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预后效果比较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预后效果比较观察

姜毓

阆中市人民医院四川 阆中 637400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三联药物治疗慢性肾炎的预后效果。方法  自2020年1月-2021年6月医院治疗的慢性肾炎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进行比较研究,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疗法均分两组。对照组开展二联药物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基础上连用阿托伐他汀进行三联药物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观察组肾功能指标数据、炎性因子指标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药物使用后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数据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急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同时给予利尿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等联合缬沙坦联合使用,治疗的效果也得到进一步肯定,不但用药安全,而且能够显著改善肾功能水平,同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治疗慢性肾炎时应用。

【关键词】慢性肾炎;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缬沙坦;肾功能;炎性因子


慢性肾炎导致病情进行性迁延,病因相当复杂,并逐步呈现出一种进行性恶化发展,患者出现在轻度肾功能完全受损症的严重基础疾病上,还会反复引发大量血尿等肾脏症状,甚至最后是可以引起永久性尿毒症,严重时威胁尿毒症患者的全部生命[1]。大量的研究证实,慢性肾炎的出现与免疫介导、蛋白尿、动脉高压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积极控制,或是降低相关指标,对控制病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药物干预仍是目前现代中西医临床治疗慢性肾炎病人的治疗首选有效方案,但药物给予药方式有不同,对各类患者病情轻重的干预控制及效果差异也显著。本文研究拟取50多例肾炎患者,探究其慢性肾炎时采用阿托巴伐他福汀,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等三联类药物对症治疗肾病的确切效果评估及远期可行性,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我国2020年1月-至2021年的6月医院介入治疗中的慢性肾炎诊断患者数中随机抽取约50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临床研究,入群组患者可参照实用临床内科学指南中的[3],关于我国慢性肾炎鉴别诊断标准,确诊所有参与者疾病。。并注意将患肾脏肿瘤、合并患有高血压患者及严重糖尿病者、肾病综合症及老年狼疮性肾炎病人等为继发性肾病肿瘤患者同时进行鉴别排除。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疗法均分两组。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区间:62-85岁,均值(73.34±5.11)岁;病程3-10年,平均值(6.57±1.57)年。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区间:60-84岁,均值(73.00±5.28)岁;病程3-8年,平均值(5.17±1.65)年。统计两组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本次研究将组内近50例患者均应实施了相应阶段的包括调整正常饮食、控制呼吸道感染症状及早期对症护理等一系列基础疾病干预,指导其科学平衡的合理饮食结构,以做到低含胆固醇、低含盐、低蛋白为主,以病情为依据,低蛋白为主,以病情为依据,控制好感染,给予活性维生素D治疗,血压均维持在130/80mmHg以下。同时,对照组用二联药物依那普利、缬沙坦联合口服治疗,依那普利每天用药剂量3次口服/天,10mg口服/日分d剂次;缬沙坦口服3剂次/天,160毫克mg/d,观察组在有同效对照组药物基础情况上还可再连用阿托米伐钠或维他氯汀可酌情进行上述三联治疗药物相互作用的对症治疗,睡食餐前口服20mg/d。连续治疗24w。

1.3分析指标

依据相关指导原则规定,对比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数据水平、炎性因子指标数据水平、不良反应。

肾功能指标:血肌酐、血尿素氮、24h尿蛋白。抽取患者术后次日清晨空腹的空腹的新鲜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方法进行血液分析或检测。

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TNF-α、白介素-6,用ELISA法检测以上指标[4]

不良反应:头痛、恶心、呕吐。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采集范围用现行国际标准为SPSS23.0,两组慢性肾炎患者中的各项正常肾功能指标数据水平、炎性因子指标数据水平差异等指标均视为可查属于计量资料,t检验,并将分别采用(62aaf1a40ccda_html_78ea2e68f05cdd55.gif )表示;两组慢性肾炎患者中发生的临床或不良的临床反应的统计检验结果为计数的原始资料,用62aaf1a40ccda_html_2d7ba520347400fb.gif 检验,并采用%表示,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肾功能、炎性因子比较

观察本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数据、炎性因子指标数据等均能显示均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均<0.05)见表1。

表1:肾功能指标数据、炎性因子指标数据比较(62aaf1a40ccda_html_78ea2e68f05cdd55.gif );n=25

组别

血肌酐(umol/L)

血尿素氮(mmol/L)

