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分析

肖建兵

大邑望县中医医院 , 四川省成都市, 611330


摘要 目的 分析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前者接受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者接受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 临床相关指标,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用时、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关节置换术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转子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常因摔伤、扭伤等因素导致,并表现为髋部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目前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发病率。手术仍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式,常见术式包括: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1],由于老年群体年龄偏大,对手术的要求较高,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器械的不断更新,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可以尽快于术后开展康复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改善,但其安全性仍需要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进行如下研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入选对象共计60例,均为我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即一组对照组,一组研究组。

对照组:本组30例中有女性患者13名,男性患者17名,年龄最小者59岁,年龄最大者85岁,平均年龄为(70.66±3.42)岁;左侧骨折者14名,右侧骨折者16名;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名、坠落伤6名、跌倒伤10名。

研究组:本组30例中有女性患者15名,男性患者15名,年龄最小者60岁,年龄最大者84岁,平均年龄为(70.87±3.13)岁;左侧骨折者15名,右侧骨折者15名;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名、坠落伤5名、跌倒伤9名。

以上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钢板螺钉内固定:硬膜外麻醉,患者呈仰卧位,髋部垫高,做一15cm切口于股骨大粗隆顶部,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充分暴露股外侧肌和股骨大粗隆,复位、牵引骨折处后,用穿刺针于股骨大粗隆下2.5cm穿刺,至股骨颈中部,穿孔部位扩孔,于骨折端行钢板固定,拧紧螺丝帽,再行冲洗、止血、缝合处理,术毕[2]

研究组:关节置换术:硬膜外麻醉,患者呈健侧卧位,做一20cm切口于患侧髋部外侧,呈弧形,显露关节囊并切开,充分暴露骨折部位、股骨颈,于股骨小转子上方1cm处截骨,取股骨头,清理残留坏死组织,并切除髋臼周围组织,复位骨折端,重建大小粗隆并固定,扩大股骨髓腔,试装复位模型,核对假体安装的稳定度与松紧度,植入合适的假体,并向股骨髓腔注入骨水泥。常规放置引流管,缝合,术毕[3]

1.3观察指标

临床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负重时间。

并发症:切口感染、髋部畸形以及深静脉血栓。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本文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接受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接受t检验,当处理结果显示p<0.05,即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相关指标

如下表一所示,临床相关指标,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用时、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一 临床相关指标 (x±s)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用时(min)

下床活动时间(d)

负重时间(d)

研究组

30

196.11±31.55

68.11±4.78

7.88±2.02

18.44±5.15

对照组

30

361.46±43.77

84.40±6.15

38.14±7.21

69.83±9.95

t


16.785

11.455

22.135

25.123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并发症发生率

如下表二所示,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二 并发症发生率 n(%)

组别

n

切口感染

髋部畸形

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

研究组

30

1

0

0

1(3.33)

对照组

30

2

2

3

7(23.33)

X2





5.192

p





0.023

3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骨骼密度发生变化,使得老年群体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增加骨折几率,其中以股骨粗隆间骨折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近几年老龄化趋势发展明显,进一步使得该骨折疾病增添了患者的负担。由于该骨折类型稳定性较差,患者无法及时进行功能锻炼,预后不良,加上受老年群体自身的局限性影响,使得很多手术方式或保守治疗难以获取理想的价值。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是传统治疗方式,虽然可以有效复位骨折端,促进恢复,但创伤较大,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卧床时间较长,术后易发生并发症,预后较差,而关节置换术可以重建骨矩,增强股骨干和股骨颈之间位置的承受能力,缩短术后卧床时间[4],加快承重恢复速度,可以尽快下床活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关节置换术可以提升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晓锋,孙天祥.两种术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J/OL].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1(24):2209-2211[2022-02-23].

[2]李汝峰,李常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01):20-22.

[3]辛红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01):126-128+156.

[4]贾青霞.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负性情绪观察[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06):1057-1060+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