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事故的公众防护行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核电站事故的公众防护行动

焦龙 李宁 谢天

中核辽宁核电有限公司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摘要:随着核能发展不断推进,居住在核电站周围的公众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他们普遍缺乏对核辐射的基础知识,对核事故的防护行动也知之甚少。而及时、正确的防护行动可以将核电站事故对公众的健康危害降到最低。为了提高公众对核电站事故的应急能力,指导公众在事故后开展正确的自救与互救,下文简要对核电站事故的公众防护行动措施进行说明,为指导防护行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电站;辐射防护;应急管理

0 前言

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受到外照射伤害。由于风的关系,很多放射性的物质落在方圆几里的土地,使大片土地不能使用,当地人民只能撤离家园。

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最大的长期健康风险是癌症。通常当体细胞受损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自我消除。当这种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时,细胞获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断地分裂,这就演化成癌症。我们的机体有许多机制来阻止细胞癌变,并替换受损的组织。然而辐射所带来的损害可以严重搅乱机体中的这些机制,从而让癌症风险大大提高。此外,如果机体不能很好的修复辐射带来的对化学键的破坏和改变,我们的基因里有可能会产生突变。这些突变不但增高自身的癌症风险,还有可能被传递下去,使得辐射的作用在子孙身上展现出来。这些作用包括较小的头部与脑部、眼部发育缺陷、生长缓慢和严重的认知学习缺陷。核事故让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物质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核辐射也会致癌,死于癌症的人也在逐渐增加。

1 核电站外泄的原因及照射途径

核能外泄最主要原因,就是核子反应炉核心冷却系统故障,导致控制辐射的相关设备失常。虽说核能外泄不一定全然包括核子灾害,但是已经是已知核能应用上的最大环保隐忧。核泄漏指使用核动力的航海器具(如核动力潜艇或核动力航空母舰等)所发生的灾害,不过一般说来是指用来发电的核能电厂发生的核熔毁事件,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

当核电站发生严重的事故,导致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核电厂区域之外的时候,放射性物质会通过各种途径污染空气、土壤、饮用水、农作物并沉积在物体的表面,对人体造成内外照射。核电站事故导致公众受到照射的可能途径有:事故释放的气载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外照射,或沉降到地面或其它表面上形成的沉积物所产生的外照射;吸入事故释放的气载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内照射;食入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或水产生的内照射。而在事故的早期,一般主要的照射途径是来自释放的放射性核素的直接照射、气载放射性物质(挥发物、气溶胶、微粒)的吸入、来自地面或表面沉积放射性物质的直接照射以及皮肤和衣物的污染。在事故中期,大部分放射性物质已经沉积到地表。当事故特别严重的时候,放射性物质沉积波及的会很广大,中期阶段也可能会延长到数周。这个阶段公众一般不会受到烟雨照射,放射性物质沉积的外照射、通过食物链的内照射和吸入再悬浮物质的内照射是主要的受照来源。事故晚期的照射途径和中期类似,主要来自地面、建筑物沉积放射性物质的外照射以及食入污染食品造成的内照射。

2 核电站事故的公众心理防护与疏导

有效的心理防护和疏导是降低公众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

(1)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发生前的公众心理预防措施和途径:一是加强宣传和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党政基层组织宣传教育作用,正面宣传核电站的安全可靠程度以及政府完备的应急救援措施和处置方案以提高公众信心。二是加强培训和演练。通过专家讲座、开设电视、报纸专栏等方式对公众进行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公众在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的自救能力。适当组织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着重模拟训练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中常见的情境,形成公众的预期心理准备,提高心理适应和平衡性。

(2)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发生中的公众心理疏导的措施:一是加强舆论引导。核电站突发核事故发生后,政府应以最快的速度安排权威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正确引导新闻舆论,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切断不良信息在人群中蔓延的媒介渠道,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的稳定公众情绪。二是成立一支具有相当专业水准的心理专业队伍。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开展心理减压。针对公众可能出现心理压力过高,心理负担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使他们始终保持在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开展心理治疗。针对核电站突发核事故使公众产生的恐惧、焦虑以及PTSD,提供各种心理治疗服务,最大限度稳定公众情绪,减少心理疾患发生。

