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颅脑疾病诊断中的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1
/ 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颅脑疾病诊断中的疗效研究

刘伟光

河北涿州市中医医院 河北涿州 072750

摘要:目的:分析颅脑疾病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共选择70例颅脑疾病诊断患者进行研究,利用随机表法方式为患者实施分组,考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一般组应用CT诊断,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结果:考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与一般组比较,存在显著优势性(P<0.05)。结论:颅脑疾病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提高整体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颅脑疾病诊断;诊断准确率;CT诊断


颅脑疾病为临床高发性疾病,患者的患病因素存在一定差异。由于颅脑疾病通常病情发展速度较快、起病较急,会对患者生命造成较大威胁。临床为提高诊断效果,使诊断时间缩短,应注重患者的疾病救治及诊断[1]。本次将对于我院颅脑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及CT诊断技术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0.2-2021.2时间段颅脑疾病诊断患者中实施病例选取,共70例,入组后为患者采取随机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均35例,分为考察组、一般组。纳入标准:同意参与诊断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认知、精神障碍者。考察组,男性有20例,女性有15例,年龄22-62岁之间,平均为45.92±1.25岁;一般组,男性有19例,女性有16例,年龄22-63岁之间,平均为45.89±1.33岁,对于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软件统计并实施分析,对比差异较小,P>0.05,则有意义。

1.2方法

一般组为患者实施颅脑CT检查,一般需要对患者的头部横断面扫描,对肿瘤、血管畸形扫描力度增强,能够对于脑外伤、脑出血等采用CT平扫。考察组为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为患者实施常规横断面扫描,同时,依据需要选择矢状、冠状面为患者进行扫描处理。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指标:诊断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采取SPSS22.0软件检验,诊断准确率可表示为(n,%),卡方检验,如得到P<0.05,则有统计学比较意义。

2.结果

考察组、参照组诊断准确率对比,指标差异大,考察组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数据见表1。

1考察组、参照组诊断准确率对比(n,%

组别

诊出例数

诊断准确率

考察组(n=35)

34

97.14

参照组(n=35)

22

62.86

X2

-

12.8571

P

-

0.0003

3.讨论

颅脑疾病属于临床较为特殊的疾病,此疾病发展速度较快,具备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颅脑疾病患者通常伴有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其颅内压不断升高,会为患者带来较大痛苦,想要针对颅脑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应针对患者及时诊断。CT扫描能够对于病症快速扫描,临床应用广泛。同时,CT检查不具备明显禁忌症。伴随医疗事业逐步发展,核磁共振技术不断成熟,对于颅脑疾病患者,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图像清晰度,使颅脑患者疾病检出率进入提升,但此技术花费时间较长,并有一定的临床禁忌症。因此,应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有效制定,提升诊断准确率[2]

核磁共振成像为通过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正进行人体照射,其可实现各类不同组织的亲和吸收电磁波能量,并再发出电磁波MRI系统接收后,可获得横向弛豫时间及纵向弛豫时间,通过转换器进行各T值转化为模拟灰度,实现人体组织器官T值不同,而产生不同影像,可获得人体MRI影像,MRI图像形成后实现后续分割处理。伴随计算机技术逐步深入研究,利用MRI算法新理论提出模糊聚类以及神经网络等图谱方法,可实现仿生模式高级算法图像处理,使图像整体更加完善清晰,提升整体颅脑疾病诊断精确性[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新型诊断方法,能够对颅脑疾病诊断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针对不同人群其体脂存在一定差异,我现在形成后可针对其进行清晰处理,提高医护人员的疾病诊断准确率。颅脑疾病患者实施颅脑弥散加权成像核磁共振扫描及平扫,其中发现弥散加权影像能够对于颅脑梗死病灶判断新旧程度,颅脑平扫同样能够实现颅脑梗死灶显示,平扫为阴性的MRI影像,可提示脑梗死的诊断准确可能性较低,因此,颅脑弥散加权成像前平扫为有必要的,可作为诊断依据。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具备较高的图像分辨率,能够广泛应用在颅脑疾病当中,其主要包含颅脑肿瘤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研究证实,颅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在幕上脑深部白质区,T1W1信号相对较低,边缘部位较为模糊,T2W1信号偏高,边缘清晰,信号较为均匀。因此,MRI针对颅脑淋巴瘤能够实现清晰诊断,可提供三维空间的形态、大小、位置,临床诊断具备重要价值。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对于脑梗死患者应用颅脑弥散加权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颅脑平扫可对于颅脑的病灶程度进行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针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核磁共振图像分析,可对于患者的梗死程度、梗死部位进行分型,可分为梗死区外周出血性以及血肿型,依据图像的特点区分,并结合患者的过往病史、临床表现可降低诊断误差。脑性脑炎性疾病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研究中发现,针对脑炎性疾病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将边缘叶脑炎的脑结构损伤以及特殊病变部位的核磁共振信号异常改变进行结合,使边缘叶脑炎的诊断准确率提高。同时,脑血管病、脑白质病以及颅脑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均具备一定的特征性,通过一定方法和进行疾病诊断及辨别,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本文研究显示,考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与一般组比较,存在显著优势性(P<0.05)。

综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作为颅脑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提升整体诊断准确性,促进患者疾病诊断有效性提高,降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李侃侃. 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的价值评价[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4):51-52.

[2]杜霄鹏,黄顺星,张欢,等.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颅脑疾病诊断中的疗效评价[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6):63-64.

[3]刘海平,胡海菁,莫森林,等. 核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04):651-65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