24h尿蛋白(g)

C反应蛋白(mg/L)

TNF-α(ng/L)

白介素-6(ng/L)

观察组

148.2±24.3

7.2±0.5

1.1±0.2

6.5±1.1

42.5±5.5

11.2±2.1

对照组

192.6±27.8

8.5±0.8

1.6±0.3

9.9±2.1

50.6±6.6

15.6±2.3

t

7.976

9.141

9.199

9.513

6.254

9.37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中慢性肾炎的患者共报告的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应包括:头痛腹泻1例、恶心感腹泻2例、呕吐类腹泻1例,总计率各为16.00%左右;对照组慢性肾炎药物治疗后患者中发现存在的一组其他常见不良的消化道刺激反应的结果数据包括:头痛、恶心两种症状各报告为1例、呕吐两种症状共2例,总计率约为16.00%,两组药物治疗期间患者药物治疗同时连续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后与药物治疗结束后期患者间出现其他的不良的肠道刺激性反应两组结果数据平均值显示二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慢性肾炎者虽总发病率普遍较高,但对其基本病因、病理分型特点等研究均已较为详细复杂,且病因临床表现较多样,患者一般会经常伴有慢性蛋白尿、血尿症的主要表现,并可以出现为持续性无症状的或中度持续性蛋白尿。而最新研究更发现[5],蛋白尿发生率每天若上升约1g,会导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失增加至40%以上的健康危险性。研究证实[6],慢性肾炎的出现,与高血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慢性肾炎诊断治疗原则上,尽管临床目前主要针对于慢性肾炎病因的病因治疗上仍属缺乏明确特效药,但通过加强护理控制其血压水平、血脂水平、蛋白尿含量为主要的原则治疗任然已是当今治疗预防本性病的另外一种较可靠手段。 近年来,慢性肾炎临床常以西药治疗为主,如综合使用阿托普伐他沙汀、依那普利、缬沙坦等多种化疗联合药物,其中常用疗法为依那普利、缬沙坦联合治疗,此项疗法,虽能改善肾功能,控制病情恶化,但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阿托伐他西汀是属于医院常用的口服调平血脂类药物,常在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中应用,其药物功能较多。本次的研究,将阿托伐他沙汀与依那普利、缬沙坦等新药联合用来治疗急慢性肾炎取得了显著效果。依那普利是抑制剂(血管转换酶),其能调节肾小球的血流动力水平,改善其高压状态及通透性,控制肾小球出现硬化,实现降低蛋白尿水平的目的,进而抑制肾衰竭。缬沙坦是一种抗血管细胞内过度紧张受体抑制素产生的一种又是一种受体拮抗剂,也即也是一种选择性阻断RAS合成的受体阻滞剂,其药物活性能是主要能以选择性拮抗受体的结合形式来选择性阻断肾小球微血管平滑肌酶的正常和生物活性,减少患者体内的醛固酮类过量药物分泌,改善患者人体肾小球状态,降低其体内血清尿蛋白水平,控制患者人的肾小球硬化,实现了有效地保护机体肾功能损害肾功能的医疗目的。阿托伐托伐他汀片有调制肝血脂功能平衡状态的某种特殊药物作用,而体内正常的肾脏功能水平通常又或多或少会直接与正常肝脏脂质成分之间的一些异常生理代谢生化过程间有着占一定数量比例上的特殊调节平衡关系,服用了阿托伐他汀片药物后,在达到平调肝脏血脂功能作用的同时,可以减轻对肾脏功能的损伤。将以上三种药物联合,可以实现控制病情的目的。此外,三种药物联合后,不会增加药物副作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临床可用。

综上所述,对于急慢性肾炎患者同时给予抗病毒药物如阿托普伐利他西汀、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等联合药物使用,治疗本病效果可得到肯定,,用药安全,同时能够显著改善肾功能水平,同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治疗慢性肾炎时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永宏.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治疗效果分析[J].甘肃科技,2020,36(13):137-139.

[2]曹飞.阿托伐他汀与依那普利分别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对比[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2):3766-3768.

[3]刘志刚,李鹏,程学宾.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治疗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06):670-671.

[4]王攀霞,杨博文.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治疗作用研究[J].家有孕宝,2021,3(10):199.

[5]倪志刚,赵亚群,李俊生.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治疗的作用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13):90-92.

[6]侯彩霞.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治疗作用的比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9):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