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虚湿热证辨治老年衰弱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2

从脾虚湿热证辨治老年衰弱症

刘杰文 1

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 老年病科 嘉善 314100

摘要:根据我国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社会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快,老龄化随之带来各种增龄性问题,老年衰弱,是老年综合征之一,衰弱是因老年人生理储备功能的下降,在较小的刺激下,可引起负性临床事件。根据中医理论,老年多虚,且常挟外邪为病,临床上老年衰弱,多见脾虚湿热证,故常用健脾益气,清热祛湿之法。

关键词:老年衰弱 脾虚 湿热

衰弱是一种因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易损性增加的老年综合征,其核心是老年人生理储备功能的下降,较小的刺激即可引起负性临床事件,并与住院和死亡等不良结局相关[1]。衰弱不仅降低老年人工作和生活质量,也加速了疾病的进展,成为了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国第7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较第6次人口普查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快,且我国老年人口中高龄化、失能化尤为严重;衰弱常见于高龄与共病的老年人;随着全球老龄化,为不断提升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需求,衰弱成为老年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是老年人不良预后的最高危因素,通常需要老年综合评估技术确诊,老年衰弱的评估工具,临床常用Fried评估法、RAIL量表、SOF指数、衰弱指数等量表。

衰弱在中医学属于 “虚劳”“痿证”范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灵枢·营卫生会》[2]云: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其营气衰少。”因此在老年人群中,虚弱症、肌少症都是以“气血虚劳”“元气亏虚”等为基本病机,老年衰弱虽归属于“虚劳”但仍和虚劳有区别,虚劳多为纯虚证,而老年衰弱常常虚中挟实。

1.理论依据

1.1脾虚与老年衰弱的关系

脾在体合肉,全身的肌肉,都有赖于脾气运化,才能壮实并发挥其收缩运动的机能,若脾气虚衰则运化失常,肌肉、四肢的营养缺乏,则会出现肌肉瘦削,四肢软弱无力,甚则萎弱不用。脾虚临床多表现为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

老年衰弱的主要表现为疲劳感、乏力、体重下降、行走速度下降、躯体活动能力减退等症状,与脾虚见症类似,由此可见脾虚与老年衰弱征关系密切。

1.2湿热与老年衰弱的关系

《素问·生气通天论》[2]:“湿热不攘…弛长为痿”,此痿可为痿软无用,属痿证范畴,主要阐述湿热之邪留着肌肉筋脉至肌体痿废不用,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无力和易疲劳,与衰弱常见肌肉力量下降、躯体功能下降,多有相似。

1.3脾虚湿热与老年衰弱的关系

脾弱者易为湿伤,诸多湿病由此而起,湿郁而化热,或感受湿热外邪,内外相引,则脾虚、湿热交相为病;老年患者,后天之本已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易为湿热之邪侵袭,又湿热多以脾胃为中心,脾胃受损,后天生化乏源,五脏失养,导致衰弱,故老年衰弱多见脾虚湿热之证。

  1. 辨证论治

2.1脾虚湿热

脾虚湿热,脾虚重者;症见自觉疲劳,手脚沉重无力,气短,脘痞、纳差,易出汗,头晕 ,便溏,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苔略黄腻,脉濡。治当补脾益气,清热利湿;方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

脾虚湿热,,湿热重者;症见自觉疲劳,手脚沉重无力,胃胀、纳差,急躁易怒,心烦,口苦,舌质红而胖,苔黄腻,脉濡数。治当清利湿热兼以补脾;方用三仁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然临床上,脾虚为本,湿热为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气滞、血瘀等病理变化亦是经常,治疗上需随证辨治。

  1.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某,男,82岁,因“反复乏力不适半年余”就诊。症见:近半年来乏力,自觉疲劳,四肢沉重,进食减少,进食后腹胀,活动后易出汗,舌淡苔略黄腻,脉濡数。近半年体重较前减轻3.5kg。

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自诉血压、血糖控制尚可。

应用老年综合评估技术:BMI19.8kg/m2;握力:23.4kg; FRAIL量表:衰弱前期;FRIED量表:衰弱。

诊断:老年衰弱征;证属:脾虚湿热。治法: 补脾益气,清利湿热。处方:党参10 g,黄芪15 g,白术10 g,甘草6g,神曲10 g,当归10 g,陈皮10 g,苍术5g,黄柏6g,葛根1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泽泻10 g。上药连服14 剂,1日2次,饭后温服。

后患者再次就诊时,握力:25.6kg;诉服药后疲劳乏力感已大减,守方再进14剂。

按语: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经胃肠镜、CT等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平素体健,使用老年综合评估后,诊断为老年衰弱症;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衰弱发生的比率越高,也符合中医学老年多虚的病理变化。随着现代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节、嗜好烟酒等,“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因此过分偏嗜肥甘厚腻,辛辣炙搏,吸烟饮酒等皆可成为湿热病的病因。本患者乏力,自觉疲劳,四肢沉重,进食减少,进食后腹胀,知其脾虚,舌脉则为湿热侵袭,故诊为脾虚湿热,用药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补脾益气,神曲健脾消食,陈皮、当归行气活血,葛根升提脾气,苍术、泽泻、黄柏清热祛湿,麦冬、五味子滋阴,以防祛湿太过而阴伤,甘草调合诸药。诸药同用,湿热得去且脾虚能补,故患者向愈。

参考文献:

  1. 刘晓红,陈彪.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77-178

  2. 中医四部经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