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和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血常规和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王莉

达川区中医医院 635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和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次对象为我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均80例,入选时间为2019年11月-2021年12月。2组均接受血常规、生化检验,比较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胆红素、谷丙氨酸转氨酶高于对照组,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球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中,血常规和生化检验价值较高,可以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常规;生化检验


临床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等特征,常见症状为食欲不振、纳差等,个别患者伴有腹胀、黄疸等,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报告显示,在常规的健康体检中,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化检验、血常规检验项目和其他体检者不同,因此常采用这两种检验方法诊断病毒性肝炎[1]。本文以我院病毒性肝炎、健康体检者为对象,探讨了血常规、生化检验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从2019年11月-2021年12月,我院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体检者中分别抽取80例。其中,病毒性肝炎患者为观察组,男性、女性分别43例、37例,年龄范围29-73岁,平均(56.85±10.05)岁。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性、女性分别42例、38例,年龄范围28-73岁,平均(56.90±10.01)岁。比较发现,2组基础资料无差(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观察组80例患者均确诊,病历资料完整;知情本次调查,签订同意书。(2)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疾病;精神异常者。

1.3方法 2组均接受血常规、生化检验,抽血当天空腹,取静脉血5mL。用离心处理法分离血清,每分钟3000r。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检验,其中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生化检验指标包括总胆红素、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和谷丙氨酸转氨酶。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对百分比进行计算,计量资料对标准差进行计算。其中,前者采用χ2检验,后者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血常规指标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淋巴细胞较高,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较低(P<0.05)。见下表1。

表1 血常规指标比较 (`x±s)

组别

白细胞计数(×109/L)

血小板计数(×109/L)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观察组(n=80)

5.13±1.69

101.32±21.29

53.42±6.15

39.89±10.01

对照组(n=80)

7.30±1.96

168.24±26.69

69.08±7.36

33.02±8.32

t

7.500

17.532

14.604

4.721

P

0.001

0.001

0.001

0.001

2.2生化检验结果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胆红素、谷丙氨酸转氨酶较高,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较低(P<0.05)。见下表2。

表2 生化检验结果比较 (`x±s)

组别

总胆红素(μmol/L)

谷丙氨酸转氨酶(U/L)

白蛋白(g/L)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

观察组(n=80)

25.70±8.15

111.96±56.25

40.14±1.86

1.01±0.08

对照组(n=80)

14.16±5.96

32.36±18.32

46.68±5.32

1.72±0.13

t

10.223

12.035

10.379

41.603

P

0.001

0.001

0.001

0.001

3讨论

肝炎是全身性的疾病,发病原因和生活方式不健康、细菌或病菌入侵等有关。伴随着病情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给患者肝脏带来严重影响,最终演变为病毒性肝炎。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2]。若病毒性肝炎发病后救治不及时,会发展为肝硬化或重度肝炎,甚至引发肝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该疾病,目前多给予综合治疗,既不会损伤肝脏功能,又能改善患者症状。然而,由于病理机制复杂,再加上病毒影响范围广,迁延性长等,还要结合患者情况对症处理[3]。另一方面,受疾病影响,患者病理、生理均发生明显的变化,致使血液成分改变,通过对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以为病毒性肝炎的诊治提供依据。

本次研究,以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体检者为调查对象,均对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淋巴细胞较高,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较低(P<0.05),这是因为病毒侵蚀骨髓细胞,造成肝细胞染色体受损而分化,肝硬化又会影响骨髓肝细胞的增殖和分化[4]。而且患病后,脾功能出现亢进,破坏骨髓,造成血小板减少。从生化检验数据上看:观察组的谷丙氨酸转氨酶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后,肝细胞内的物质会进入人体血清,从而提高谷丙氨酸转氨酶的数值;观察组白蛋白低于对照组,因为个别肝细胞出现病变后,会降低肝细胞的合成能力,从而减少肝脏合成物的浓度,降低白蛋白的数值[5];观察组总胆红素高于对照组,肝脏受损后,肝脏代谢的物质无法正常代谢,从而滞留于血液,提升代谢物浓度,提高总胆红素的数值。

综上,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中,血常规和生化检验价值较高,可以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缪佳.分析及探索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时采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4):155.

[2]黄怡丹,曾峥.血常规检查联合血生化检验在诊断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价值[J]. 当代医药论丛,2021,19(4):117-118.

[3]厚麟怡.血常规和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7):37-39.

[4]颜丽容.病毒性肝炎诊断时行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1):1849-1850.

[5]李雪梅.病毒性肝炎诊断时采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4):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