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 找 教 学 突 破 口 的 途 径——培养学生的语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选 找 教 学 突 破 口 的 途 径——培养学生的语感

刘政华

福建省南平市 大横中心 小学 福建南平 353000

摘要:突破口的选择,有利于提供和调控学生思考方向,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所以教师要选择最佳突破口,给学生搭建阶梯,有利于学生顺利理解课文。收到事半功倍最佳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为语文教学选找一个突破口,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那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我们对语言的直觉感知的能力。简单地说,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要想培养学生语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关键词:培养;语感;教 学

所谓突破口,也就是切入点,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发挥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首先,积累语感要多读。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事实证明,要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领会字里行间的情感,就离不开“读”!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综合感受法”,就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所谓“综合感受”,就是诵读时,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五官”的感觉综合功能和语言文字音韵美的优势。如《趵突泉》最后一段:“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有的……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述的小泉的种种姿态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但感受到了小泉的优美姿态,而且还体会到作者赋予的感情。

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多读是指什么呢?我认为多读一是指遍数多,二是指数量多,三是指种类多。这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遍数多,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次,甚至做到熟读成诵;数量多,就是指学生读的文章篇目多,除课堂上学的文章以外,还要开展课外阅读,读一些相关的作品;种类多就是指读的书中,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寓言故事,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古典名著,都可以读。另外,在读的方式上,也并不是说随便,也是有要求的,那就要努力做到朗读。这就需要重视读的训练,并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领悟到朗读的艺术,使之受到感染,从而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

费尔巴哈曾说过:“感情只能自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它来作为语感训练材料,让学生通过有表情、有节奏、反复地朗读成诵,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达到“语语悟其神,句句表其情”的境界。笔者在教学《夜宿山寺》时,由于诗人通过大胆地艺术夸张,再现了“危楼”的雄浑,壮丽的气势。只要让学生通过反复、高声地朗读,去体味“危楼”的雄浑、壮丽的气势,去感受作者在此时、此地、此景前的心境,就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其次,培养语感要写。通过“写”运用提高。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瑞摩,还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文教学不仅要款会学生阅读、揣摩别人的章,还要鼓励学生用掌握的语言、文字去记录自已的生活经验,同时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相互流的奏材。“写”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与心录的对过程,其中有他们最纯的思想,最真实的情感,学生真情表达的同时语感能力也将不断提高。教学中,在让学生多读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多写。让学生学习自己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写日记。让学生把读文章时所想到的内容,转化为书面的文字,想到的多就多写,少就少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我们将读、写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如这样训练:题目要求学生写一写带有“像”字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用“像”造句。为了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在前一部分“探究与发现”的训练中,我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千变万化的景象,并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带有“像”字的句子,如:“白云像一头牛”、 “白云像棉花糖”等等。这样先让学生初步理解了“像”的含义,再来用它造句就容易得多了。有的学生写道:“太阳像苹果。”我建议他用上平时我们在课堂上和课后积累的“好词”,这个句子就更完美了。于是他想了一下,又写道:“太阳像一个红通通的苹果。”我立刻表扬他:“真是太棒了!”学生写的功夫有了,听、说、读的问题就会进一步得以提高,并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就会水到渠成,语感的培养随之而成。

再次,培养语感要开展好语文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把语文的学习落实到具体的各项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和力,毕竟,只有“爱”,才可能“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课内实践活动是指课本内容的延伸:如,围绕课文内容写读后感,编排课本剧,为课文添加续写,查找同类文章赏读等等;课外实践活动是指将教学着眼点放在课外,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开展活动:如,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朗读比赛,增强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进行口述转述、新闻事件、社会焦点问题,即兴演讲、社会来访、成语接龙等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语感。从而在听说读写的结合中运用语感。又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以“考试应该不应该排名次”“人的性格与环境影响有多大”等题目,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还能开阔视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语感在培养语感的同时,我还帮助同学们掌握语言法则,巩固知识,强化语感,使语感在理性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升华,形成敏锐、深刻的语感能力,让他们能在语文天地里自由翱翔。

  总之,“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要紧的不是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说话写作,而是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始终把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语言习惯当作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这就是语感中心教学法的要义。它与其说是语文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还不如说是语文教育教学思想上的进一步端正和到位。它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策略”“语感中心教学法的出发点就是使语文教学活动服从于语文教学目标,强化语文教学的质量、素质意识;使语文教学中的智育、美育和德育有机地融合,解决语文教学活动中双基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切实地推动和深化语文教改。” 而且,“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确凿表明,只有确立了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教学及改革才可望走上正轨,才可为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高效率找到正确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薛范圆. 中年级小学生语文语感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2]徐梅. 小学高段诵读教学语感能力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