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1
/ 2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何馥恒

塔城地区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 新疆塔城 834700

摘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核心。通过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区域防洪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但在新时期,小流域综合治理同时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应该找准定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工作核心,以重点工程建设为龙头,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增强水土保持发展活力。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引言

水土流失问题是当前我国水土资源遭受威胁的一个重要原因,该问题的存在会造成水旱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会造成生态环境失衡,给经济和自然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国家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并将其纳入重点治理项目,同时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究科学有效和针对性强的综合治理模式,其中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就有着很高的推广价值,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成效,也能够给国家的生态文明战略目标达成奠定基础。

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点

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层受破坏,出现土层变薄和肥力流失等问题,从而给地区的农业活动带来威胁,也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制约生产活动与经济事业的进步。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方法就是选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策略,该治理方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综合性。水土流失的产生以及发展具备一定的规律性,想要防范和处理土壤侵蚀问题,就必须保证水土保持的持续性,同时要运用一系列的综合措施来构建完善化的防护体系,获得理想的综合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本身就强调的是综合措施与方案的运用,指出单一措施是无法奏效的,只有走综合治理的道路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社会性。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水土资源,而水土资源具备社会性,因此小流域综合治理也有着鲜明的社会性。对水土流失进行防范和治理不能够离开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要思考社会生活当中的多元要素,并调动社会力量做好共同维护与建设工作。三是公益性。小流域综合治理着重关注的是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也使其拥有了明显的公益性特点。而这一工作也应该纳入到国家发展计划当中,给予必要的国家资金投入。四是基础性。要促进经济社会的长效发展,必须明确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只有抓住这一基础平台,将其作为基本工作来抓,才能够切实提高智力水平,满足水土流失问题处理的要求。

二、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功能

不同于单一化的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具体的应用当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特别体现在:一是提高防灾减灾效果保护水土资源。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措施可以建设更加完善科学的水保工程,有效拦蓄径流,获得理想的缓洪削洪效果,保障防洪安全;坡面治理有助于保土蓄水,消除水旱灾害;沟道治理能够拦沙缓洪。二是促进水土资源培育。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推进在培育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能够增加水土资源,推动植被建设使得水土资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开发利用。三是优化生态环境。拥有良性循环特征的生态系统在受外部因素干扰之后可以借助系统自身调节功能恢复良好状态,保持动态平衡。但是假如超过了承载力的话,就会导致系统功能结构受破坏,此时就需要运用人工辅助方法促进恢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推动生态系统的重建以及有效恢复,使得整个生态系统逐步拥有自我修复能力,进入良性循环。四是改善生存环境。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除了可以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优化之外,还能够让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提升,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增进区域和外部的沟通互动,助推社会全面进步。

三、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有效模式

3.1生态防护型模式

生态防护型模式是当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当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模式,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整合工程建设措施与生态保护策略,开展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工作,秉持因地制宜的根本原则,打造生态防护型小流域,对地区的生态进行优化;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改造抚育人工树林,并对水保林进行有效培育,以便获得良好的生态防护成效。这种治理模式在重点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当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早期治理阶段就已然推广应用并延续到今天,在人口密集和水土流失严重,无法凭借自然恢复力顺利恢复植被的山地丘陵地区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这种综合治理模式主要是借助植被恢复和工程建设的方法,构建有助于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的防护林,对水土资源进行保护,迅速恢复植被覆盖率。从应用前景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智力模式在未来仍然在综合治理当中居于基础地位,且要巩固和保证水土流失的整治成果就要将这一模式进行优化和长效运营。

3.2生态经济型模式

生态经济型模式主要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植被建设,科学开发经济林果,有效处理面源污染这几个方面,其中最为根本的治理方案就是建设林草工程。这种治理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打造生态经济型小流域,落实农林复合性经营。在推动植被建设这一层面,尤其是要强化农田林网、滨湖沙地、低山丘陵地区植物的保护建设,扩大植被的分布范围;在因地制宜思想的引导之下对经济国林果进行开发,即引入具备良好适应能力,与本地主导农业发展相一致的经济林果。在其他方面要重点关注以下措施: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有效推动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建设工作;对农药化肥的用量进行有效调控,防治面源污染问题,加大对农田资源的保护力度,调整好本地的整体生态环境;有效整治坡耕地,完善配套设施,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有效调控,推动低耗低排和高效农业产业建设,使得农业产业发展不会影响到水土资源保持。这一治理模式更加适合用在低山丘陵区交通条件比较有利的成交小流域,可以将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应用和生态的保护结合起来。

3.3生态清洁型模式

生态清洁型综合治理模式是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当中运用广泛的和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工作是建设具备生态清洁特征的小流域,目的是对江河源头的植被进行有效保护,建设能够涵养水源的林木资源培养,水保林强化,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恢复能力,保持水土,减沙缓洪;对经济林地以及受侵蚀严重的劣地进行科学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从而减少山洪灾害;完善植物过滤带,进行截污导流;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建设打造特色果林;把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整合起,来配置完善的蓄水工程,对沟道进行科学治理,助推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对人居环境进行优化和改善。这种治理模式可以用在人口密集的低山丘陵人居环境,对保土区进行维护。这样的治理方法能够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保护,壮大特色产业,助推生态旅游等相关活动的开展,让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得到增长。

伴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生态建设的整体成效日益明显,水土流失治理也步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在探索水土流失治理创新措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综合环境,了解治理工作的实际要求。通过对大量的治理经验进行归纳分析发现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拥有极高的推广利用价值,秉持着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在探究治理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不同模式的特点以及功能作用,以便找到最佳治理方。

参考文献:

[1]袁帅.新沙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与效益评价[J].地下水,2018,40(02):194-195.

[2]郭钰东.武山县四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和成效初探[J].甘肃农业,2017(Z1):60-61+66.

[3]张超. 美丽厦门建设背景下后房溪滨海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