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点线面轴矩”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4

新型职业农民“点线面轴矩”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朱满堂

平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省平泉市 067500

[摘要]从抓好人力点、师资点、培养点、实训点等“四个点”出发,立足区域实情、农民需求,订规“矩”守秩序,将“政校村园社企”等社会层“面”融合成培训主体,用改革课程体系及授课方式这条“革新线”贯穿,紧紧抓住“农民素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这个“轴”心,解决诸多教学上的问题,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的实现,引领了周边县市的培训开展。

[关键词 ]“点线面轴矩”立体培养模式,模式构建,人力点,师资点,培养点,实训点,革新线,培养矩,培养面,轴心。创新,应用成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平泉市职教中心成立于1993年,是一所集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和短期技能培训、科技示范、实用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河北省中职名牌学校,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校。一直致力于“服务三农、送教下乡、推广农技、专项培训”的社会服务工作。2009-2014年,开展“送教下乡”工作,共计培训农民1959名;2016年至今,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先后培训农民3611名。培训中共开设47个教学点,涉及19个乡镇、113个村,其中含24个贫困村、3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效的提升了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理念,有效地帮助了农民朋友增收和致富。

在多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中,坚持立足平泉市“科技兴农”战略,结合平泉市“中国菌乡”和“食用菌、经济林、设施园艺、畜牧业”四大产业的发展优势,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的总体要求,探索出新型职业农民“点、线、面、轴、矩”培养模式。2021年《立足贫困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点线面轴矩”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河北省第十届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电视台“北京直通车”栏目予以报道。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五抓好”,精选学员,形成“人力点”

一是抓好入户调研。积极争取乡镇政府的授权和配合,围绕84个贫困村,深入“村、组、园、社、企”进行调研,广泛收集资料。通过入户、座谈、实地考察,了解产业布局以及适龄人员分布、生产类型、产业规模,经济收入,个人素质以及培训需求。二是抓好学员精选。以贫困户、建档立卡户、低收入户为招生重点,以种养殖大户为提高对象,以准种养殖大户为动员对象,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专题研究,确保培养对象选准选对。三是抓好“培养”工作专班。组织招生动员会和培训会,印发宣传材料,刷写宣传标语。邀请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班子成员、学校主要领导全程参加了教学点的“开学典礼”,邀请市电视台跟踪报道,扩大影响,鼓舞了学员克服工学矛盾的信心。四是抓好农民补助管理。按政策及时发放参训农民学员的交通补助和误餐补助等,解决农民因上课而影响打工收入少的实情,调动农民积极性,事实证明,报名踊跃,效果明显,促进了招生的顺利开展。五是抓好考察实训活动。用多彩的课外实训考察活动吸引学员,各教学点搞了形式多样的考察实训活动,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实用技术,建立了锻炼、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提高了学员的凝聚力。学员的积极性非常高,到课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

(二)坚持“五结合”,组建教学团队,完善“师资点”

组建高等院校、农科院所、行业协会、农民技师、本校教师“五结合”的教师队伍和产学研共同体。首先学校把涉农专业最好的“双师型”教师安排到“培养”工作中,积极鼓励本校教师与市内外同行专家结对子。举行了以“展风采、学技术、提素质、促发展”为主题的精品课展示交流活动。其次,本校不能满足的,就积极聘请本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科学技术局、食用菌研究院、承德食用菌研究会、电商产业园的科技特派员等专家进行授课。第三,广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组建层次高、搭配合理的教师队伍。第四,注重吸纳长期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丰富、感染力强、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参与教学,第五、积极与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完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对农民有感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坚持摸底调研,确定教学村,构建“培养点”

重点在平泉市19个乡镇84个贫困村中实施,能满足集中授课40-50人以上的教室(会议室),桌椅板凳齐全。能满足实训需求的示范园社。重点调查本村的园区、合作社、在家务农人员,种养殖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是否有培训需求,填写《培养教学点考察表》。围绕重点乡镇和重点贫困村设教学点,每个教学点设置正、副班主任各一名。副班主任由“村组园社企”热心于“培养”工作的妇女主任、村支书、主任和大社员担任。招生重点是准科技示范户、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志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

(四)坚持“五合作”共建基地,打造“实训点”

在基地建设上做到“五合作”,即依托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整合资源,建立专业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目前有乾安农庄设施菜种植基地、承德黑八农业生态实习基地、欧李小镇实习基地、双奶山果树园区实训基地、瀑河源食用菌实训基地、尚泽果业实训基地、尚农合作社食用菌栽培基地、承德市食用菌研究会教学实践基地、茅兰沟寒香梨示范基地、绿净公司阳光玫瑰种植基地。对于电子商务和家政服务,学校建设专门的实训基地,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已经投入30多万元,购置育婴员(中级)考核实训室、护工考核实训室设备和授课通用设备。