3 核电站事故的公众防护行动措施

3.1 隐蔽

在严重核电站事故的早期,当大量的放射性核素释放环境中时,携带放射性核素的烟羽在事故周边的区域进行扩散和漂移,对接触的人员造成照射。当地的政府或相关机构会要求核电站周围的公众采取隐蔽的紧急防护行动,要求公众待在室内一段时间,而不是立即向其他地方撤离。隐蔽是指人员进入并停留于室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以减少来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外照射和吸入放射性核素后产生的内照射。当事故发生时,如果公众在正在室外或者汽车内,要尽快就近找多层的砖或混凝土建筑物隐蔽,需要注意的是在汽车内达不到隐蔽的效果。在进行隐蔽的时候,要待在地下室或者房屋的中间,尽量远离墙体和屋顶,防止受到沉积在房屋表面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进入隐蔽场所后,当烟羽经过时,养宠物的家庭,要及时将宠物带入室内,同时进行隐蔽。当家中有幼儿在幼儿园、学龄儿童在学校、病人在医院时,不要冒着风险外出去接孩子或病人,因为学校、医院也有相关的应急预案,会组织孩子、病人做好隐蔽措施。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外出,要按照后面介绍的防护措施做好个人防护。隐蔽一般需要持续24小时以上,直到接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指令,可以开窗通风或者需要组织撤离。当公众在进行隐蔽的时候,要让自己保持信息通畅,以便通过手机、电视、广播和社交媒体获得关于核电站事故的最新的消息以及官方发布的最新防护行动指令。

3.2 撤离

在核电站发生事故时,相关部门会综合考虑事故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辐射水平、气象条件、道路交通、可利用的收容中心等多种因素而提出让公众撤离的指令。在接到撤离指令时,负责人员会告诉你何时撤离、撤离到哪里、安全的撤离路线和方法。在这个时候,公众要听从指令,快速行动。在撤离前,如果时间允许,要关闭家里的空调、水、电、锁好门窗;带好自己及家人的身份证件、日常服用的药物、换洗的干净衣物、手机充电器等简单必备物资。因为撤离路线和避难所要尽量远离含放射性物质烟羽经过的下风向地区,当自己开车撤离时,要按照政府部门指示的路线进行,并且关闭汽车的窗户和通风系统。

3.3 服用稳定性碘

发生核事故时,含有放射性碘的物质释放到空气中,可能会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食用污染的食品或饮用水、经皮肤吸收而导致人体受到内照射。服用稳定性碘是核事故中阻止放射性碘造成健康危害的重要应急干预措施。稳定碘一般有碘化钾和碘酸钾两种形式,两者的防护效果并无优劣之分,但KI的溶解性和可吸收性更强,对胃肠的刺激性更小,因此大多数国家都采用KI作为稳定碘防护剂。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核电站周围的公众要按照当地政府的指令,获取KI,在接到到服用KI的指令后,要按照指令的要求及时服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服用KI的剂量不同。

3.4 临时疏散人员

当放射性物质超过允许值时,有组织、有秩序地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区。外出时要戴好口罩、风镜、帽子、面纱巾等,扎好裤口、袖口、领口,减少暴露部位,以免受污染,并及时对被污染的部位用水和肥皂进行清洗。此外,还应当管理好食品和饮用水。对可能已被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并经卫生监测部门检测,确定安全后方可食用。

4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特别是核电站所在地区的公众,对核电站安全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核事故后,及时、正确的防护行动可以将其对公众的健康危害降到最低。因此,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开展对公众防护行动的研制与科普,针对不同年龄、教育程度的人群,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公众对核事故防护行动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建安.福岛核事故对核电安全设计的启示[J].科技视界.2019(26):412-414.

  2. 刘文松.福岛核事故后我国核应急技术与装备研发并进[J].中国核工业.2020(25):370-372.

  3. 陈江.核电站事故卫生应急中的稳定碘预防[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9(30):248-249.

  4. 赵鑫.福岛核事故后全球核电逐步走出阴影[J].国外核新闻.2021(13):176-177.