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景互动,风貌相携基于“城乡风貌样板区”的城镇建设发展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城景互动,风貌相携基于“城乡风貌样板区”的城镇建设发展路径探析

胡越 施梦颖

310000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乡风貌样板区”为城镇建设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样板。本文以金华东阳为例,探析“城乡风貌样板区”统筹城镇建设发展的路径。研究东阳地域文化本底,分析现状风貌类型及存在问题,提出风貌提升的具体措施和建设期限。以样板区为动力中心,从文化品牌打造、交通联系、产业体系、空间组织、设施完善等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城乡风貌样板区,改造提升,城市更新,东阳

1.“城乡风貌样板区”认知下的城乡发展

1.1“城乡风貌样板区”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提出“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自“千万工程”以来,浙江省高度重视城乡人居环境治理,从四边三化到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县城建设,城乡治理内涵与广度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显著改善[1]。2021浙江省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提出打造”整体大美、浙江气质”的城乡风貌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推出一批彰显“窗口”形象的精彩实践和重大标志性成果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最美窗口”。


1.2东阳的城乡发展瓶颈

东阳市为浙江最大盆地——金衢盆地的东部门户,地形起伏明显,呈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向西开口,形成“彐”型分布,山脉间分布着河谷平原和盆地,极具特色。东阳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本底优越,但是山水资源可感知度不高,潜力未能完全激活。生态空间缺少系统性串联,景观风貌特色不突出,活力不足。

东阳城市整体开发界面较为连续,为步行体验提供了积极影响。存在部分建筑尺度、风格未能与周边场地和谐统一的建筑,整体建筑景观稍显混乱。沿河绿道、重要干路和特色街道是展示和体验城市的重要路径,但现状绿道断点较多,且部分绿道建设品质较差,缺少活动设施与空间,未形成系统的整体。历史积淀深厚,但是城市特色挖掘利用不足,特色展示路径尚未完全形成。


2.东阳样板区的选择

东阳以“百韵匠城浙里地·歌山画水最东阳”为愿景,以整体大美的城市典范,全域美丽的城乡画卷,美丽宜居的共富榜样,围绕“一廊(东阳江山水画廊),两带(老城历史文化带、山水城脉带),三核(文体中心风貌核、江北片区风貌核、老城片区风貌核),四片(白云片、江北片、老城片、城东片)”的结构,打造大美浙江最靓丽的“东阳风景”为目标。

2.1县域风貌样板区——横店-湖溪

规划以“浪漫横店、醉美湖溪、共富榜样”为形象定位,围绕大美浙江共同富裕样板区,根据横店作为以乡镇企业、影视文化先富起来的代表乡镇,提出“先富带后富、大手牵小手”的共同富裕出发点,提出整体大美、线上美丽、点上出彩、共同富裕四大思路,创建新时代“一江碧波漫流淌,南江八景望禹山”富春山居图县域样板区。

2.2城市新区样板区——行政中心

以“智慧城区、城市之芯”为主题,以功能完善、景观修补、文化修改为手段,喊出“高效率,慢生活”口号,利用智慧大脑,提高行政中心办事效率,节约出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提升环境品质,合理规划生活圈,减少无效时间,做更多有意义且有趣的事情。打造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2.3城市新区样板区——江北新区

以“运动新尚、悦享猴塘”为主题,围绕“展现代新区形象,享活力宜居生活”目标,根据空间提升·水绿融城(猴塘科创运动公园,闲置用地临时绿化);品质宜居·未来家园(6大工程);交通完善·绿荫畅行(艺海北路改造,猴塘南街特色活力街道,慢行网络改造提升,公交车站建设);文化彰显·活力汇聚;科创聚力·智汇赋能五大行动策略,片区内的东阳总部中心和猴塘科创中心以富有科技感的现代建筑风格打造片区时尚名片;猴塘科创运动公园充分发挥其优势景观资源,以运动健身和科创体验为功能特色,打造一个全年龄段的活力运动城市公园,最终实现以“运动+科技”为主要特色的活力样板区。

