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боярство与дворянство间异同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5
/ 2

浅析 боярство 与 дворянство 间异同点

赵颖

单位 : 东北大学

摘要:基辅罗斯时期起,贵族阶层即扮演着俄国特权阶层的角色,而谈及俄国贵族必然涉及боярство和дворянство两个词汇。不同学者对这两个词均有不同的释义,боярство可译为波雅尔阶层、大贵族阶层等,дворянство可译为贵族阶层、服役贵族阶层……它们所分别标志的两大社会阶层之间有同有异,或此消彼长,或势均力敌,最后则随着历史演变,合而为一。本文旨在从两者所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社会发展两方面浅析异同点,具体分析两种贵族如何在俄国历史进程中得以发展壮大并最终走向没落。

关键词:боярство;дворянство;王公;特权

  1. боярство和дворянство产生的社会条件

从词源上看,关于боярство的封号来源,目前俄国学术界有两种主流解释:其一,认为боярство来源于“战争”(бой)。其二,认为боярство来源于突厥语中的“财主”(богатый),强调боярство最初是称呼社会中那些富有人士。而借用财主一词的原因多半也是受到战争的影响,9-10世纪的罗斯常与游牧民族发生战争,战争是他们的事业,战利品给他们带来大量财富。结合两种看法,可以确定,боярство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富裕阶层。дворянство的出现则相对更晚一些,其最早出现在12世纪末的文献中,其词根来源于“宫廷”“家院”(двор),含意是“宫廷或家院里的人”(люди из двора),意指该阶层最初为大公、王公在宫廷中的侍卫。

  1. 10-14世纪боярство和дворянство的社会发展

“Боярство”存在于俄国历史的10-18世纪。公元10世纪,波雅尔必须以对大公的服役和效忠为条件换取封号。服役使波雅尔成为特权阶层,也不断从中获得土地。但此时的波雅尔既不能免除服役,其身份也不具有世袭的特征。随着боярство的封地渐渐变得可世袭,他们越来越依赖于土地,боярство与王公的关系则逐渐削弱,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拥有更大的独立性。

自12世纪开始,俄国历史上出现боярство和дворянство并存的局面,但两者在社会地位上有极大差异。Боярство与王公之间的关系是“契约关系”,在履行自己的契约后可以另寻主人。Дворянство与王公之间则是“自由仆从关系”。他们作为大公、王公的亲兵和侍卫随大公四处作战,并处于前者的军事和行政庇护之下,但与雇用他们的王公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属于自由差役。Дворянство也可译为服役贵族阶层,因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服军役,为王公作战。相对而言,дворянство在政治、经济上更依附于王公。

13-14世纪,部分дворянство可以通过服“人头役”、“马匹役”和“兵器役”得到王公的土地赏赐。区别于боярство的领地可世袭,дворянство赏赐所得土地不得出售、交换和继承,服役期满即交还王公或国家。Боярство对封地的依赖性使其远离中央权力中心,дворянство便成为未来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社会基础,在封建割据时期成为王公和领主争夺封建继承权、大公权、争夺领地和采邑所倚重的对象。

  1. 沙皇对两种贵族的态度

15世纪开始,боярство和君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随着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莫斯科大公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与此同时,боярство的角色和自我意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同样希望通过中央政权从总体上统治整个俄罗斯。君主与боярство之间的矛盾逐渐展开。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沙皇必定会采取联合дворянство对抗боярство的战略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留里克王朝时期,伊凡三世开始了王权与боярство的矛盾冲突。伊凡三世大公自称为“沙皇”(царь),把全国的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统统集中在自己手中,所有过去独立的王公和波雅尔都必须向他俯首称臣,成为他赐爵封号的波雅尔(Боярин)。伊凡四世执政时期则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试图削弱拥有政治、经济和法律特权的боярство。其中包括1549年召开的 “缙绅会议”(земский собор),此后推行的特辖制(опричнина),建立直属沙皇的特辖军,惩处反对沙皇和中央政权的боярство。此时的伊凡四世转而依靠出身低微以军功晋爵的дворянство,大力提高贵族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免除贵族的司法权、行政权和征税权。尽管此时沙皇仍被迫与波雅尔分享政权,到16世纪,боярство和дворянство在与君主的关系、国家机构从政资格,包括出身方面的原则差别已经基本消失。

罗曼诺夫王朝时期,《1649年会典》重新规定了дворянство对封地的所有权,准许将服役封地改为世袭领地。这个时期дворянство和боярство在领地属权上已趋于合流。1682年门第制(местничество)的废除宣告了波雅尔地方专权的结束,也完全可以认为是波雅尔政治生命的结束,服役贵族作为统治阶层的开端。1722年,彼得一世颁布了以本人功绩大小而非按世家出身选官的“官阶表”,由此导致боярство和дворянство之间的区别彻底消除。到18世纪初,彼得一世废除了波雅尔(бояре)称号,意味着боярство从此消失在俄国历史中。此后的贵族阶层仅指дворянство,“бояре”一词成为旧词,转意为“老爷”。此后的дворянство作为俄国历史上唯一的贵族阶层享有一系列的优惠待遇且深受沙皇看重。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颁布《御赐全俄罗斯贵族特权和优惠诏书》,废除了дворянство必须服一定期限兵役的旧制。正如前文所言,дворянство之所以称为“服役贵族”主要在于这一社会阶层是通过服军役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此诏书的颁布却在法律上取消了其服兵役的义务。再结合前文所提到过的领地属权改变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此时的дворянство基本上就是消失的боярство的复现。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被称为“贵族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从法律上确定了贵族(дворянство)不再承担任何国家义务,且除图谋反对沙皇的罪名之外,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和处罚。此时的дворянство相比于先前的боярство社会地位倒显得更加优越。19世纪下半期,农奴制的废除给俄国特权阶层的贵族以沉重的打击。到了20世纪沙皇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开始动摇,20世纪初贵族的等级划分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贵族这一社会阶层也伴随着沙皇政府被推翻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纵观历史,每个社会阶层的兴起与没落无非都是执政者皇权统治的必然产物。作为旧社会的特权享有者,俄国贵族阶层的兴衰史则更像是一面镜子,向我们述说千年历史中的文化渊源。而这,也正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蒋路.俄国文史采微[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2]БугановВ.И.Российскоедворянство[J].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Москва,1994.

[3]张建华.俄国贵族阶层的起源、形成及其政治觉醒.[J].理论学刊,2008,06

[4]张昊琦.动员型体制与俄罗斯精英传统.[J].俄罗斯学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