅游经营者只能依靠自身的能力,往往凭经验办事,不能对企业进行很好地规划,影响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追求短期效益,缺乏科学管理及统一规划

一是缺乏相关的管理办法或条例。目前,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处于探索阶段,还末建立有完善可行的管理机制,乡村旅游经营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能有章可循,游客的权利与义务也得不到保证,行政部门也欠缺合理的管理机制进行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这些问题导致乡村旅游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的混乱状态,不利于乡村旅游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经营者的无序进入能力没有一定的保障,开发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行政部门无法可依,只负有监管责任而无处罚权力,无法处理市场中出现的乱象,难以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对乡村旅游的后续发展带来了阻碍。二是整体规划控制不足。乡村旅游区在总体规划上有所不足,开发模式以点式开发为主。经营者各自独立经营,产业规模小,产品单一,重复率严重,产品品位不高,产品生命周期短,缺乏对抗外界因素影响的能力。

三、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突出地域差异,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新时代背景下,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并不只是欣赏好山好水好风光,对当地民俗、历史、文化以及异地风情等也十分重视,想要体验不同的生活。[9]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资源,要善于挖掘整合本土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相融合,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融入旅游,提升旅游产品的意蕴和趣味,丰富消费者体验,促进深度游,起到了更强的消费带动作用,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如广西大化——以特色产业做实旅游产业链。依托红水河流域形成的库区水域基础和当地居民传统依水养鱼基础,围绕“渔”字做好文章。创建“渔乐无穷”田园综合体,以渔业文化为主,挖掘培育民族民俗文化、山水文化、节庆文化等特色文化,借助“美食驱动”战略的牵引带动,构建“点线面”特色景观体系,大力发展渔家乐、渔业观光、休闲度假、休闲垂钓、渔业体验等产业,全力打造可观、可赏、可游,宜居、宜业、宜养的乡村休闲胜地。如广西罗城——以特色文化写好旅游文章。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个(仫佬族“依饭节”),是“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初仕之地,“十四五”罗城将打造仫佬族文化与于成龙廉政文化相结合的古镇街区、“耕读”体验园、文化展示馆、研学基地等,将打造“中国仫佬之乡”“中国廉政之乡”文化旅游品牌。如广西宜州——以歌声唱响旅游主旋律。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每年都会举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届时歌如海,人如潮,以“歌”为媒,以“节”会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二)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旅游配套规格

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并进行快速便捷交通体系的合理构建,对乡村路网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尽力将各个景区与城市紧密联系,为游客提供四通八达的交通服务,强化公共服务能力。二要加强接待配套设施建设,按照“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机制要求,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建设完善一批旅游集散中心、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及停车场、自驾游营地、交通指示牌、旅游观景台和旅游步道等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和水平,不断提升旅游景区档次品味,才能让良好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吐露尊容,拔雾见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三要加大政府有关部门项目资源整合力度,做深做细“生态、休闲、文化”的文章,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此外,还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全力推进一批集观光、休闲、体验、科普、美食、运动、研学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性大项目。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各行各业的稳步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也应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其中要包含专业的旅游行政人员、旅游经营人员、旅游服务人员等等。对此,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组织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能力,更好地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力量。二是加强对旅游专业人员的引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许多的驻村工作队员及第一书记对农村的自身情况都有了很深的了解,抓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契机,引导驻村工作队员及第一书记加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队伍中来。另外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通过旅游院校的培养,引进专业人才的加入,如在公务员考试方面对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方面倾斜以及聘任旅游界精英等来解决乡村旅游人才的不足。

(四)合理规划,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旅游的发展依靠的是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以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效管理为前提,有针对性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在乡村旅游的产、供、销活动,要解决好乡村旅游的供需矛盾,遵循“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良性循环,不能只是一味的索取开发而不加以保护,否则到头来破坏了自然资源,只能是自食恶果。一是加强对旅游经营者进入的把控管理,要明确旅游经营者的开发经营管理能力是否符合相应的条件,对绿色产品、生态产品进行大力发展与开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要提倡与引导进行各种生态自然的、无污染的设施设备的合理使用。二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教育,促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游客的环保意识得到强化,促进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实施一定的处罚。三是更加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实现乡村旅游利益化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持续化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营效益进行有机结合,才能确保乡村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可以在旅游发展中得到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和实施乡规民约,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资源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EB/OL].http://www.gxzf.gov.cn/zt/sz/gxkcdy/yw/t8699426.shtml.

2[]黎杰松,李健江.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21(9):97.

3[]莫光辉.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多维精准脱贫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2):18—23.

4[4]穆艳,穆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业发展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2.

5[]黎杰松,李健江.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21(9):98—99.

6[]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6):795—802.

7[]于法稳,黄鑫,岳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经济,2020(8):27—39.

8[]谢珈,马晋文,朱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9(11):88—92.

9[]丁春文.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旅游文化的挖掘——以浙江省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9(3).

作者简介:刘柳丹(1981-04-)、女、仫佬族、广西罗城县人、本科、主要从事党校科研、教学、咨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