(五)坚持因地制宜,改革课程教材,形成“革新线”

一是在培养内容上做到“四个结合”。即结合我市特色主导产业,如食用菌、经济林、设施园艺、畜牧业等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合我市龙头企业开展创业培训或就业培训。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二产、三产业培训。结合光伏、旅游、电商、家政等新业态培训。

二是在培训理念上大胆创新。坚持“培训不只在课堂也可在田间地头”、“培训不只讲技术也要讲素质提升”、“培训不只是讲授也要有实践”、“培训不只讲专业还有快乐体验教育”等农民培训理念,产生了更好的培训效果。具体教学内容有政策法规、思想观念教育,农业基础知识传授、育婴、养老操作知识和技能,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知识,训练积极心态、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培训形式上,采取教师讲授、实训与实践操作、素质拓展训练、课外活动、参观交流等教学形式相配合,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全面提升受训者素质。

三是在教材编写上实施创新。组织专业教师,聘请社会和企业行家能手,组成培训包研发小组。选择课程,制定标准,开发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适合农民特点的培训教材。以农业部的培训规范为参考制定本校的培训规范,以当地实情,研发校本教材。研发出《农业生产实用技术选编》、《香菇滑菇栽培实用新技术》、《冀北食用菌生产栽培实用技术》和《畜牧养殖实用技术选编》。共编写34本教材或技术手册。另外,利用我校的资源优势,开展微课视频研发,制作了《鸡场选择布局》、《鸡的疾病防疫》、《肉鸡的饲养与管理》、《肉鸡品种介绍》、《肉鸡饲料种类》、《香菇优质高效栽培》、《苹果树的土壤》、《管理苹果周年修剪》等微课。与科技局、研究会、辉芳、泉发、益农、尚泽等单位编印11本新技术推广教材。

(六)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建立“培养矩”

在学员管理上,制定“五规定”,编印了“一表、三手册”。在教师管理上,制定了“两办法、一制度”,编印了“两表、一函、一协议”。在教学点管理上,制定了“一办法”,编印了“一表、一协议”。在教学档案管理上,制定了“一规定、一体系”,编印了“一记录”。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上,制定了“两计划、两规定、一规程、一评价”,编印了“八表、两说明”。形成一整套《培训管理实施文件》。

(七)强力融合,构建主体,形成“培养面”

以产业为依托,找准培养的“面”,做到有的放矢。紧紧围绕“菌菜牧果”等产业,将“学校、乡村、园社、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层面,强力融合,构建培养的主体。改变学校单一的培养主体局面,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以农民田间课堂、送教下乡模式,以现场教学实践为主,发挥“室内、田间、基地和网络”四类课堂作用。在全市筛选了47个示范村、示范园社,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共3611人,48699人次,其中3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涉及113个村,19个乡镇。

二、取得成效

(一)职业技能培训助力农民就近就业。我校联合王土房乡政府和承德市舒适家具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在东北沟建立庭院编制专业合作社和舒适园艺品组装产业扶贫基地,打造手工业“三零”扶贫模式,即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学员编制园艺耙子每天可收入70-100元。

(二)实用技术培训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在王土房山湾子村开展创业、旅游采摘、养殖、烹饪等技术培训,助力乡政府打造河北乡村旅游观光基地。通过培训,学员经营理念改善,农家菜肴烹饪技术提高,旅游观光的人数显著增多,福缘农庄和老火农家院游客排队用餐,预计比往年收入提高2000元左右。优秀学员刘淑芹同志,她的藏香猪养殖与福源农庄远近闻名。

(三)农业技术培训助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在平泉榆树林子嘎海沟村的乾安庄园进行果树、葡萄、蔬菜、农药、土壤改良等培训。聘请了辽宁农业专家冯跃志和河北农民频道“农博士”李恒真专家进行授课。引进葡萄苗10万多株,苹果树苗10万株。从单一的设施蔬菜经营转化为设施菜、果树、设施葡萄、设施采摘等多元化经营。年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

(四)新技术培训助力科技型农民队伍壮大。多年培养,平泉市已有600多农民从事科技创新,走科技之路,靠科技致富。先后涌现出,百亩梨树大户李云,千头养猪大户陈文双和张久林,百亩设施菜种植大户付文玉和李艳娟,农家院专业户丁淑芹,果树种植大户孟素梅,千头养羊大户张敏,致富带头人村沈明海、李树坤等。壮大了科技型农民队伍。

(五)新型学徒制培训助力乡镇企业发展。先后与承德恒昆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承德舒适家用品有限公司、河北航研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开展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为企业先后培养了学员120名,极大解决了企业技能紧缺人才的需求。

