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职病理学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4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职病理学教学实践

徐春红 1 徐国萍 2 姚艳云 1 李怀宇 1

( 1.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6; 2.大理大学基础医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课程思政主要探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如何有机结合,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协同进行。课程思政是当下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融入健康中国、时代精神、职业素养、辩证思维等思政元素,丰富病理学教学内容的同时,能满足立德树人的目标需求。

关键词: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病理学 教学实践

1、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建设是在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发展,也是一种学科育人思维意识的培育。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价值观引导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基础医学课程中探索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完善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是培养学生的认知价值、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2],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3]。”

“德不近佛者不得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得为医”体现了品德与才能对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性 ,德才兼备、德比才更重要是成为合格医务工作者的根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医学模式,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医学才能,而且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人文关怀能力。这决定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具体实处,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在高职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贯穿课程思政,符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助于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古至今,教育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育人,从来都不限于满足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原则等基本问题;其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懂得了什么?学生体会到什么?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内,我们不可能将学生一生会用到的医学知识讲授完 ,但我们要带领学生体会医学的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能力。有学者说过:教育 , 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什么 ? 也就是贯穿在医学教学实践及思维中的认知价值、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2、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涉及疾病的病因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5]。著名的临床学家奥斯勒称“病理学为医学之本”,细胞病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啸称病理学为“医学之灵魂”。医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病理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贯穿课程思政理念,能够在知识传授中开展对医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其次,能够在价值引导中凝聚知识底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自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6]。在高职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传授病理学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人的培养,注重培养高职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善良的品格更重要[7]。文章探索如何将思政理念(如国家意识、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等)、健康中国、时代精神、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8],以满足立德树人的目标需求。

3、完善病理学课程思政目标

有学者论述,课程是载体、思政教育是灵魂,凸显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病理学课程思政标准,是实践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认真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实施原则等文件精神,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高职医学生的人才培养需求,完善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1)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要学好的品性,具有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等优良品格。(2)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4)培养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6)具有较好的人文关怀及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具体的病理学教学实践中,要依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将其融合在相应的章节或知识点中,设计创新教学方式,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4、病理学教学中挖掘思政素材,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

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具有人文及自然科学的属性。其蕴含了大量的辩证法,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思政元素 ,可以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9]

4.1结合科学家事迹,弘扬时代精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时代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以帮助我们“守初心、担使命”。自古以来,病理学就是人类去理解疾病本质和道理的一门学科,人类在探索和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病理学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无数医学家的默默奉献、历经艰辛甚至是用自身实验,才换来今天的医学成就。在病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好多值得让我们铭记在心的科学家,让我们有感动、有感悟。学习病理学绪论时,在明白病理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给学生分享我国病理科学家的事迹。例如,南宋时期著名法医学家宋慈著有《洗冤集录》,书中详细记述了尸体解剖的资料,对病理学和法医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此外,作为我国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的梁佰强教授,他一生从事病理学研究,确立了严谨的尸体解剖制度,建成了完善的病理学教研机构;发表了《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等著名论著;梁教授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数百名病理学人才,是中国病理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我国病理学领域中,从事病理学诊断50余年,有很高造诣及丰富经验的刘彤华院士,她一生奉献于病理学事业。刘彤华院士在行医过程中心系人民、追求卓越,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为我国病理学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教学中这样有意义地引入病理学的曲折发展历史及一些病理学家的事迹,让学生体会科学发展之路没有捷径、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才能获得成功。同时,能够让学生体会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奋斗、创新等精神,体会优秀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大家风范,以帮助同学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4.2结合科普知识,树立健康中国的理念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的战略,明确了“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主旨。为此在“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下要求基础医学教学必须与临床、健康、预防等结合,发挥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作用。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与病变发生相关的科普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养成健康生活的理念,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比如,学习肝脏脂肪变性时,通过分析脂肪变性的原因、机制及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肝脏、增进人民健康。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2020年全球每年的癌症新发病例约1929万,中国新发457万、占全球的23.7%;2020年全球每年的癌症死亡病例约996万,中国死亡300万、占全球30%,我国成为肿瘤高负担的国家,肿瘤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人们关注肿瘤的成因、诊断治疗、医疗环境等,同时也关注健康生活中的“小我”及健康中国中的“大我”,预防肿瘤的各种措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健康中国战略都紧密相关。为此,在学习中结合癌症村、吸烟与肿瘤、病毒感染与肿瘤、癌前病变等内容;并探讨如何控制吸烟,积极减少环境污染,维护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与科普知识的关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预防疾病、关注健康。

