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谢君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目的:探究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报告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调查对象为我院收治的80例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40/组,常规组以常规护理为主,研究组以术后康复护理为主,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干预后吞咽功能评分更高,p<0.05;研究组术后误吸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对改善吞咽功能上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外伤;吞咽功能;康复护理;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作为常用治疗方式之一,将患者气管切开后,会对吞咽功能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从而形成吞咽障碍。因此,康复护理是改善吞咽功能的关键措施[1]。基于此,本文旨在对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展开调查,现有如下调查数据。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均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筛选的,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40/组。本次试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入组成员均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协议。

常规组40例中男性:22人,女性:18人,平均年龄(40.85±3.15)岁;研究组40例中男性:21人,女性:19人,平均年龄(40.01±3.25)岁。两组资料经统计学计算后,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方法

常规组:常规护理:在治疗期间严格按照护士长指示,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并按照医生指示,为患者提供相应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严格对患者指标和精神状态进行观察。

研究组:第一,成功案例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想法进行耐心聆听,同时对于负面的心理要进行有效心理干预。将治疗的必要性详细告知患者,并将获得成功治愈患者的病例向患者进行介绍,以降低患者对治疗的忧虑,提升治疗积极性。第二,训练面部肌肉。指导患者进行正确吸吮,在深吸气后,要缝隙气管套管,并告知患者做闭口-鼓腮、吐气的动作,以能够将气流从鼻子排出,提升呼吸道阻力,同时正确告知患者面部肌肉训练的方法,每次15分钟,每天三次。第三,吞咽反射训练。使用冷冻的棉签头对舌根、咽喉壁等部位进行刺激,告知患者重复做吞咽的动作,以增加咽部的反射能力。第四,舌运动。告知患者将舌头渗出进行主动舌部训练。第五,声门闭锁功能训练。正确引导患者进行深吸气,再将气管套管口关闭之后,屏住呼吸,紧闭声门后吹起,发出‘啊’的声音,避免误吸。第六,进食训练。进食的食物以糊状食物为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少量开始,选择合适的勺子。

1.3观察指标

①吞咽功能评分,通过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进行评估,总分46分,分数与吞咽功能恢复呈正比;

②分析误吸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SPSS27.0软件应用分析,x2检验数值,以(%)体现,t检验数值,以(62bc142c459ee_html_cc934f2f3005f882.gif±s)体现,若出现结果P<0.05,分析存在统计价值。

  1. 结果

2.1吞咽功能评分

干预后,研究组SSA分数更高,p<0.05,见下表。

1 吞咽功能评分

组别

SSA


干预前

干预后

常规组(n=40)

15.32±2.10

25.32±2.51

研究组(n=40)

15.82±1.74

35.34±1.02

t

1.160

23.390

p

0.250

<0.001

2.2误吸发生率

常规组误吸发生率为7/40(17.50%),研究组误吸发生率为1/40(2.50%),x2=5.000,p=0.025;研究组误吸发生率更低,p<0.05。

  1. 讨论

在颅脑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手术过程中,吞咽困难是常见的问题。近几年,吞咽障碍的患者人数也逐渐升高,这也提升了对吞咽障碍患者治疗的难度[2-3]。当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时,会出现吞咽功能和呼吸道改变的现象,导致患者气管反射和咽反射在意识恢复后会消失。吞咽功能紊乱也会引起呼吸道感染,其中食物误吸、吸入性肺炎等是常见并发症,严重时会有致命的危险。所以,国内各大医院都针对导致吞咽障碍的原发病原因进行相应治疗。据临床经验可知,康复护理是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关键举措。

康复护理一般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从而改善清除功能障碍、提升吞咽功能。重建功能损失的目的。从心理角度、吞咽功能训练角度,对吞咽功能进行生理上的重新构建,以提升呼吸道阻力,避免误吸发生[4-5]。在训练期间,许多患者会受到病情影响,失去对治疗的信心,出现悲观、沮丧等不良情绪,导致依从性不高,此时应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引导,从而改变患者对疾病的看法,改善不良情绪对康复带来的影响,从而获得患者的高度配合,提升护理效果。在做吞咽训练时,一般以面颊部、口唇以及舌肌为主,对以上部分进行一定刺激后,能够改善面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度,从而改善构音器官的局部血液流通,进而维持在正常的吞咽模式,对残余神经系统功能进行重组,促进吞咽能力的提升;在吸气后,封闭气管套管口,这样呼出的气体便能够自气管壁与气管套管外的缝隙从声带通过口鼻呼出体外,改善呼吸功能;声门训练对改善下呼吸道压力方面作用巨大,能够重建喉闭合功能,促进咳嗽反射,从而确保分泌物排除,这也大大减少了误吸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经分析可知,研究组在干预后的吞咽功能评分上更高,在发生误吸率方面更低,p<0.05;可进一步说明康复护理的优势,证实以上观点。

综上所述,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对改善吞咽功能上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蒋蕾,谈雅琼,赵旭东.吞咽-摄食康复管理对改善脑外伤后吞咽功能的临床效果评价[J].循证护理,2022,8(06):781-785.

[2]付常玲,陈小梅,孔冬兰.吞咽和摄食管理对改善脑外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3):124-125.

[3]韩芳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改善老年脑外伤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3):158-159.

[4]王蓓蓓.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吞咽障碍实施康复护理的价值评定[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19,8(03):193.

[5]桑琰,陆红.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改善老年脑外伤吞咽障碍患者疗效[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