()助力特色林果富农家。2017年5月,在平泉七沟镇茅兰沟村开展了果树培训。对58名农民进行了理论授课和实践技能培训。2018年5月又对村果农进行了现场培训,对双奶山进行了园林规划。新建各类经济林2100亩,构建两个高标准经果林园区,直接带动1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实现了人均3亩果,趟出了一条“春赏花、夏乘凉、秋采摘、冬品果”的生态致富路

(七)助力高素质能人治村。北五十家子镇南坡村书记沈明海同志积极承担了培养工作。通过培训和学习,创业思路开阔,治村能力提高。结合“培养”培训,“两委”班子制定了抓班子、带队伍的新举措,实施“领头羊”工程,开展“双学双培”和“夸夸咱们南坡人”活动。村委班子成员会在听取“培养”专家教授的意见后,将全村2600亩土地集中租用,规划为蔬菜、花卉、畜牧养殖等五大园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该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叶春林种植甜菜1000吨以上,获利70余万元,昔日的“老大难”南坡村,华丽转身为“精品村”,成了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

(八)助力乡村民生改善。

学校在党坝镇大块地村开展了“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和“孝扶共助”活动。在培训中广通致富信息,讲授“互联网+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理念,以及“互联网+电商”销售形式。通过产业引领,大户带动,政策扶持等手段,在现有65个设施暖棚、8个猪场基础上,发展大棚100家、养殖企业15家,养殖规模达到4000余头。通过外出参观考察,丰富村民头脑,提供致富信息,提振精气神。通过宣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宣传好儿媳、好公婆等,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全部村民享受改革开放40年成果。

(九)助力果树园区改造。榆树林子镇果树园子村孟庆林果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培训,引进了新品种,提高了管理水平,在150多亩苹果梨树果园,铺设地下管道2000多米,新规划和修正了800多株苹果梨树,构建了果业基地,采用了高新成果新技术,枯树逢春,老树发芽,2021年产量达到8万斤,产值16万元。

(十)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2018年7月至2021年5月,职教中心先后到平泉市桲椤树镇桲椤树社区进行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授课,先后赶赴辽宁锦州、大连参观学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与天津冀州区绿色培训中心进行观摩和经验交流。桲椤树镇桲椤树社区学员充分利用山沟林地资源,集中联片重点发展富硒果品和富硒香菇两大主导产业,目前已发展苹果、蜜桃、板栗等干鲜果品1200多亩。山沟坡地发展富硒果品500亩。经果林面积达到2000亩。建设双拱日光出菇棚300栋。实现山顶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盖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平川日光温室大棚全覆盖的生态农业产业布局。

三、特色与创新

(一)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构建“点线面轴矩”立体培养模式。创新提出并实践了“点线面轴矩”立体培养模式,突破了中等职业学校在农民培养工作中的瓶颈,克服了贫困山区开展农民培训的诸多不利因素。提出了从抓好人力点、师资点、培养点、实训点等“四个点”出发,立足区域实情、农民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及授课方式这条“线”,订规“矩”守秩序,融合成“政校村园社企”培训主体,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的实现,引领了周边县市的培训开展。

(二)培养平台上的创新:形成“产学研推一体化”农业科教模式。立足食用菌这个特色产业,大力实践探索,以关键点搞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和引领学校教学改革。突破了中职学校科研与教学融合,技术革新推广与生产衔接的瓶颈。立足“中国菌乡”的地域优势,融合承德食用菌研究会和高新技术企业希才应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食用菌技术的研发、成果引进、品种选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形成了“产学研推一体化”农业科教模式。吕晓华老师取得得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1项,承德市科技成果5项。“创新技能大师”柳风玉取得科技成果6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累计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60多期,培训菇农达到5万多人次,接受技术咨询达30多万人次,无偿发放资料5万册(份),培养工作覆盖平泉市19个乡镇,远及承德和京津冀吉辽蒙等省市。

(三)服务平台上的创新:创建“四化一平台”跟踪服务模式。即跟踪服务常态化、田间学校标准化、农村大喇叭播放制度化、解决问题及时化。在全地区建立农民培养“企业微信群”,每个学员的手机上装入“云上智农”APP和“惠农网”。建立“互联网+”技术服务平台。做到理论学习、相互交流、现场观摩、实践指导、产业见识“五结合”。编印三农快讯25期。

(四)形成了一整套培训管理实施文件的“培养矩”。“培养矩”包括学员,授课教师,教学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档案六方面的管理文件,在多年的培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可实施性《培训管理实施文件》。建立了“培养规矩”,对参与培养的各个“点”提出了要求。是对因“灵活”培训而无形中导致降低培训水平的一次尝试性应对。


[作者简介]朱满堂,平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培训处主任,正高级讲师。(河北 平泉 06750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