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2

智障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策略

张宁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智学校 362000

摘要:个人基础劳动技能的养成是其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并在社会上拥有可靠立足点的必要保证,如果一个人没有最基本的劳动能力,那么这个人的价值与其需求都可能会为他人所忽视。因此,在培养智障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时,教师应格外注重学生的劳动技能的养成。

关键词:智障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策略

前言:

智障学生是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大脑发育情况与其他学生有一定的差别,其他学生花费很短时间就能熟练掌握的生活技能,智障学生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学会。这就导致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会让学生自己去做某件事情,学生需要什么则全部由家长代劳,即使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生活必备技能也是如此,而这显然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养成有益无害。因此,在对智障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引导学生自食其力。

  1. 将提升学生个人生活质量作为开展劳动技能教学的目标

凡是教育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目标,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就会失去主心骨,使课程整体显得非常散乱,进而妨碍到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也无法在课堂中学习到有用的内容。因此,当教师准备将劳动技能教学当作个人的课程展开的中心时,教师就必须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只有明确这一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时才会更具有现实意义。显然,劳动技能关乎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尤其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如果他们无法做到自食其力,那么身边的人就必然会对其产生轻视的情绪,这种轻视虽然与歧视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等同,但同样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为了学生能够获得与他人平等的社会地位、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教师就必须要将劳动技能教学作为培养智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为基础与关键的部分。实际上,高质量的生活所指代的不仅仅是从他人的目光中保护学生的尊严,来自他人的尊重固然重要,但对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成长上都有缺陷的智障学生而言,来自自我的尊重才是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最为根本的保障,只有对自己抱有肯定的心态,学生才能养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成功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而如果学生连基本生活能力都没有,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来自他人帮助,那么学生无异于将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了他人身上,学生自身的人格便失去了完整性,想要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就更不可能。所以,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个人生活质量作为劳动技能课程展开的出发点,让学生明白劳动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运用劳动技能满足个人基础生活需要。

  1. 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劳动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内容

既然劳动技能教学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人生活质量提供保障,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就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先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技能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生活:

首先是学生的个人自理能力,同时这也是学生想要独立生活所需要的最为基本的能力,比如吃饭。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使用勺子和筷子,在吃饭时只能通过用手抓的形式将菜和饭塞进嘴里,不仅会弄脏衣物不说,而且还会使手上的细菌与食物一起被学生吞进肚子里,对其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而学生的家长在面对这一情况时,通常会选择自己用餐具给学生喂饭,学生的劳动技能因而无法得到有效的养成。因此,在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训练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耐心与鼓励,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使用餐具吃饭,即使失败了不要气馁,而是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为下一次更好地进行尝试做铺垫。教师在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时,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方面入手,比如在吃饭训练的开始阶段不为学生提供筷子,而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勺子进食,等学生能掌握勺子的使用方法之后,教师再将筷子引入技能教学当中,让学生使用勺子辅助筷子吃饭,从而逐渐掌握筷子的使用技巧。

其次是学生的居家生活能力,比如穿衣服、刷牙等等。居家生活技能的训练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以满足学生日常生理需求的个人自理能力教学不同,居家生活所侧重的是一种更高级的自理,即在学生的生存能得到基本保障之后,对学生的生活能力进行教育。就比如穿衣,学生即使不穿衣物也能活下去,但想要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教师就必须要在劳动技能教学中教导学生如何才能自己完成穿衣这一行为。但教师也需要注意,虽然自理能力与生活能力存在等级上的先后顺序,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要将它们都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使用融合教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比如在学习吃饭时,学生不小心把衣服弄脏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将衣服脱下来,然后换成干净的衣物。在这种综合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对生活劳动技能形成一个更具有整体性的概念,而不是将生活视为不同劳动行为的组成部分。

最后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即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又不能做什么事情,并将这一认知落实到现实行为当中。与前文提到的两种劳动能力相比,自我管理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脑力训练,提升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水平。比如在训练学生不要靠近火源这一自我管理能力时,教师必须要在“火有危险”和“不能靠近火源”之间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教师需要先让学生明白,火对于人的生命具有一定的威胁,如果学生触碰了火源,那么学生很有可能就会受到伤害。在引导学生形成这一认知时,教师可以运用比喻联想的方式,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事物的特性提取出来,从而组成火源的概念,强化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要让学生明白,学生必须要保护好自己,对于具有危险属性的事物应当远离,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语言使用较少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动画片中人物的行为树立起保护自己的概念。最后,教师需要将这两种认知结合到一起,使学生明白自己需要远离火源,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1. 丰富劳动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可以在劳动课程中培养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而这也是提升学生劳动能力所采用的最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师先要在课前确定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与完成教学后应当达到的目标,而后对班级中的学生们展开此项劳动技能的相关测试,考察学生对于这一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哪里、那些学生需要重点关照等等,并根据考察所得到的最终结果,对教学中的不同环节进行与之相称的调整,并对其中比较困难的方面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这一劳动技能形成大体上的认知,再通过带领学生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于这一技能的掌握。比如系鞋带的课程中,鞋带的系法多种多样,这为教师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选择几种比较美观又简单的鞋带系法,然后从网上寻找这几种方法的图片与视频,并将其制作成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播放,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为这一生动的教学模式所吸引,其学习系鞋带的热情也会有所提升。而后,教师可以以学生对这一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是学生的劳动技能获得总体上的提升。

其次,教师还需要对个别能力不足的学生进行针对训练。受到先天与后天种种因素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劳动能力都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快,而有些学生则无法在有限的劳动课程时间中掌握劳动技能,对于有所不足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在教学时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并在课下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学生对相关劳动技能仍无法掌握,教师则就要单独对学生进行训练。

结语:

综上所述,对智障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独立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进而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享受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菁.劳动技能教育促进智障学生康复——以培智部高年级学生擦鞋实践课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5):260.

[2] 沙燕.家校协作培养智障学生劳动技能的实践研究[J].特教天地,2011,(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