2.4特色产业风貌区——木雕小镇

以“木艺天下·雕塑人生”为主题,围绕闻名天下的东阳木雕产业,从入住的27位木雕大师的从艺人生和艺术生活入手,展现新时代手工艺术家的生产、生活和艺术人生。采取展画卷(风貌格局管控、道路街巷提升、建筑节点设计),塑活力(开放空间体系、基础设施完善、特色活力产业),现魅力(文化体系植入、夜景灯光亮化),享未来(智慧管理平台)四大活动,利用大师园的国际影响力,建设木雕行业龙头基地、木雕文化弘扬的重要基地,将木雕小镇打造成为木雕技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艺术殿堂;为世人呈现一个产城融合、文创相依、大师荟萃、东派雅韵的木雕精品特色产业风貌样板区。


3.城景互动、风貌相携的建设路径

3.1山林美化,增绿添彩

对外围山体进行生态修复,采取绿化、美化、香化、效益化、景观化的设计模式,把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与植物造林和城乡绿化美化结合起来,充分保障东阳内外生态屏障的生态基底。保护城中山、城边山、城外山不同层次的山际线轮廓。针对重要通景公路、重要水系、重要田园、城市周边区域加强整体林网建设,提升视线可及的林地风貌和绿化品质,充分运用本地植被生态营造景观,绘就最美东阳绿带。以八面山为核心,建设省级“最美森林”。

3.2生态水网,秀水润城

以生态修复为理念,沟通恢复包括东阳江、南江等主要水系,加强水体污染治理,改善河道水质,通过清淤护砌、植被种植等手段提升整治,进行水岸生态化改造,保持水系的完整性和生态性。加强沿江生态景观建设,结合城区、郊野打造差异化水岸风貌特色。城区水岸结合滨水建设和滨水空间加强与水域的互动,沿线建筑立面通过墙体绿化美化等手段,与水系进行有机融合,提升水系沿线空间风貌。水源保护区严格实行管理措施,一般河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建设,保护水体环境,实现污水零直排。结合河道堤岸建设、水环境整治、滨水公园建设、滨水珍贵彩色林种植、发挥绿色经济效应、滨水绿道设计等建设内容,充分发挥滨水空间的生态、产业、交通、游憩、宜居,建设美丽河湖。


3.3魅力乡村,宜居营造

在原有东阳元素上加以简化和演变,营造传统韵味,在里面上丰富多变,便于灵活拼接,提高建筑美感,塑造具有东阳传统风貌建筑美感的民居建筑。对现状建筑进行改造,打造特色民宿,利用地势、院落、石阶的组合,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鼓励东阳各乡村积极开展乡村美丽庭院建设,引导村民自主装饰农家庭院,鼓励房前屋后“微田园”建设。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目标,加快秀美、富裕、幸福、和谐、活力乡村建设,使各农家庭院这个天然的基层细胞成为大众向往的宜人宜居,文明和谐美丽的好地方。推进“厕所革命”和房前屋后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环卫设施。


3.4城景互动,风貌相携

选取山脚至海拔300m之间的浅山区,加强山林风貌整治提升,城景相融,打造沿山风貌带。确保显露主要山脊线,保护山体深入城市的“触角”,保证生态界面的连续性,加强重要山体周边建筑高度分级管控,优化林地景观,促进城景互动。


4.总结

围绕“城乡风貌样板区”创建工作,科研结合实际,梳理共性逻辑,树立协作意识[2],对规划的落地尤其重要,东阳提出了自己明确的建设发展思路。不同样板区不同定位,不同措施,定期考核,城景互动,风貌相携的规划措施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付洪良,曹永峰,于敏捷.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8(5)

[2]袁青,于婷婷,王翼飞.城乡统筹背景下城乡风貌研究进展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