4.3结合重大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合疾病发生的重大事件,融入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及认知认同,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例如,从2003年非典肺炎到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面对重大的灾难,全国人民服从安排、众志成城,共同战胜疫情。此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人物,如冒着暴露风险驰援疫区的白衣战士、夜以继日的科研工作者、逆行的志愿者、默默付出的疾控人、无数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平凡人......抗疫过程中的一幕幕,让我们泪目、让我们感动,无数的平凡人在抗疫过程中用初心践行着他们的使命和担当,生动的诠释了爱国的内涵。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样适度的融入,能够让学生体会榜样的力量,体会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4结合医学案例,提升职业素养

病理学涉及疾病显微镜下的微观改变,机制复杂深奥、术语多而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在课程思政探索过程中,病理学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思政教育三者如何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如何做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这要求教师必须结合病理学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将其分解到相关的病理学内容中,并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和相关案例,精心设计,找准思政元素切入点。教学中专业知识做基础,结合临床案例,以敬畏生命、关怀患者为主题,培养学生生仁爱友善、救死扶伤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10]。例如,在学习羊水栓塞时,让学生探讨“53袋血生死时速抢救羊水栓塞病人”的案例,医生、护士拼尽全力抢救病人,是“生命至上”的体现,也是医护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临床工作中常常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是将来处理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法宝

[11]。医学是有关生命的学科,在病理学学习中我们要带领学生体会“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谨记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比如,外科手术后长期卧床的病人,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导致下肢静脉内血栓形成,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去关心病人,帮助病人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注重人文关怀,努力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3.5结合疾病的病理改变,培养辩证的科学思维

哲学思想源于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疾病发展过程中包含生命的逻辑性、整体性、系统性,也同时体现出医学的不确定性和辩证性[12]。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13]。以病理学部分内容为例,分析其潜在的辩证思维元素(见表1)。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体会疾病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物质与意识关系、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等哲学思维,帮助学生理解疾病防治中的关键点,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正确思维能力。例如,当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作用于细胞、组织和器官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如萎缩、肥大、化生等。但是,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能力后,会引起细胞出现物质代谢障碍、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发生可逆性损伤或死亡。病因作用后引起细胞出现适应、损伤、死亡,体现了疾病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的辩证思维。其次,细胞适应、损伤的发展过程中,结构和功能存在辩证统一关系:正常的组织结构是机体执行功能的物质基础,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比如,肝细胞发生水肿、发生脂肪变性后,肝脏的肉眼观及镜下观会发生改变;细胞水肿继续发展会引起肝细胞坏死,出现肝区疼痛、肝功能下降等临床表现。肝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的时候,若及时治疗,患者的愈后很好。如果病情延误,甚至会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生,严重影响患者健康。

表1 病理学部分内容的辩证法思政融入点

章节/内容

知识点

思政元素融入点

疾病概论

疾病发生的因果转化规律

疾病发生中原因与结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栓形成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炎症

炎症的变质、渗出、增生;炎症的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改变;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肿瘤

肿瘤的异型性;癌前病变;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缺氧

低张性缺氧时呼吸系统的代偿反应

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看待事物:事物间有普遍联系,又有区别;看事物的正面,也要看事物的反面。

休克

微循环变化机制

结构和功能存在辩证统一关系,疾病的发生机制、原理和表现都建立在物质和结构基础之上。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凝血及出血表现

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4、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立德树人,以师为范。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必须要有深厚的课程思政知识做基础,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思想,将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课程思政,主要探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如何有机结合,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协同进行。在高职病理学教学全过程中探索课程思政,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主要的是有利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落实。德国的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并不等同于知识和技能,教育必须超越知识,教育的目标是树人,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为一体的人,知情合一的人”。因此,目前的教学改革中需要贯穿课程思政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要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张驰.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及其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0(09):71-76.

[2]冯建军.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J].人民教育,2019(18):39-44.

[3]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抓准抓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N].中国教育报,2020-06-10.

[4]宋冬.探讨医学院校病理学教育中的思政教育[J].智库时代,2019(49):217-218.

[5]李玉林,文继舫,唐建武,等.病理学[M].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6]郑锦花,魏亚敏,阳玉中等.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30):138-140.

[7]王春苗,卢致民,张秀昌,李小俊,王燕,刘莲娜.课程思政融入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08):37-38+41.

[8]董为人.医学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实践探讨[J].解剖学杂志,2020,43(04):275-279.

[9]杨少芬,李佩琴,林斯妮.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9,42(02):281-283.

[10]郑新华,郝丽亚.护理学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33):60-62.

[11]杜庆红,等 . 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5):172-174.

[12]李晓宇,单清,杜华丽,朱旭冬,李皓,李跃华.课程思政融入病理生理学教学的路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6):95-98.

[13]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6: 287.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病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2021J1310)

作者简介:徐春红,1979年9月出生,女,汉族,云南巍山。病理学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病理学教学及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