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无边界 育人全过程——在学生心中播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5
/ 2

课程无边界 育人全过程——在学生心中播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

周春芳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第三小学 530199

北京史家小学与国家博物馆联合研发的“漫步国博“和“博悟之旅”两大系列,让我们更新了对课程的认识:开发博悟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把经典、把文化进行记忆,进行简单传承,更多的是让学生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在体验过程中实现更多的成长和发展。

一、当前的形势

背景一: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背景二: 2021 年 2 月 5 日,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 价值自信的根基,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教育部等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结合我校实际,大家认为,依托北京史家小学的优势资源、云端博物等平台,可以利用我校“广西兰亭小学”、南宁市乡村学校“复兴少年宫”基 地现有的资源,努力摸索出适合学校的推广路子。

二、我们的做法

举措一:购买书籍,充电学习

为了了解史家小学的课程,我们购置了一系列书籍。包括北京史家小学的《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博悟之旅—教师指导 用书》,以及我们壮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经典故事丛书》《广西特色 文化丛书》《壮族民族风情》,采取集中+学科结合+个人自学的形式, 供老师们学习领会。

举措二:主题论坛,思维碰撞

针对如何推广应用成果,实现博悟课程成果的实践转化,老师们进行了思维碰撞。结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 教材指南》:鼓励支持各级学校结合区域特点研发、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鼓励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支持优秀传承人为中小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分学段、分年级开展中小学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特别是在传统节日和节气中潜移默化地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学科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可以站在史家小学巨人的肩膀上,结合我们本土的特色,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条路子。 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壮民族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

举措三:课程顾问,专家引领

学校聘请各行各业中的骨干人员做我校的顾问,引进“外”师, 为我所用。邀请城区教育局教研员到校指导工作,邀请书法家为学生上书法课,邀请蜡染的民间艺人指导美术老师蜡染工艺,邀请当地山歌王到校给学生上课。

举措四:结合实际,有机融入

(一)环境布置,尽显特色

1.民族墙。学校利用教学楼一楼的架空层精心布置壮族特色的文化墙,有壮乡美食、壮乡服饰、壮乡图腾等,潜移默化地将民族特色文化根植学生心中。

2.兰亭苑。两个校区都有着浓浓的书香墨香味。西江校区小而美, 柔且坚,书香飘逸。上河校区充溢艺术之美。

3.篆刻区。篆刻是一门传统艺术,它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 我们把这门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带进了校园,在校园架空层设置了一个篆刻区域,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认同优秀文化、传承优秀文化。

(二)融入课程,厚植文化

活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活动,学校根据特色发展需要及学生特长培养需要开设各类社团,如软笔、 国画、舞蹈、足球、民族体育竞技等特色课程。学校将从书法、艺术、体育作为切入点,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1.书法课。我们把写字课纳入课程安排中,学校安排五位专职书法老师,各班每周安排一节书法课,并对全体老师进行系统的书法专业知识培训。要求老师们要学以致用,每周都要练习,并上交书法作业,每个学期举行教师书法比赛。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书法周活动,并主动承担城区的书法课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2.舞蹈课。我们将国粹京剧、壮乡舞蹈作为舞蹈课内容之一。孩子们精美的扮相、颇见功夫的招式,将国粹京剧及本土壮乡的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3.音乐课。音乐老师把山歌唱进课堂,还邀请民间艺人进入学校教学生唱山歌,每年三月三,音乐老师就要把山歌唱进课堂,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4.体育课。体育组每个学期都举行小学壮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研讨活动。制定了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开展了壮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现场活动,将板鞋、滚铁环、花样跳绳等体育竞技带进了校园。

5.美术课。美术老师教学生画国画,以临摹为主,通过形象的演示,学习一些传统的表现题材,如葡萄、梅花画法虾等,使学生比较好的了解传统国画的基本表现内容和技法。

6.实践课。将蜡染带入课堂。美术老师先自行拜师于民间的蜡染达人,学得技术,然后一步步地教学生蜡染,

(三) 云端博物,打开眼界。

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优势,打破学生和文物的距离感,用轻松的方式科普文物知识。精选《国 宝档案》相关栏目引进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搬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 价值与魅力,提高鉴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透过这些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新气象,使学校更有文化底蕴,更具可持续发展力,让师生更富人文情怀。

三、 研学实践,积极参与

(一)研学探究。一是引导学生到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 等本地现有资源实地参观学习。二是参与壮乡武鸣“三月三”开展系列活动,通过观赏、搜集、传诵、编绘、表演等方式,对壮乡的历史、 故事、建筑、饮食、服饰、山歌及壮族地区民风民俗等方面充分了解。

(二)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系列民风民俗采风活动。组织学生到武鸣伊岭岩、刘定卣故居、明秀园、太平庆乐小学等地了解本土壮民族文化;组织小小志愿者进社区、亲子体验农耕文化等体验实践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是一场古老文明的青春邂逅,处处迸发着文化魅力,处处张扬着教育智慧。在学生心中播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让祖国的接班人筑牢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