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县气象助力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1
/ 2

五峰县气象助力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实践

彭仕明 张子明 杨如勇 曹俊

五峰县气象局,湖北 五峰 443400

摘要:五峰县气象局结合本地发展实际,以培植特色产业为扶贫切入点,践行新时代气象服务理念,为贫困地区产业振兴做出积极贡献。本文从气象服务体系概述和取得的社会效益两个维度展开分析,依据笔者作为红烈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气象助力特色产业扶贫在机构统一管理、长效机制构建、技术科研支撑、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实践经验,以期为日后气象扶贫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五峰县;气象服务;产业扶贫;实践总结

1引言

五峰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位于鄂西南,是国家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2014 年建 档立卡贫困人口为 2.1 万户 6.3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35.1%。经 过历次建档立卡审计整改、数据清洗、动态调整,截止 2020 年 7 月底,全县贫困人口总数为 20064 户 59070 人,累计脱贫 19923 户 58787 人,24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 降至 0.16%,存量贫困户 141 户 283 人。本县产业扶贫依托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合作式产业链,借助特色农作物如茶叶、烟叶、中药材等,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引导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建立专业合作社,实行统购统销。推进产业就业配套,62 个安置点配套中蜂产业,11 个安置点配套中药材产业,5 个安置点配套蔬菜产业。本县既是特色农作物优质产地也是气象灾害频发区,暴雨、洪涝、干旱等严重威胁着本地产物的质量和数量。种植户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气象部门贯彻中央号召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根据地方政府和党委的要求,积极探索气象扶贫新方式。

2 产业扶贫简述

笔者作为第一书记在红烈村驻村。驻村期间,注重发挥村民沟通的桥梁作用,一方面贯彻实施上级的脱贫决策部署和工作方针,另一方面联系村民,讲解扶贫政策,强化扶贫团队合作,进行精准脱贫识别、帮扶、退出工作。经过实践认识到,产业扶贫本质是对落后区域的政策倾斜,以优惠补贴培育主导产业同时,发展县域经济,优良的产业环境从微观角度可提供给贫困户就业岗位,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将发展基因根植于区域协同发展中,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发生,而产业高效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气象服务。

3构建特色产业气象服务体系

3.1 提供气象资料支撑

为满足覆盖全县特色产业和服务脱贫攻坚的气象服务需求,要开展对特色茶叶、烟叶、中药材种植情况的调查,主要包括作物长势分析、近段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并提出对应生产管理建议,资助贫困户生产资料扶助金,争取优惠项目支持。建立完善“一县一品”茶叶气象适宜指标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库,制定服务农业生产的气象方案。

3.2构建特色产业气象服务长效机制

为整体推进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专业化、体系化、产业化,带动全县特色产业优质高效发展,产业扶贫应立足本地实际,制定一系列相关气象服务规划、田间管理指导意见、服务工作规范等文件,将气象工作统筹于县贯彻落实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部署规划之中。依靠“三农”专项、人影作业工程、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保障工程等项目的有序落实,气象助力产业扶贫资金保障牢固[1]。上级气象部门关切本县气象服务开展情况,加强业务指导,使本县气象助力扶贫服务精准到户。

3.3完善特色产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网

本县已建立区域自动气象站50个、1个酸雨观测站、2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1部GPS/MET地基水汽观测系统;升级了4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站;在五峰国际滑雪场建立了1个七要素自动气象站,进一步填补全县气象监测空白,为气象扶贫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为确保气象预警精准到户,精准到产业。以湖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抓手,主打融合式发展深化部门协作,利用村村响广播、宜昌市网格化平台、抖音、微博、微信对外发布各类灾害信息。借助智慧气象建设成果和县域内网络通信设施扩大气象信息发布覆盖面,力争将精准的预警信息送到每一个贫困户和产业经营主体手中,将气象服务的“大水漫灌”模式变为“精准滴灌”,形成以智能推送、互动交流、个性定制为主的服务特色。截止目前县气象局共制作发布各种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16期、预警短信数达40万余条,发布三农气象服务产品54期,气象服务快报11期, 春耕春播、夏收夏种专题12期。

在人影作业方面,本县有5个防雹增雨作业站,3门三七高炮及5个固定火箭发射架,1台火箭流动增雨车。每年定期开展设备审验检修,保障高炮技术实施到位。建立专人专职托运、管理、看护重要设备机制,使用严格履行登记手续。2020年共开展防雹增雨作业20多站次,发射火箭弹30余发,缓解了近50年一遇的旱情,避免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现象的扩大。

3.4为特色产业提供气象科技支持

气象助力产业发展要求“研、服、产”深度融合,树立特色气象服务品牌核心在于科技创新[2]。应研究不同气候条件和播种期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凝练特色产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覆盖种植气象、天气预报、产品质量预测、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多领域,积极与农林果业部门、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开展合作交流,形成创新合力。建立生长发育期、病虫害和气象要素之间的分析模型,在智能化气象服务系统中注入符合本地实际的气象服务指标,形成全链条式服务。围绕景区、景点气象监测,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实时共享方面开展气象服务工作,我局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气候品牌,建成4个负氧离子监测站,分布于五峰国际大酒店、柴埠溪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五峰国际滑雪场、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3.5 推出新型气象服务模式

县气象局以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思路设计中药材、烟叶、茶叶等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动态信息库并纳入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明确其气象保障服务需求,通过抖音、短信、微信群、QQ群等开展有针对性的“直通式”气象服务。邀请农林技术专家和专业果农等组建气象服务答疑团队,利用田间调查、服务会商、技术推广的方式深入基层提供气象服务[3]。气象服务从供给侧改革着手,对准特色产业,综合休闲农业和设施农业等项目,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完善业务规范和流程,对茶叶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跟踪服务[4],同时并针对中药材的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收获、晾晒、销售等重要农事活动,细化开展气象保障服务,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时,联合农业部门开展田间调查、气象为农服务会商,向各级政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提供滚动专题气象服务产品。

4结语

气象助力特色产业扶贫的工作实践表明,满足产业壮大要求的核心在于气象服务专业化强、覆盖率高,流程全面;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和长效机制是产业发展持续的根本保障;完善的业务体系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平离不开科学严谨的气象科技支撑。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020年是国家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五峰县特色产业升级和规模化经营离不开气象服务发挥的“趋利避害,减灾增效”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适应气候条件、农业生产布局、防灾减灾要求的变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服务体系。第二,统筹气象服务格局,各观测站和气象信息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加速集约化运行,重点发挥气象服务的规模效益。第三,完善特色产业气象数据信息库中的资料,建设一体化服务平台,重点扶助贫困种植户为其提供精准化、智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书莹. 突出地方特色 推进产业扶贫——钟山县产业扶贫工作实践与探索[J]. 广西经济, 2015(5):36-37.

[2] 左丽芳. 农村气象服务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A]. 贵州省气象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8.

[3] 李芬,张祎玮,刘宇庆,等.气象精准扶贫工作思考——以山西为例[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1):91-95.

[4] 汪国富. 精准扶贫茶业有担当——通城县茶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实践[J]. 中国茶叶, 2017(1):17-18.



作者简介:彭仕明(1987.05)男,汉族,四川宜宾人,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研究方向或职业:综合气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