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0
/ 2

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

韦庆芳

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西 来宾 545900


摘要:目的:分析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入的35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均采取俯卧位通气,对比应用前后血气指标。结果:俯卧位通气应用后pH值、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应用前明显提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较应用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值得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新生儿;机械通气;血气指标

机械通气是在呼吸机辅助下维持机体正常呼吸功能及血气指标,促使患者顺利度过危险阶段,为基础疾病的治疗创造条件的一种通气方式,在挽救危重症患者生命安全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果[1]。近些年来新生儿危重症发生率不断提高,采取机械通气护理的患儿数量亦随之增加,但在护理过程中发现体位对整个机械通气护理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2]。为探寻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选取本科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入的35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例、女21例;病症类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0例、胎粪吸入性肺炎15例。纳入标准:(1)日龄≤28d者;(2)无机械通气禁忌者。排除标准:(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2)合并先心病、代谢性疾病者;(3)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方法

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均采取俯卧位通气,按照儿科机械通气护理常规执行护理。俯卧位通气时体位变更顺序如下:俯卧位(2h)-左侧卧位(0.5h)-俯卧位(2h)-右侧卧位(0.5h),在采取俯卧位时将新生儿的头部偏向一侧并促使其上半身以及双下肢呈俯卧状,同时利用质地柔软、可充气式气垫垫于颈肩部、躯干部,防止局部组织过度受压[3]。上肢肘部以及下肢膝盖部位采用皮肤保护膜以作保护处理,耳廓部位涂抹液体敷料,密切观察有无压疮发生。俯卧位通气持续至氧疗结束。

1.3 观察指标

将血气指标作为观察指标,包括pH值、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氧合指数,所有数据由监护仪采集所得。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62b00a967dd4f_html_ce585cbdaf2c36b3.gif ±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俯卧位通气应用后pH值、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应用前明显提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较应用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表 俯卧位通气前后血气指标比较(62b00a967dd4f_html_ce585cbdaf2c36b3.gif ±s)

时间段

pH值

血氧分压(mm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mmHg)

血乳酸(mmol/L)

氧合指数

应用前(n=35)

7.21±0.20

49.88±1.32

55.94±1.16

1.92±0.38

173.38±5.32

应用后(n=35)

7.42±0.18

85.74±1.36

38.42±1.18

0.96±0.34

294.56±5.40

t

8.011

8.459

8.334

8.102

8.779

P

0.048

0.025

0.037

0.043

0.000

3 讨论

关于俯卧位,最早的研究可追溯至上个世纪初的《气胸和体位》一文,在该文章中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俯卧位能够大幅降低开放性气胸的风险性,随后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体位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使其成为了外科及儿科临床常用的辅助手段[4]

本次研究证实,35例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采取俯卧位通气后pH值、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应用前明显提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较应用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结果可知,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中应用俯卧位通气可取得更为理想的血气改善效果。之所以得出改论断,原因在于无论是从解剖学还是生理学来看,大部分的肺组织均容纳于胸腔背侧,在采取俯卧位通气时重力作用下心脏对胸腔背侧的肺组织带来的压迫程度大幅降低,使得流经肺组织的血液循环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在胸腔内膈肌以及腹壁的挤压之下胸腔背侧尾端肺通气量相对较低,采取俯卧位通气则能够解除膈肌以及腹壁形成的挤压并将背侧尾端肺承受的压力分散至腹侧,从而大幅提高了此部分的通气效果

[5]。随着机械通气效果的提高,护理过程中的其他操作,如:呼吸道内分泌物的吸引等同样更加便捷,也使得患儿机械通气过程中的舒适度全面提高,降低了后者对护理操作产生的抵触行为。然而,本次研究在此指出,俯卧位通气并非是从机械通气开始直至氧疗结束一直维持俯卧位,而是在每隔一段时间(0.5h~2h)就更换一次体位,以便于预防局部组织过度受压而引发的压疮,为患儿顺利渡过危险阶段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值得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云忠明,姜东妮.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7):93-94.

[2]孙世兰,肖厚兰,林多华,等.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2):2774-2776.

[3]乐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7,25(04):97-99.

[4]罗顺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03):90-92.

[5]饶芬,潘丽怡,古添彩.不同卧位对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0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