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降低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护理干预对降低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的作用

罗芝琴

耿马县芒洪乡卫生院 云南 耿马 677500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中护理干预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五年(2016年1月-2021年12月)院前急救患者128例。按照回顾临床资料分析,将实施护理干预模式的7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实施传统护理干预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干预效果(包括院前急救的应诊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效果以及护理风险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应诊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大大缩短应诊反应时间,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有助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护理风险;工作质量;效果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在此期间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病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对延缓病员的病情,延长病员的生命,使其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有积极作用和意义。而院前急救的护理是院前救护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2]。院前急救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护理风险,处理不当将会引起医疗故事,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故而降低院前急救护理风险,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基层医院院前急救中护理干预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及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我院近五年院前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探讨护理效果。其中5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在26-65岁(平均45.53±2.16岁);内科31例、外科25例。7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在31-63岁(平均47.21±2.49岁);内科39例、外科33例。上述病例资料比较均衡性良好(P>0.05) ,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①研究发现,要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必须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基层医院几乎没有急救医学专业的医生和护士,且急救人员多由住院部各科室派到急诊科轮换的医护人员担任。建立专业化院前急救队伍,要求急诊科出诊人员具备3年以上临床经验,制定独立排班,专职出诊,保证值班人员24 h处于应急待命状态,保证每时每刻随时出诊。与此同时,加强医护人员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并考核,必须人人过关,熟练掌握急救知识与抢救仪器的使用。

②简化医院实施院前急救的急救流程,形成一个绿色通道,尤其对于危、急、重患者应及时与院内科室联系,做好一切抢救准备,以便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使其得到及时救治。

③为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出诊急救时要配置合理的护理人员,以便急救人员能够针对不同的病症开展有效的治疗,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案。在定期培训护理人员急救知识与技能中,主要由高年资人员进行操作,低年资人员学习,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同时重视和加强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这对提高院前救治水平,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④安排专人负责应急物品检查和维护,确保急救畅通,避免延误患者治疗。比如救护车方面应保持完好备用状态,认真交接班,用后及时补充,定期维护各种抢救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损坏及时维修。对于有条件的基层医院还可准备另一套设备,以便在设备、物品出现问题时可以有效替换

⑤不少基层医院院前急救各项制度不完善,加上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在急救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护理风险,不利于医院长期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护理人员的行为予以约束和指导,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依法行医。比如在出诊记录上,做到严格规范,认真及时准确记录,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质量,予以备案。为切实落实医务人员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医院举办医疗事故相关处理条例的学习小组,开展多项医疗律师的讲座,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避免护患纠纷发生,保护患者的同时保护自己。

1.3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62b42c546fe34_html_b6c3012e55281064.gif±sX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院前急救的应诊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效果以及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其中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包括:护理差错事故、意外事件、护理纠纷、护理不当造成的并发症。

  1. 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前急救的应诊反应时间对比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前急救的应诊反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院前急救的应诊反应时间对比(62b42c546fe34_html_609163e8142e63e8.gif ),min

组别

例数

院前急救的应诊反应时间

观察组

72

12.26±3.42

对照组

56

15.95±3.96

t

-

5.850

P

-

0.001

2.2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效果对比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抢救成功

死亡

观察组

72

69(95.83)

3(4.17)

对照组

56

44(78.57)

12(21.43)

χ2

-

70.527

P

-

0.001

2.3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护理差错事故

意外事件

护理纠纷

护理不当造成的并发症

护理风险发生率

观察组

72

2

1

0

3

6(8.33)

对照组

56

6

4

2

5

17(30.36)

χ2

-

0.821

0.421

0.158

0.296

18.234

P

-

0.365

0.516

0.691

0.587

0.001

  1. 讨论

院前急救护理的基本程序包括:现场伤情评估-伤病员现场分类-急救护理措施-安全转运。通过快速评估造成事故、伤害及发病的原因,做好影响的防护措施,以保证其安全[2]。利用上述评估结果掌握救治重点,确定救治的运送次序,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基层医院院前急救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阶段,医疗资源匮乏,加上急救服务体系不完善,交通状况差,严重影响院前急救的反应时间[2]。此外,基层医院出诊人员配备不足,缺乏院前急救队伍。所以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护理风险问题,影响抢救效果,从而导致医疗纠纷。我们经临床观察,护理干预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风险,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减少患者死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前急救应诊反应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且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充分表明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有确切的提高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本研究经验,基层医院还缺乏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院前成功抢救率不高。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院前急救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明显提升作用,同时还能大大缩短院前急救应诊反应时间,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对提高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雪婷, 李蕊. 优化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3):156-159.

  2. 李蒙蒙. 综合医院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 2021, 50(2):254-255.

  3. 张滨洋, 徐香港, 胡兴强,等. 院前急救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进展[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43):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