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新工科背景下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卢 闪 段雨尘(指导老师)

沈阳工程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摘要:中国要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走向世界,则对工科人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关于如何建设新工科,提出了使得工科人更加的国际化的方法。沈阳工程学院结合本学院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展开了关于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人才的培养策略的思考。文章将从建设AISEC课程,中外学生联合举办双语竞赛,外国学生在中国的经历的征文比赛三个方面出发,希望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开启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来响应国家关于新工科的号召。同时也能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为新时代的祖国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AISEC课程、跨文化交流





  1. 研究背景

由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发展战略,教育部也随之提出新工科的概念。在“一带一路”、“互联网+”等一系列的新经济形式需要新工科体系的复合型人才基础。在当前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态势下,高校如何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等问题,明确了“新工科”的发展道路。中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与中国大学和职业学校多年来努力建立的工程教育体系密切相关。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工程教育日趋成熟,工科人人才培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在积极发展“新工程”的新形势下,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短缺和差距是我国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新内涵和新的培养模式。


  1. 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地方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工科技术,我们在各个学校的网站上都介绍专业课程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此外,我还通过调查问卷、邮件和调研访谈等形式所做的研究也可以得到验证。在跨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态度和技能能的能力。跨文化人才首先要掌握好外语知识渊博,还要了解相关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第二,以包容的态度包容文化差异;最后,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当今全球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我们必需不失时机地推进和加强专业课程建设英语教学,加快与国际接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全英语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个领域不是很全面,而且只提供英语课程的数量有限目前。中国高校的一些中外合作项目在同等接收国外院校学生方面能力较弱。在课程设计、教师等方面他们经常不能满足彼此的需求,校园里的交流项目也非常有限。和其他一方面,国外大学对交流项目非常感兴趣,对他们的需求很大。通过与一些高校师生的交流和访谈,我们发现目前存在着中外合班存在的问题很多,如:外教质量和教学水平问题、性价比低、课程质量差太多了,等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我们新的培训计划来解决肯定。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全英语教学方案,做好课程设计,不忘初心但可以互相接受交换生,也可以让学校建立交换项目国际学生受益。沈阳工程学院正在实行部分中国学生的全英文教学,相信不久之后,相关的上课模式和教育方案就会更加的完善。实现中外合班,培养国际化的新型人才。


  1.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氛围营造

文化交流的形式和方式多种多样。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深,包括人们的交流,产品的进出口,文学和艺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通过政府使节、留学生、企业和商人来实现的。我们提出的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社团也是交流的渠道之一。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社团是为解决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交流少、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双方难以跨越语言鸿沟的问题,为中外学生提供的在线文化交流平台。通过这个社团可以让来华留学的学生能够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

我校积极开展双语比赛,不仅能让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还能让外国留学生学习中文,达到双赢的效果。还会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举办晚会,能让外国留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会进行剪纸、书写、品茶等活动。它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1) 培养了国际化人才,符合新工科的要求。(2)促进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相互了解,建立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弘扬中国文化的一个方法。(3)促进教育的国际化。中外学生融洽交流,能够吸引更多的来华留学生,促进中外教育的互相交流,促进国际化教育。

作者简介:卢闪(2001—),女,沈阳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

指导老师:段雨尘(1990—),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沈阳工程学院2021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国际交流活动对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影响探析”。(编号:202111632194)。

  1. 结语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与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联系、了解与合作也日益加深,因此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工科高校占据相当的比重,加强该类学校在跨文化交流培养中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人才的能力和水平非常重要。从文化、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出发研究工科院校跨文化交流人才的不足和短板,培养国际化、跨文化交流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挺,许莉,张健斌.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人才的培养战略[J]. 高教学刊,2020(2):151-153.

【2】付晓. “新工科”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6):97-102. DOI:10.13216/j.cnki.upcjess.2017.06.0016.

【3】薛宁.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问题浅析[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28(2):26-28. DOI:10.3969/j.issn.1673-7938.2018.02.009.

【4】廖琪,李露,王璐,等.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关于构建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社区的研究[J]. 知识经济,2017(22):147-148. DOI:10.3969/j.issn.1007-3825.2017.2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