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民生新闻报道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2

党报民生新闻报道探索

李清

云南日报 云南 昆明   650228


在《辞海》中,“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有着对话语权的需求,“民生”与传播媒介的结合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即指关注百姓生活问题的新闻。

作为省委机关报,如何在新形势下一方面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增加强可读性,增强亲和力,更好地吸引读者?这一直是党报近年来探索和研究的话题。《云南日报》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报道,关注民生、服务读者,在党报民生的新闻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1. 立足民生视角,彰显引导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回顾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一个显著特点是,党和政府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党报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要以民生为出发点。党的政策方针是与民生融为一体的,百姓的关切也正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作为沟通党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党报应立足民生视角,充分体现民生情怀,既体现中央的政策精神,又服务社会民生,要采取多种报道形式,在新闻报道中找到政策与民生的契合点,对群众实施政策性服务,及时准确将有关民生的政策信息向读者传达。  
在日常宣传报道中,《云南日报》高扬党报旗帜,秉持“主流思想、权威资讯、人民心声”的办报理念,通过宣传党的主张,及时全面准确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彰显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体现党报特有的高度;又通过反映人民群众心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党报特有的温度。据统计,《云南日报》2021年共刊发民生类稿件3674条,平均每天10余条,报道牢牢抓住民生热点,内容涵盖了与百姓直接相关的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百姓最关注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焦点与热点。新闻记者深入群众,观察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架起“上情下达”的快车道。

今年4月起,一系列减税与退税并举的政策“大礼包”在云南省密集落地,具体内容非常受关注,云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云南日报》及时报道此消息,并采访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度解读,因为及时推送、涉及面广,此条新闻受到读者关注也好评。作为政府机关报,在新闻传播中更具有资源优势和权威性,像这样对政策的把握精准,传达更有力的新闻,自然会受到读者欢迎。


二、为百姓发声,增加影响力

党报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要以民生为出发点。除了“上情下达”,还应“下情上达”,反映来自民间的声音,畅通群众发声渠道,发挥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平衡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加剧,在社会管理方面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此外,随着新兴媒体及自媒体的兴起,有些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故意夸大社会矛盾,引导不良情绪。民生新闻以“民生视角 ”“民本意识”为取向,其触角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对各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对社会可能出现的重大冲突能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充分发挥“预警器”的作用。做好民生报道,能有效推进城市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党报,要在舆论监督报道上把握话语权,为社会上的不同声音搭建话语平台,关照不同利益群体,在关键时刻成为聚民心、暖人心的重要载体。在此方面,《云南日报》设了云岭论坛、大观微议等栏目,让群众与观点得到表达。

  回应公众关切。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敢于说话、善于说话,主动为群众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一段时间,市民、城管与小摊矛盾重重,影响很大。《云南日报》认真策划,组织记者进行了采访,并刊出《城管执法的尴尬》,该文客观表述城管及商摊及市民意见,表达市民心声、小贩的困境,最后通过相关专家解读,层层推进,最终为政府如何引导和疏导矛盾提供了建议,为城市人性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以百姓为主角,增强感染力

百姓是改革开放的建设者,他们的奋斗精神,他们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都是最鲜活的新闻素材。党报要把基层作为广阔天地,把百姓当做主角,通过讲述普通群众的真实生活,用百姓小故事反映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大主题。2021年12月初,《云南日报》刊登《张顺东夫妇有了新打算》,讲述了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获得者张东顺和妻子虽然历经坎坷却自强自立的故事,对新时代农村建设,以及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为视障朋友点亮一盏“心灯”》讲述“心灯影院”的创始人为视障人士付出爱心,带领他们感受世界的故事,由于采访深入,细节真实,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动。


  好故事从群众中来。新闻实践证明了能够打动人心的好新闻都是通过“贴近”而来。党对新闻工作的“四力”要求,其中增强脚力是基础。只有深入群众,接足地气,方能掌握生动鲜活、丰富真实的素材。只有深入基层,与群众真情实感交朋友,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厚度的作品,赢得群众信赖和认可。作为采访者,要扎根于百姓中间,善于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这样的作品才有亲和力、感染力。

以百姓为主角,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关注和宣传基层普通百姓的亮点和闪光点,弘扬社会良知、正气和公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熙武在评论某档以百姓圆梦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时表示:不仅要让人实现梦想,更要激发他们的理想,使民生节目成为社会帮助和个人努力的纽带。“这一观点同样可以应用到民生新闻中来。民生报道可以激发困难群众发挥自己的能量,在自己的位置上光彩照人。

《云南日报》的读者有一大部分是农民,所以,在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上,也要关注与他们相关的内容 ,提供对他们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农新政策、村务公开、进城务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等 ,把农民同样视为新闻报道的主体,视野将更开阔,内容将更丰富、

关注不同社会角色。随着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化的加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在其中,下岗工人、退休人员、大学毕业生、城市贫困人口等都有着各自交流、表达的精神需求的需要,民生新闻也应该将目光投向他们。对新产生的一些新生职业,如淘宝经纪人、快递员等,我们也应该及时关注给予报道。

结语:主流媒体只要贴近民生,亲近百姓,树立服务百姓的理念,站在百姓立场做新闻、写新闻,就会成为百姓心中的一杆旗帜,在新媒体层出不穷、各显神通的时代,做好民生新闻,将拥有更加深远的主导力和影响力。

李清 《云南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


 参考文献

1.新媒体时期党报更应加强舆论监督 传媒 陶海音 2016年3期

2.地市党报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龙卫国 城市党报研究 2008年03期

3.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众传媒 邓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